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3日,广州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在广州塔二楼室内大厅举行广州市首座跨珠江人行桥全球征名活动新闻发布会(2021年总第54场),入选奖将获得五万元奖金。现场同步介绍了人行桥建设情况,这座横跨珠江两岸的广州新地标,将会在6月份对外开放使用。在设计团队和施工团队的带领下,CBD君抢先探营。
曲线设计不易实现
光是建模就做了超过200遍
沿着二沙岛晴波路一路往东行走,尽头位置便是珠江跨江人行桥工地作业现场。CBD君实地走访时发现,该工程目前进入了最后的穿衣戴帽施工阶段,根据施工进度,将会在今年六月底完工并开放使用。
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CBD君沿着坡道而上,每一步的景观都在发生着不同的变化。
桥的设计以“琴鸣绢舞、岭南花舟”为概念,在造型上融入了岭南地域文化元素。
发布会现场,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董事长何镜堂认为,基础设施的创新促进了城市更新、焕发老城区新活力。“珠江人行桥作为一条缝合城市南北轴线的纽带,它以曲线形态联系南北,融入两岸现有步行系统,充分尊重中轴的空间秩序。延伸的路径串联沿线重要景点、设施,编织形成活力效应互相叠加的滨水热点网络。”
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董事长何镜堂现场做发布。
这座人行桥不仅仅是基础设施建设,也将是珠江上看与被看皆宜的新景点。
人行桥以开放姿态环抱城市中轴,桥面行走时步移景异、近中远景层次丰富,形成朝向珠江核心景区的最佳环视观景面。桥身曲线简洁柔美,与浪漫的滨水环境及音乐岛主题契合,以独特造型打造珠江上的羊城新景。同时,轻盈通透的体量,既能够避免对珠江视线通廊的遮挡,又与都市天际线和谐相融,划出一道珠江上的最美曲线。
和传统的桥梁建设采用直线设计的方式不同,珠江人行桥采用的是拱形曲线设计,通过全三维曲面造型设计,让桥多了几分柔美。桥上除了拉索之外,主要线条几乎没有一处是直线,这在特大桥梁中是非常罕有的,这也是整个作品最大的亮点,也是最难完成的地方。
何院士在现场指导工作。
作为建筑师同时也是城市规划师,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副总建筑师丘建发向CBD君分析了周边的环境情况,他介绍,广州中轴线是从北往南是花瓶曲线的设计而不是直线设计,设计团队在最开始便以曲线作为桥身的设计灵感来源,“通过一条弧线顺应广州城市的中轴曲线,也串联起沿线的重要设施、景点,如广州塔、海心沙、博物馆、艺术公园等等,将广州中轴连为一体。此外,当人走在桥身上的时候也会有一步一景的感觉,观景视角会根据所在位置的角度不同而发生变化,体验会更加丰富。”
然而当草稿图上飘逸且美好的设计变成了实际建筑时,这个过程无论对建筑师、结构工程师还是施工方来说都有着巨大的挑战。
南都记者 徐杰 摄。
“我们现在看到珠江上的桥梁,大部分都是直线设计且比较硬朗。曲线设计多了几分柔美,但完成难度也会高很多,例如受力的计算比直线设计要复杂很多,光是建模,两个团队就来回计算修改了超过两百遍。桥身上安装的肋板,当我们做了全三维的设计后发现每一块肋板都不一样,需要特别定制......”
