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2日,根据国际红十字会官方网站消息,2021年第48届南丁格尔奖章的获奖者名单公布,广东省护理学会理事长、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护理部主任成守珍主任护师荣获“南丁格尔奖章”,为本届唯一一位来自广东的南丁格尔奖获得者。
2021年5.12,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护理部主任成守珍,获颁第48届国际南丁格尔奖章。
人物:成守珍
女,1962年出生,中华护理学会第26届副理事长,27届呼吸护理专委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学救援协会重症护理专业组组长,第47届国际南丁格尔奖章候选人;国家卫生健康标准委员会护理专业委员会委员,国家卫健委医管所第一批医院评审评价专家;《中华护理杂志》、《中国护理管理》杂志副主编;广东省护理学会理事长、重症护理专委会主任委员、护理质控中心主任、政协委员、科协常委。荣获“全国卫生健康系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进个人”“全国抗疫巾帼先锋”“全国优秀护理部主任”“五一劳动奖状”“最美科技工作者”“三八红旗手标兵”“南粤建功立业女能手”等多项荣誉称号,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这可能是最后一战,哪怕一战白头
成守珍主任。
庚子伊始,新冠肆虐。有抗击“非典”经验的成守珍敏锐判断“一旦疫情扩大,就需要大批护理人员冲到最前线”。
时值新春佳节,她却放弃休息,全力以赴做好疫情防控准备:紧急调配与储备人力,筹建隔离病房及发热门诊,组织防护培训1200余人次。作为国家和省一级学会主委和理事长,她号召全省乃至全国护理人员积极投入战斗。护士们踊跃报名。她在院内精挑细选300人组成4批抗疫梯队,随时出征。
1月24日大年三十,她接到紧急通知,医院立即派遣一支医疗队驰援武汉。由于准备充分,成守珍迅速确定了12名支援护士并报上了自己的名字。医院领导考虑到她的年龄、身体状况等,决定“让年轻人先上”。
年初二,当第二次要抽调4名医疗队员奔赴武汉时,她再次报名,待命出发。“这可能是职业生涯的最后一场大战,我得上”,抱着这个信念,当2月6日晚,医院再次接到国家任务要求派遣130名医护人员。2小时内她便完成了100名护士的集结,并再次请战:“我是一名共产党员,应该冲锋在前,呼吸与危重症护理是我的专业,国有召,召必至!”她三次请缨,终获批准。
2020年2月7日,成守珍临危受命为中山大学驰援武汉医疗队临时党委副书记、中山一院驰援武汉医疗总队临时党总支书记,率领131名队员奔赴武汉。“这是前所未有的挑战,我们完全进入战时状态:救援,救急,救命!”。抵达“封城”的武汉后,她和医疗队第一个24小时内整建制接管2个普通病区,并迅速将其改建成符合要求的隔离病房收治病人;第二个24小时收满100名重症危重症患者;第三个24小时硬是在普通病房搭建了简版的具有ICU功能的高级生命支持单元。完成了多项常态下的不可能。
“这个活我熟,让我来”
面对收治急、病情重、救治难度大的挑战,成守珍根据多年的呼吸与危重症护理及管理经验,提出“必须强化生命支持,从死神手里抢人!”。
她带领团队快救治:创建“分组式”“一对一”救治护理体系和“双控”“五环”保障体系,确保高级生命支持顺利开展;展实力:她将坚持了20多年的“危重症患者医护联合查房”经验带到武汉,指导团队开展俯卧位通气、PiCCO(血流动力学监测)、CRRT+血液吸附、超声下鼻肠管置入、重症护理集束化等先进技术。她第一个向全院多家医疗队介绍重症救护经验。她不仅带好自己的队伍,还多次参加其他医疗队的会诊。
一位心跳呼吸骤停后经抢救使用ECMO治疗的患者,病情极不稳定,医院临时指挥部第一时间请她会诊并担任护理组长。她三次会诊,一天甚至两次入舱,来不及吃饭,就塞一块巧克力入口再次投入工作。高强度的工作对年轻人都是一种挑战,58岁的她却忍受着腰伤的疼痛,迎难而上、废寝忘食…… 一次次生死时速就是这么“抢”回来的!
