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讯 我国儿童青少年近视呈高发和低龄化趋势,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近日,教育部发布《学前、小学、中学等不同学段近视防控指引》(以下简称《指引》),其中提出,建议0—3岁幼儿禁用手机、电脑等视屏类电子产品。小学应严格控制视屏类电子产品使用时长。家长应配合学校减轻孩子课业负担,切勿忽视孩子兴趣和视力健康盲目报班。
3月19日,邢台市隆尧县第三实验小学的学生在观察眼球构造模型。 新华社记者 骆学峰 摄
儿童青少年从0岁到18岁年龄跨度大,不同年龄段有其特点,近视防控侧重点不同。为进一步明确不同学段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要点,着力提高儿童青少年用眼行为改进率和近视防控知识知晓率,近日,教育部委托国家眼部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全国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专家宣讲团牵头单位温州医科大学研制了《学前、小学、中学等不同学段近视防控指引》(以下简称《指引》),《指引》分为学前、小学、中学三部分。
在教育部5月11日召开的新闻通气会上,国家眼部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温州医科大学)主任、全国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专家宣讲团副团长吕帆对《指引》进行解读。
她指出,近视防控要抓早抓小,0—6周岁是孩子眼部发育过程中最容易引起近视的时期,这个阶段采取防控举措的主体对象是家长,要密切关注幼儿的眼健康,在新生儿健康体检时,主动进行视力筛查。3—6周岁的防控重点是控制看电视、玩手机的时间。世界卫生组织2019年发布的《为了健康成长,儿童需要少坐多玩》,是一份关于5岁以下儿童身体活动、久坐行为和睡眠的权威指南。指南认为,2周岁以下的婴幼儿不应接触任何电子产品。2—5周岁儿童的“视屏时间”不应超过一小时,越少越好。在这个阶段,家长应积极带孩子到户外活动,远离“电子保姆”。
小学阶段是近视防控的黄金时期,是重点监测的阶段。上了小学,孩子开始看书、写作业,这时候不注意用眼卫生很容易发生近视。教师、家长要时时加强引导,督促孩子养成健康的用眼习惯。健康的用眼习惯包括培养广泛的体育运动爱好,保持正确的读、写姿势;避免躺姿阅读、伏案歪头阅读等不良习惯。良好习惯的养成能降低近视发生的风险,为视力健康打下坚实基础。要提醒家长,要谨慎开展线上学习,不要盲目给孩子报课外辅导班,增加孩子的课业负担。
中学期间学业任务繁重,面临中考、高考的压力,孩子的用眼强度达到高峰期,需要特别注意近视程度加深问题。在这个阶段,儿童青少年是眼健康的第一责任人,要主动学会科学用眼健康知识,学习生活中注意劳逸结合,严格控制电子视屏时间。对于已经近视的孩子,要及时进行科学矫正和干预,尽量避免发展成为高度近视。
记者注意到,《指引》提醒,目前暂未出现证实有效的近视治疗药物或保健产品,一旦近视,应到正规的医疗机构就诊,进行科学矫正。不可病急乱投医,迷信近视可治愈等虚假广告。
南都记者吴单 发自北京
编辑:梁建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