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协委员陈志洪:消除不规范英文标识 提升深圳国际化形象

南方都市报APP • 深圳大件事
原创2021-05-13 21:20

“经历了40年的建设,深圳的城市面貌大为改观,已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在城市建设管理中,公共场所里清晰、准确的英文标识反映一个城市的管理水平和文明程度,更直接影响到城市的国际形象。”参加深圳市政协七届一次会议的陈志洪委员拟提交《关于规范双语标识,提升深圳国际化形象的提案》,建议由市政府牵头,形成完整、统一的城市标识翻译规范。

为此,陈志洪委员对深圳市重要窗口单位的中英双语标识规范性进行了广泛调研,调研区域包含福田火车站、深圳书城、深圳图书馆、深圳音乐厅中心区、深圳湾、海岸城、华侨城创意园、蛇口码头、南山博物馆等地段。

调研发现,目前在深圳街头、景点及商务区还存在着大量令人困惑、错误百出的英文标识,严重影响了深圳的国际化形象,更拷问着城市管理者的责任。

通过调查分析,发现错误原因主要在于以下三个方面:一、缺乏专业部门的指导,各单位各自为政,没有形成一套统一的标识体系;二、工作人员英文素质不高,对英语文化了解不深入,过于依赖英文字典生硬翻译;三、管理部门责任缺失,也缺乏社会的反映渠道,导致错误无法及时纠正。

于此,陈志洪委员提出了相应建议。第一,由市政府牵头,形成完整、统一的城市标识翻译规范,供全市各单位参考。早在2010年,深圳市外办就制定了《深圳市公共场所双语标志英文翻译规则及实施指南》,为城市地名、商业活动提供了翻译规范。但时隔多年,该指南已经不能满足城市建设、经济发展的需要。尤其缺乏商务区、交通枢纽、景点等区域的标准化翻译,该指南需要进一步扩充并细化;第二,制定标识翻译规范时,可借鉴其他省市的先进经验。如浙江省舟山市外侨办在2018年依据国家《公共服务领域英文译写规范》,结合杭州G20峰会相关英文译写规范标准,组织翻译室人员编写了《舟山市公共场所标识英文译写指导手册》。该手册由9个部分组成,包含通则、公共场所通用类、道路交通类、旅游景区景点类、文化类、商业服务业类、体育类、医疗卫生类以及组织机构、职务标识类的标准化翻译。该手册能满足大多数公共场所英语翻译规范的需求;第三,由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负责城市区域内的中英文标识规范性指导。各单位在公共区域设置英文标识前,需要征询执法局专业部门的意见。该项服务可考虑作为民生服务,免费向全社会提供;

最后,陈志洪还建议,开展全市专项整治。通过设立政府热线及专门信箱,并向全社会公布,提供监督渠道。市民若发现标识性错误,可向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反映,再由执法局向相关单位或部门发出通知,进行整改,以消除“蹩脚”的英文标识。

编辑:李行,向丽宇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滚动|聚焦2021深圳市两会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