早康复:她率先开展早期肺康复护理,并担任全院肺康复护理小组组长;善管理:她带领团队及时总结经验,强调“一做一指南”,创建隔离病房管理制度、流程指引、应急预案、护理标准共33项……为疫情防控和患者救治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成守珍常对队员们说:我们要用最硬的本领抢救每一位患者,抢救一个是一个……
新冠肺炎传染性极强,临床表现复杂多变。
2月13日成守珍和队员进行医护联合查房时,一名面罩吸氧患者呼吸急促,血氧饱和度快速下降,“必须马上进行气管插管,否则危在旦夕”。
在新冠肺炎患者救护中,气管插管及配合被感染风险极高。但她没有丝毫犹豫和退缩,“这个活我熟,让我来!”。尽管她已经汗流浃背,护目镜也泛着雾气,却没影响她熟练的操作。在团队默契的配合下,气管插管、机械通气、密闭式吸痰、深静脉穿刺插管、胃管置入等操作一气呵成。患者血氧饱和度持续上升、生命体征趋于平稳。一位位重病人就是这么“救”过来的!成守珍根据SARS救治经验在出发前就预见性准备好40支密闭式吸痰管并带上战场,在第一例气管插管后就派上了大用场。最大限度降低因气溶胶传播导致的医务人员感染风险。她不仅经验丰富,技术过硬,而且总在危险时刻挺身而出。
一个多月过去了,成守珍带领团队经历艰苦卓绝的战斗,完成了遏制疫情蔓延的首战任务。冬去春来,春暖花开。全国各地支援湖北的医疗队陆续撤离,作为一支高水平医疗护理力量,她的团队继续第二场攻坚战!
坚持做有深度、有温度的护理人
成守珍坚持“做有深度、有温度的护理人”。她每次进“舱”都不忘与患者“话疗”,拍一拍患者的肩膀,握一握患者的双手,送去“祝愿卡、慰问卡、心愿卡”。患者说:“虽然你穿上了铠甲一样的防护服,看不到你的面容,但能感受到你火热的心!”“对你们来说这只是小事,对我来说却是恩重如山!”。
成守珍暖患者情,聚队员心。初到武汉,她便带上御寒棉衣和食物,冒雪驱车1小时看望首批支援队员,大家闻讯身着单衣拖鞋奔向她,激动落泪。她通过“心灵小栈”,生日祝福,节日鲜花等“一事一问候”。连续数十天的战斗,队员们有些脸颊被口罩勒出血痕,有些出现头痛牙痛过敏等不适,她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排忧解难。而瞥见自己白发越来越多,她却悄悄把华发藏在帽子里。在这种艰难困苦的环境下,她要做最坚强的“领头雁”。她充分发挥党建引领和党员战斗堡垒作用,54名队员先后火线入党。她用坚定的理想信仰和榜样的力量带领大家“不厌战,不麻痹,不松懈”,直到武汉解封!
当返程的飞机舱门打开,一个瘦小的身影走下舷梯,接机的同事惊呆了:“这是谁啊?是成主任吗?她的头发怎么全白了?”领导同事不顾一切冲上来,心疼地一把抱住她,泪水夺眶而出。队员们也终于明白她为什么一直戴着帽子了,“她是个有家国情怀的人”。她用生命呵护生命,是最美的勇士。
2020年初,江城仍然紧张,成守珍带着中山一院史上最庞大的驰援团队前往武汉支援。
护理是科学和艺术
她把这门艺术和希望带到塞尔维亚
2020年4月,国家要求派一名重症护理专家支援塞尔维亚。成守珍有武汉抗疫经验,英语口语也十分流利,医院领导虽然希望她能接下这个任务,但考虑到她刚从武汉回来,十分疲累,便请她推荐一名护理专家。成守珍毅然请战:“只要国家和人民需要,我责无旁贷!”。
