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岗区人民医院护士长徐福琴:ICU护理工作多次拯救患者

南方都市报APP • 深圳大健事
转载2021-05-12 22:14

鞠躬,起身,再鞠躬,再起身……三年前的这件事,至今仍让徐福琴记忆犹新。2018年的一天,深圳市龙岗区人民医院(以下简称“区人民医院”)的重症监护室(ICU)门口,一个身影引起了众人的注意。

这是一位40多岁的中年男子,他身着病号服,拄着拐杖,被人搀扶着站在角落里,他不说话,只是每看到一位从ICU出来的医护人员,就会深深地鞠上一个躬。

每鞠一个躬,都代表着一声谢谢

“这不是陈先生吗?他怎么在这?”一开始,龙岗区人民医院重症监护室、大内科护士长徐福琴一直忙碌着并没有留意,看到后赶紧过来搀扶。陈先生几天前发生车祸被送到医院急诊,由于大出血在ICU住了四五天,病情稳定后已经转入普通病房继续留院观察。

“我这条命是你们救回来的!”陈先生握着徐福琴的手,激动地说:“知道你们很忙很辛苦,我不敢按门铃,怕打扰你们工作。”他说,他不知道该如何回报救命之恩,就用鞠躬这种方式向每一位医护人员表达感谢。

“您的感谢我们收下了!您快回病房好好休息吧!”徐福琴劝道。可陈先生不听,就这样每天都来ICU门口默默致谢,从一开始被家属搀扶着来,到后来自己一个人拄着拐杖来,一直持续到他出院。

徐福琴自2003年开始从事护理工作,在急诊科工作6年后转到ICU,至今也有十多年了,那时,区人民医院的ICU才刚刚筹建,“通过我们的努力,患者从病情危重慢慢好转到病情平稳最后健康出院,这让我觉得很有成就感。”徐福琴说。

800x533_609a5dddce029.jpg

徐福琴和ICU主任余雪涛

做医生的左膀右臂,挑战顶级生命支持神器ECMO

“准备的过程中我感到自己的手都在发抖,上机之后看到那么粗的管子,那么多的血被引出来,流速又那么快,如果管子脱出来,后果是不堪设想的。”说起第一次配合操作体外膜肺氧合机器ECMO时的情形,徐福琴依然能回忆起当时的紧张情绪。

作为一项最高端的生命支持技术,ECMO管理难度很高,随时需要密切监测感染、出血等并发症,对医护团队要求极高,因而该项技术仅能在大型综合性医院或专科医院开展。可以毫不夸张地说,ECMO技术代表一家医院、一个地区甚至一个国家的危重症急救水平,可能为疑难重症患者带来生命的奇迹。

2019年年底,徐福琴所在的ICU科室第一次为一名心梗患者用上这一顶级生命支持神器。暗暗捏着一把汗的她,和ICU主任、管床医生护士一起承受着巨大的压力,患者用上机器的第一天,他们24小时守候在医院。随后又度过了感染、出血、内环境紊乱等多种并发症难关,终于使患者转危为安,顺利转出ICU。

800x533_609a5e010eac5.jpg

给低年资护士传授临床经验

“在整个护理过程中,团队里高年资的护士承担了护理的工作,毫无怨言日夜坚守;同时,低年资护士也在主动积极地参与,观摩学习,整个护理团队团结一心,将来会做出更好的成绩。”徐福琴在这次病例成功后对团队充满了信心。

如今,ICU的ECMO病例已经达到8例。前不久,她和20多名同事一起在胸痛中心介入室的手术台上,为一名心跳骤停的患者轮流边按压边置管上机,一刻不停。在现场极其危急的情况下,他们有条不紊,成功给患者用上ECMO,为挽救生命赢得了时间,最终顺利完成手术,患者完全康复出院。

从最开始的上机接管需要接近30分钟,到现在熟练的10多分钟;从紧张、手忙脚乱,到沉稳娴熟、操作迅速,徐福琴带领她的护理团队克服心理关、操作关等重重困难,啃下了ECMO这块硬骨头。

800x533_609a5defe08ec.jpg

徐福琴在患者病床旁给护士示范操作

同事们的坚强后盾

“ICU可以说是医院救治患者的中转站,也是其他科室的坚实后盾。”急危重症患者在生命体征平稳前都是在ICU治疗,每天高强度快节奏的工作,让每一位ICU护理工作者都承担着巨大的压力,同时,也锻炼出了过人的能力。

ICU是出人才的地方。ICU的护理人员不但要经过6-7个月的层层考核培训才能独立上岗,长期救治急危重症患者的经验,也让她们积累了丰富的急救技能和处理突发情况的应急反应能力。徐福琴的科室已经走出好几位优秀的护士长,“给医院多培养人才,把ICU的经验带到其他科室,为患者更好地提供服务,我很自豪。”

“ICU护理工作是良心活。”急危重症患者几乎无法表达自己的感受,护理工作是否到位?对患者有没有真正用心照顾?“要让自己的良心过得去。”徐福琴说,她会对每一位新入职的同事这样讲。

微信图片_20210511183008.jpg

徐福琴和她的护理团队


来源:龙岗区人民医院

编辑:曾美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