5月10日,云浮市水东村程氏大宗祠门前的榕树下,来自腰古中学的20多位学生正在写生。他们正在描绘的古建筑其实大有来头,因为这些建筑连同背后的水东村已经有600多年历史,而且住在这里的村民很多都是北宋理学家程颢的后人。水东村也被认定为“中国古村落”“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岭南理学第一村”,并且入选第七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在沿着高速看中国(广东)第三期采访中,云浮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相关领导介绍,下阶段将依托水东村得天独厚的资源,打造以理学文化为蓝本,集国学、农耕与自然教育为一体的研学旅行,建设功能齐全、配套丰富的一站式旅居康养胜地,与附近的大金山景区整合一体开发,使其成为珠三角生态休闲旅游的度假地。
始建于明朝永乐二年
建筑特色“粤皖合一”
“村中有一间明朝古屋,房前屋后的砖墙上刻有‘一善’二字”,云城区腰古镇水东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程可在带领媒体团参观古村时不时提醒大家留意一些细节,程氏家训中心思想为日行一善见“仁理”,义、礼、知、信皆仁也,所以告诫后辈要经常做善事好事,最好能做到“日行一善”。
程可介绍,水东村始建于明朝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占地面积达4.5万平方米,保存有明清建筑588座,其中有明朝所建庙宇1间、祖祠3座、民居136间;清代建筑祖祠6座、民居421间,是省内为数不多保存完好、规模较大的明清古建筑群。村民以“程”为姓,其始祖是开辟了“洛学”和“程朱理学”的北宋理学家“二程夫子”之一的程颢。古村落建筑模式和理念传承了“程朱理学”的文化渊源,并融合了多元的文化特质,堪称“岭南理学第一村”。
将与大金山整合一体开发
打造珠三角生态休闲旅游度假地
据了解,水东村古村落按照八卦和地形建造,以村的中间巷为轴线,将整个民居建筑分为东、西两部分,一边是坐东朝西,另一边是坐西向东。民居建筑为砖木结构瓦房,前檐多为重檐,面阔三间,深一进或二进。层面为小青瓦覆顶,部分房屋尚存有风火垛头,房屋梁架均为穿斗式架构,采用一座三间的形式建造,带有天井和两侧厢房,砖石结构考究,大部分居民除了外墙和屋檐有精美雕刻外,砖墙和屋内建筑摆设同样别具特色,户户不同。
云浮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水东传统村落拥有大量传统文化资源,包括物质遗产明清祠堂建筑、书院建筑,村内古树、古井、古码头等历史环境遗存和优秀传统文化如添丁炮、舞狮、做大桥等,资源珍贵且丰富,为现代人提供一窥古人居住生活环境的机会。下阶段将依托水东村得天独厚的资源,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与道路建设,加强环境美化及排污整治,擦亮古村落休闲文旅品牌,运用艺术手段展现国风古韵,打造以理学文化为蓝本,集国学、农耕与自然教育为一体的研学旅行,建设功能齐全、配套丰富的一站式旅居康养胜地,与附近的大金山景区整合一体开发,使其成为珠三角生态休闲旅游的度假地。
优先实施“交通东融”战略
深度融入大湾区“1小时交通圈”
刚过去的五一假期,水东村也迎来了报复式旅游消费热潮。程可介绍,五一假期水东村游客接待人数大约2万多人,主要是以自驾游为主。云浮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提供的数据则显示,今年5月1日至5日,全市接待游客人数达45.65万人次,同比增长17.62%;实现旅游总收入33806.37万元,同比增长18.92%。
在吸引游客尤其是大湾区游客方面,云浮也是卯足了劲。据了解,云浮优先实施“交通东融”战略,全面构建“东融西联”“通江达海”“空港联运”的交通网络,深度融入粤港澳大湾区“1小时交通圈”。提到云浮提到交通对于旅游的影响,云浮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副局长陈丽明表示,很多人尤其是珠三角的居民可能会觉得云浮很远,但其实从广州到云浮高速只需要1.5个小时,“这个高速满足了我们一个快进的需求,特别是拉近了云浮和粤港澳大湾区的整体的距离。”
推动七大重点文旅项目建设
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的“后花园”
交通便利了,云浮文旅也在优化完善文旅资源。2020年云浮编制印发了《云浮市全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20—2030年)》《云浮市西江流域绿色生态旅游发展规划(2020—2030年)》等文件,以全域融湾为发展契机,发挥资源禀赋优势,完善区域文旅合作机制,全力打造西江绿色生态走廊和南江、新兴江、南山河碧道“一廊三带”,着力构建双核驱动、三区共建、四带协同的全域旅游空间布局。
另外,云浮还在建立健全文旅产业重点建设项目库,谋划推动西江绿色生态旅游产业走廊等七大重点文旅项目建设。目前,在建项目共18个,计划总投资共260.489亿元,累计已投资总额45.70855亿元,储备项目共20个,计划总投资共251.1亿元。积极组织、参加系列文旅招商推介活动,加强招商引资力度,搭建投融资对接平台,整理编制云浮文旅项目招商手册,推动优质文旅项目“走出去”。据介绍,云浮刚与佛山携手推动云浮全域旅游项目,推出10条特色旅游线路,力争三年带动100万佛山市民到云浮旅游,助力云浮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的“后花园”。
采写:南都记者 陈养凯
摄影:南都记者 张志韬
如果有线索提供或服务咨询
可联系南都新文旅研究课题组。
发送邮箱:
nandulvyou@126.com
编辑:陈养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