她已经不是第一次为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竭尽所能。2013年,她任中华护理学会副理事长时,作为中国护理代表团成员,助力中华护理学会加入国际护士会;2014年,她主持“第三届世界灾害护理大会”,关注灾害救援和人类健康;2016年,她与国际护士会主席及中日韩三国护理学会会长交流,见证“金砖五国”一带一路护理合作备忘录的签署;2018年,她带领护理团队承接广东省外交专项“太平洋岛国医学高级人才培养项目”;她还与英国、美国、澳大利亚等国的同行建立合作关系,共同促进人类健康,履行国际人道主义义务。
2020年抗疫第二战,她再度出征,驰援塞尔维亚抗疫。
她深感此次援塞责任重大,在这场同严重疫情的殊死较量中,世界各国休戚与共。出发前,成守珍通过远程连线了解当地情况,将武汉抗疫经验整理并翻译成四套英文手册,奔赴塞尔维亚。经过十几个小时的航程,抵达时已凌晨4点,很快,她又投入命运与共的抗疫战斗中。
成守珍每天乘车几十甚至几百公里,与队友深入定点救治医院、老人院、福利院、边境关口等人群密集高风险场所。从每一家医疗机构的分区隔离布局,到医护人员防护;从规范重症患者救治护理,到常态化疫情防控……她都给予专业建议,无私分享。每天舟车劳顿,回到驻地,“骨头像散了架”,腰颈老毛病又犯了,第二天她贴着各种膏药,又开始了长途跋涉……
2020年5月12日一早,成守珍佩戴好国旗胸针和写有“中国卫生”字样的袖章,和队友驱车240公里到塞尔维亚疫情最为严重的城市之一——尼什,到访养老院和收治传染病的温泉医院,了解当地患者救治、消毒隔离和废弃物管理等情况,并对呼吸与危重症护理、肺康复等关键技术问题进行指导。在异国疫区,她和当地护士们一起度过了职业生涯中的第39个护士节,也是南丁格尔诞辰200周年纪念日。她用实际行动践行南丁格尔精神。
中国援塞抗疫团队。
援塞40天,在成守珍等中国专家的帮助指导下,当地的疫情防控和新冠肺炎患者救治取得了显著成效。塞尔维亚新冠危重症人数下降超过80%,住院人数下降76.8%,成为欧洲重症率、死亡率最低的国家之一。
其国防部长武林盛赞:“在塞尔维亚的工作中,任何一个地方你们都不觉得遥远,任何一种情况你们都不觉得危险,任何一项困难你们都不觉得没有办法解决!”武林部长亲自为成守珍等专家授予“保卫国家”的最高荣誉勋章,以表彰他们“为塞尔维亚疫情防控做出的杰出贡献和付出的努力”。
白衣天使,本就是白衣战士
2020年国内、国际抗击新冠,只是成守珍四十年护理职业生涯的一个浓缩、一个镜像。
2003年抗击非典,她率先将海外学成归来带回的密闭式人工气道护理技术引入隔离病房,降低医护人员的暴露风险。
2008年抗震救灾,她成功处理伤员创伤后应激反应,带领团队出色完成38名伤员的救治任务。
2014年昆明发生“3.01暴恐事件”,成守珍被国家卫计委(卫健委前身)任命为重症护理专家组组长连夜赶赴昆明。她把自己安排在距离事发现场最近、伤员最多、伤情最重的昆明市第一人民医院,夜以继日,每天休息时间不足3小时,坚守在病房指导重症伤员的救治,一周后,取得了77.8%的ICU转出率,17.3%的出院率,护理“零并发症、零意外、零缺陷”的战绩,被云南省领导评价为“专业性非常强,责任心非常强”,受到国家卫计委的表扬。
2014年,成守珍参加国家医疗队,奔赴海拔近4000米的西藏山南地区进行技术支援。在一个雨雾的天气,崎岖的山路越发泥泞难行,再加上连日的缺氧和疲劳,她摔倒了,腰椎骨折,由于条件限制,无法立即转运,被送进了当地的ICU。即使如此,她也时刻不忘自己到西藏肩负的使命。邻床的一位藏族女孩,因为慢性肾衰竭、严重酸中毒合并肺部感染,病情严重,必须立即进行机械通气和CRRT。但山南医院从未开展过这些技术。成守珍忍住伤痛,口头指挥,和同来的队员一起指导当地医护人员抢救。经过长达8小时的奋力抢救,女孩转危为安,而这次抢救技术也填补了山南地区的空白。抢救事迹在当地引起了极大反响。而她自己却“躺”了1个月,才随医疗队返回继续治疗,也落下了弯腰困难、不能久坐久站的毛病。
