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鸿文炮楼 | 见证烽火岁月 “绿林好汉”演绎抗日传奇

南方都市报APP • 龙岗大件事
转载2021-05-11 22:37

来源:龙岗融媒

坂田片区是中国共产党在粤东建立起的最早一批根据地之一,群众基础深厚,曾是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指挥部、港澳及海外地区抗战物资输送站。1941年1月,中共宝安县委员会成立,设址于雪竹径村(现坂田街道新雪社区)村民曾鸿文家中,曾家炮楼便作为中共宝安县委员会、东纵主要抗日据点和临时指挥所之一,被后人称为曾鸿文炮楼。

龙岗曾海文1.jpg

曾鸿文炮楼托屋。

热血男儿变卖产业回乡抗日

曾鸿文出生于1892年,8岁的时候就随父亲参加孙中山先生领导的三洲田起义,后参加过陈炯明领导的粤军、彭湃领导的海陆丰农民自卫队,后来去香港讨生活,加入洪门,一度成为首领。与此同时,他开始接受共产党的进步思想。

1625084739913643.jpg?64591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揭开了全民族抗战的序幕,曾鸿文立刻变卖了在港的大量产业,于同年10月带着一班兄弟,回到故乡雪竹径,开始了抗日斗争。1938年,曾鸿文加入中国共产党,主要利用自己的江湖绿林关系和力量,协助游击队在香港新界西北地区组织开展敌后斗争,打通了联通香港地区和大陆的交通线。

1938年12月,中国共产党先后在惠、东、宝组织两支人民抗日武装队伍。一支是“惠宝人民抗日游击总队”,由中共香港海员工委书记曾生任总队长,周伯明任政委;一支是“东宝惠边人民抗日游击大队”,由中共东莞中心县委武装部长王作尧任大队长,何与成任政训员。这两支队伍是东江纵队的前身,惯称“曾、王两部”。他们长期在坂田片区活动,在甘坑村,就有10多处地方住过游击队,游击队还在甘坑设过税站。

1939年3月,国民党广东当局集结兵力对曾、王两部进行围攻,为保存抗日武装力量,曾、王两部按照上级部署,向海陆丰方向突围转移。1940年9月,曾、王两部100多人从海丰经山子吓、坪山等地,转移到坂田片区及其周边的雪竹径、杨尾、上下坪一带休息。中共前东特委决定将惠宝人民抗日游击总队和东宝惠边人民抗日游击大队合编为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三、第五大队,由曾生、王作尧分别担任大队长。

群众们的广泛支持下,1940年10月,中共前东特委成立“中共宝安县工作委员会”,王作尧任书记、刘汝琛任副书记,统一领导地方党、民运队和部队,广泛深入发展群众。他们凭借着英勇顽强的精神和爱护百姓的作风,在坂田片区杨美村、雪村、雪竹径村、岗头村、坂田村等打下坚实基础。1941年,中共积极发展武装力量,在全区组织了8个抗日自卫中队,并成立了抗日自卫总队,曾鸿文任总队长,他家中的一座炮楼连同两间民居,作为游击队指挥部使用。

男女老幼英勇无畏协力抗日

曾鸿文炮楼建于清民初,当时为防强盗,在炮楼外墙精美的“悬鱼包角”“锦鲤吐珠”“鳌鱼摆尾”装饰隐蔽处,均设置了射击孔、瞭望口。

龙岗曾海文2.jpg

曾鸿文炮楼

曾鸿文的孙子曾哲鸣听长辈说起过,当年,游击队员们在炮楼里开会,常常遇到日寇或反动势力前来围堵,曾鸿文也不慌,叫身手矫健的游击队员跑到远处放两枪,把敌人引走,等到敌人追着枪声跑了几个山头,这边的会也开完了。

炮楼作为中共宝安县委,也受到了全村群众的掩护。深圳市东江纵队粤赣湘边纵队研究会会长李建国指出,中共抗日武装力量在坂田片区群众基础十分深厚,在当时,整个雪竹径村共有30多户人家,家家户户都有抗日子弟,在整个坂田片区,则不止雪竹径村这一个“全民皆兵”的村庄。至1941年5月,第五大队已由30多人发展到300多人。

当时,曾鸿文的两个哥哥、两个姐妹连同妯娌、连襟都投身抗日,就连儿子们也都是十三四岁就投身革命的抗日小将。1939年,曾鸿文的儿子曾强只有13岁,但他经常往返坂田、龙华等地送情报,有一次,他从石岩送重要情报到坂田,因为担心落入敌手,他在裤兜里揣了一颗手榴弹,随时准备跟敌人同归于尽。因为手榴弹太重,他一跑起来裤子就往下掉,只能提着裤子跑了40多里路,但即使是这样,他还是一口气将情报送到了曾鸿文手上。“父亲和长辈们讲起这个故事总是笑,但是我能感受到抗日时期的惊心动魄,更能感受到,他们为了把日本鬼子从中国人的土地上赶出去,可以不惜一切代价的决心。”曾哲鸣说。

不过,因为抗日活动活跃,包括曾鸿文炮楼在内的雪竹径村也成为日寇的眼中钉,1941年日寇对这一带进行“扫荡”,曾鸿文炮楼内部被一把火烧空,如今外墙还留有弹孔和烟痕迹。

“神兵天降”营救文化名人离港

曾鸿文和他所在的雪竹径村还曾在1942年的“文化名人大营救”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不久香港沦陷,日寇一占领香港,便立即封锁香港至九龙的交通,大肆搜捕在港文化名人和抗日志士。在此背景下,共产党领导下的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前身)下辖第五大队派出曾鸿文等人进入香港元朗等地,在短时间内发展出40多人的队伍。1942年1月,首次将在香港地区的部队编为“港九独立大队”。

港九独立大队的诸多行动中,尤以营救爱国民主人士和文化界名人最为知名。港九独立大队规划了东西两条护送路线。其中东线由九龙经西贡、大鹏湾,到达惠阳游击根据地;西线由九龙经荃湾、元朗、梅林,进入白石龙游击根据地。途中的危险不仅来自于巡逻的日军,还有盘踞在新界的土匪。曾鸿文派警卫钟青前去各个“山头”打招呼,听闻“曾大哥的朋友要借路”,土匪们才放大家安然通行。

随着营救任务的进行,众多文化界人士来到深圳地区,先后在白石龙村、杨美村、雪竹径村、水径村等村后的树林中搭茅寮,办起了“山寮招待所”,把营救回来的人士分散安置下来。

1942年1月到1942年6月,这场行动成功救下何香凝、柳亚子、茅盾、邹韬奋、胡绳、夏衍等800多名文化名人和国际友人,在国内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被誉为抗战史上的奇迹。

编辑:李晓慧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龙岗红色文化地图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