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年龄学历职称要求,总理提到的“揭榜挂帅”如何激励创新?

南方都市报APP • 察时局
原创2021-05-12 17:25

5月1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政府特殊津贴制度高层次高技能人才座谈会。

李克强强调,要完善和优化特贴制度,更好发挥导向作用。他还提出,要创新“揭榜挂帅”等新型科研项目组织管理方式,对能干事、干成事的人才给平台、给荣誉、给激励。

南都记者注意到,就在5月10日,科技部研究制定了“揭榜挂帅”榜单模板,意味着我国重大科研任务的“揭榜挂帅”正式开始实施,深化科研项目管理改革迈出新的步伐。相比此前选拔人才的诸多门槛,“揭榜挂帅”对揭榜单位无注册时间要求,对揭榜团队负责人无年龄、学历和职称要求。

pic_850157

4月22日,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松山湖科学城)在广东省东莞市全面启动,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同步启动,成为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重要力量。    新华社记者邓华摄

特殊津贴制度实施30年,更好发挥导向作用

会上,李克强表示,政府特殊津贴不重物质奖励而是强化荣誉激励,实施30年来取得显著成就。下一步,要完善和优化特贴制度,更好发挥导向作用,激励更多人争相成才、人尽其才。

南都记者注意到,30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物价水平等因素的变化,国务院先后多次调整津贴发放标准。

1990年,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建立政府特殊津贴制度,由国务院给作出突出贡献的专家、学者、技术人员发放政府特殊津贴。

人社部网站显示,目前,津贴发放方式分按月发放和一次性发放两类。其中,1990年至1994年共选拔11.2万人,发放方式为按月终身发放,标准原为每人每月100元。1995年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将按月发放改为一次性奖励。

其中,一次性发放标准1995年至2000年为每人5000元,2001年至2002年为每人1万元,2004年以后为每人2万元。考虑到早期按月享受特贴的人员普遍年龄偏大、待遇偏低,很多专家存在生活困难,按月发放标准从2009年1月1日起,由每人每月100元调整为每人每月600元。

2011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并正式印发了《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继续实行政府特殊津贴制度的通知》,会议强调政府特殊津贴总体定位是荣誉性的,以精神激励为主,适当给予补贴。文件规定,对新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人员,每人一次性发给特殊津贴2万元。已经享受一次性津贴者不再补发。1994年以前享受按月发放政府特殊津贴的人员,发放方式和津贴标准不变。


揭榜挂帅,强化重大创新成果的“实战性”

会上,李克强还强调,要创新“揭榜挂帅”等新型科研项目组织管理方式,对能干事、干成事的人才给平台、给荣誉、给激励。

南都注意到,就在会议召开的前一天,5月10日,科技部发布《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数学和应用研究”等“十四五”重点专项2021年度项目申报指南》(以下简称《指南》)。

其中,在率先推出的“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批重点专项中,科技部研究制定了“揭榜挂帅”榜单模板,作为单独附件随指南发布。这意味着我国重大科研任务的“揭榜挂帅”正式开始实施,深化科研项目管理改革迈出新的步伐。

什么是“揭榜挂帅”?顾名思义,是指针对目标明确的科技难题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设立项目或奖金向社会公开张榜征集创新性科技成果的一种制度安排。

今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改革重大科技项目立项和组织管理方式,实行“揭榜挂帅”“赛马”等制度。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出,“实行重点项目攻关‘揭榜挂帅’,谁能干就让谁干”。

事实上,在去年疫苗研发的项目当中,我国就已经实施了“揭榜挂帅”的模式。“榜就是临床任务批件,拿到批件,就分阶段给予支持,调动了全社会设方面的研发力量。”2月26日,科技部资源配置与管理司司长解鑫在国新办发布会上表示,“揭榜挂帅”是“十四五”科技计划项目改革的重中之重。

具体来看,揭榜挂帅有何要求?前述《指南》指出,为切实提升科研投入绩效、强化重大创新成果的“实战性”,“十四五”重点研发计划聚焦国家战略亟需、应用导向鲜明、最终用户明确的攻关任务,设立“揭榜挂帅”项目。突出最终用户作用,实施签订“军令状”“里程碑”考核等管理方式。

指南还明确,对揭榜单位无注册时间要求,对揭榜团队负责人无年龄、学历和职称要求,鼓励有信心、有能力组织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的优势团队积极申报。明确榜单任务资助额度,简化预算编制,经费管理探索实行“负面清单”。


支持更多优秀青年在重大科研任务中挑大梁

此外,李克强还在会上表示,青年人才最具创新潜能,要支持更多优秀青年在重大科研任务中挑大梁,促进他们在科研黄金阶段多出成果,并提出希望老一辈科学家和高技能人才奖掖后学、甘当人梯,为年轻人成才拓展空间。

5月10日发布的《指南》也明确,为给青年科研人员创造更多机会组织实施国家目标导向的重大研发任务,重点研发计划在更大范围内设立青年科学家项目。根据领域和专项特点,采取专设青年科学家项目或项目下专设青年科学家课题等多种方式。

此外,青年科学家项目不下设课题,原则上不再组织预算评估,鼓励青年科学家大胆探索更具创新性和颠覆性的新方法、新路径,更好服务于专项总体目标的实现。

南都记者注意到,指南规定,青年科学家项目负责人年龄要求,男性应为1986年1月1日以后出生,女性应为1983年1月1日以后出生,原则上团队其他参与人员年龄要求同上。

事实上,中国青年科技人才的培养曾一度面临缺乏有效激励保障措施、职业发展阶梯不顺畅等问题。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王剑等人在《我国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的若干问题研究》一文中就指出,2008年国家主体性计划的项目负责人中35岁以下所占比例仅为7.6%。其中,863计划项目负责人年龄在35岁以下的比例为10.6%,科技支撑计划为2.5%,973项目为0.47%。该文还引用《中国青年科技奖状况调查报告》称,“科研资源主要由中老年科学家占据,年轻一代科学家上升空间和通道受到限制,影响了更年轻一代科学家的成长。”

近些年来,国家在支持青年科学家方面加大投入,取得了不小成效。科技部的数据显示,2016~2020年,支持青年科学家项目共计235项,涉及国拨经费8.74亿元,平均支持强度372万元。

与此同时,数据显示,2019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获奖成果完成人平均年龄44.6岁,第一完成人平均年龄52.5岁,分别比2018年下降了2岁和2.6岁,超过60%的完成人年龄不足45岁。

不仅如此,“十三五”期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在基础领域和社发领域的纳米科技、合成生物学、数字诊疗装备研发等8个重点专项中设立青年科学家项目。今年2月,解鑫在前述国新办发布会上表示,国家科技计划在“十四五”期间,要全面推行青年科学家项目。

他称,青年人已经是我国科技计划实施的主力军,在“十四五”要给他们搭更高、更大的平台,让优秀青年科研人员挑大梁,让他们独立承担任务,牵头组织国家项目,在实施项目过程中大胆创新,同时也为我国科技发展培养一批未来能够领军挂帅的青年后备军。他还强调,所有这些改革的举措在“十四五”今年第一批项目部署当中都会落实。


南都记者王凡  发自北京

编辑:梁建忠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