2017年,当接到新疆兵团医院的帮扶邀请,她克服腰颈椎的疼痛,毫不犹豫地奔向戈壁沙漠。一周时间,她马不停蹄地帮助当地医院展开培训、指导技术、改进质量。时至今日,喀什卫生局又再次请她对当地医务人员培训指导。“她不息不止”。
不知不觉,她在护理岗位上耕耘了四十载
世上没有从天而降的英雄。19岁的成守珍踏上工作岗位,被分配到呼吸重症病房。在充满挑战的专业路上,看到生命的脆弱与坚强。她立志要倾毕生之心救死扶伤,竭毕生之力守护健康。她孜孜不倦、锐意进取,从不放弃对专业的追求,多次赴国外学习重症护理知识和技术。一路耕耘40年,救人无数,初心不改。
她以重症护理为立身之本,将“护理专家”能力发挥到极致,成为重症患者的“提灯人”。1998年,她受命组建内科ICU。首例严重肺泡蛋白沉着症行双肺泡灌洗,首例ECMO技术的开展……每一次成功挽救的都是鲜活的生命,每一次的成功背后都有她辛勤的付出。成守珍率先在医院开展每月一次的“ICU联合查房”,一做就是20年,从未间断,解决无数疑难护理问题。她经常参与院内外危重症患者会诊、抢救,提出指导意见。她将“务谋患者之福利”悟于心,勤于力,践于行。
她主编《急危重症护理学》等国家级教材和专著十余部;发表论文百余篇,其中《ICU护理安全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获得“中国精品科技期刊顶尖学术论文领跑者5000”称号;她主持的《ICU专业护士核心能力及培训方案研究》获首届“中华护理科技奖”并受到时任副总理李克强接见。
2020年,她在《中华护理杂志》和国际顶尖医学杂志BMJ发表抗击新冠肺炎论文。一份份成绩斐然的答卷背后是对职业的追求和热爱。
国际红十字网站上公布,成守珍成为第48届国际南丁尔格奖章获得者。
她深耕呼吸与危重症专业护理,深蕴护理内涵与发展,明德力行,成己达人。
她是崇德敬业的优秀护理部主任,带领团队获得首批卫生部“国家临床重点专科”项目,首创“临床专科护理学院”,搭建人才培养平台。她是遍洒甘霖的广东省护理领军人物和中华护理学会呼吸护理领头人,连续3年举办国际护理论坛,牵头粤港澳大湾区专科护理联盟项目还入选了第二届粤港澳大湾区卫生健康合作项目,引领学科发展。
她是求精图强的出色省护理质控中心主任、国家护理标准委员会委员、国家第一批“医院评价评审专家”,她革故鼎新,科学管理,先后参与《分级护理》《预防成人非计划性拔管护理实践专家共识》《急诊分检预警》等多项国家标准、规范、共识及新政策的制定,评审了数十家医院的护理质量,尽力提高护理之标准。
她热心公益,牵头组建“中国南丁格尔志愿护理服务总队广东省护理学会分队”,组织“送知识、送技术”等公益活动,将“岭南护理快车”开赴全省20多个基层进行技术支援近百次,培训护理人员7万多人次。2017年“5·12”护士节,她组织全省18个专委会护理专家走上街头大型义诊,惠及百姓健康。2019年她牵头推进80家社区护理站建立,培养互联网+护理师资护士近1千人。2020年,她作为政协委员履职发声:“让互联网+护理走进千家万户”。为促进健康贡献智慧和力量。
一路踏石成印,一路真情奉献。
她坚守“生命至上”的初心和使命。她用近40年的职业生涯践行、传承和发扬南丁格尔精神。她用人道挽救生命,用博爱守护健康,用奉献点燃希望,用忠贞丈量医路。她以生命赴使命,以大爱护众生,以勇气和辛劳诠释着新时代的南丁格尔精神。
统筹:尹来
采写:南都记者 王道斌 董晓妍
通讯员 彭福祥 梁嘉韵
编辑:王道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