此外,建设过程中,曲线桥身更容易出现误差的情况,也在无形中增加了团队的工作量,“建筑的误差是毫米级的,但桥梁误差是分米级的,桥梁每完成一次安装,如果和图纸对不上又要重新测量,重新设计。设计师和建筑团队每天都要在工地里理顺误差的问题,以便让误差减到最小。”
设计团队讨论桥面细节优化。
丘建发坦言,这也是他目前为止做过的精细度最高的作品之一。设计与建设过程,无论对设计还是施工团队而言,都是抱着做精品做艺术品的心态完成,执行过程中的每一次突破也让这座桥从中国制造变成了中国创造。
据介绍,最终桥型结构定位为斜拱曲梁组合桥,跨度为198米,全长488米,宽度为15米。这座桥是广州首座跨江人行桥,也是广州中轴核心段首个由本土设计师完成的地标性建筑物,建成后将成为世界上跨度最大、宽度最宽的曲梁斜拱人行桥。
琴鸣绢舞,岭南花舟
将广州元素融入桥身设计
“广州也被称为花城,珠江新城有花城广场,又一次找资料的过程中,无意中发现在旧时的广州有花舟的传统,春节期间,花农通过小舟,在水上做起了水上花市的生意。”设计团队由此产生启发,以“琴鸣绢舞、岭南花舟”为概念展开设计优化。
设计理念效果图。
桥的平面提取了粤曲水袖的形态特征,桥拱融入了岭南古琴的造型元素,桥面景观以岭南花舟为主题,共同打造具岭南特色的花城新“花桥”。
能实时监控人流情况
桥身上也安装了视像识别系统,能够识别桥上的人流量与行为,在出现拥挤等危险情况时可以及时预警管控。不仅如此,来自广州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的总工程师宁平华介绍,桥身上设置了总重量达25.6吨的电涡流TMD阻尼器,已满足节假日高峰期行人通行的舒适性要求,减少了桥身有可能会出现的晃动情况。未来,桥身上还将粘贴有二维码,可以提供旅游信息、智慧导览以及科普教育等服务,成为了一座信息化的智慧之桥。
市民期待的遮阳篷也有了
在前期采访过程中,CBD君收集到的呼声最高的意见是希望桥身上能增加遮阳篷,不少市民表示,“广州的夏天周期长,温度高。”丘建发介绍,为了应对广州炎热多雨的气候,桥上设置了遮阳雨棚、清凉喷雾以及立体绿化来调节微气候。还有扶手的宽度也可以让市民的舒服的凭栏眺望。
这些细节需要建成后大家在桥上细细体验。
关于通达的最后一公里
昨天,趁在发布会前,CBD君便提前踩点人行桥周边情况,其中南北两端的出入口处均处于围蔽施工状态。
二沙岛端围蔽施工路段为晴波路。
实地走访过程中,CBD君发现,市民若要从珠江新城漫步到人行桥,中间部分路段需经过海心沙,然而通往桥的“最后一公里”,似乎还存在障碍。
当市民从海心沙三号桥位置上桥后直走,便可通过中间的水上栈道链接到人行桥入口处。然而目前海心沙区域的开放时间为7:00-22:00,并无法实现全天畅通。
丘建发透露,接下来在三号桥位置会有一个景观的改造,目前团队也正在探讨相关管制的功能,如果是相对比较容易管制的话,建议不限制开放。如果将来出现人流量特别大等情况的话,还是会有一定管制。
目前,位于海心沙三号桥的位置正处于围蔽施工状态,外墙清楚写明,为广州塔南广场配建珠江两岸人行景观桥新中轴线跨江慢行系统品质提示改造项目。其中南区改造面积为8万平方米,涉及范围为广州塔东西广场,游船码头到财富码头段滨江步道,媒体港东侧及北侧。而北区改造面积为5.6万平方米,涉及范围为二沙岛艺术公园东端及海心沙亚运公园西侧北侧衔接绿地。该工程也预计在6月份施工完成。
施工团队心中最佳观景点在这里
因为该项目工程已经再次奋战超过一年时间的中铁广州工程局的施工人员,对于人行桥的建设同样充满感慨。
中铁广州局集团珠江人行桥项目书记孙韬感慨地说,从进驻项目到今天已整整经历了一年的时间。在施工过程中,团队不断在尝试创新突破,实打实地发挥了工匠精神。
孙韬介绍,施工过程中,一方面不能影响施工水域的正常航行,从安全到进度方面都有很高要求。因为一直在水上进行吊桩,船舶经过的时候,都会带来影响,通过设计和施工方案的优化,与海事部门等相关单位展开超过10次的探讨、论证相关施工方案,并将工程可能带来的影响降到最低。
因为工程项目,已上桥无数次的孙韬心目中也有他自己的最佳打卡点,例如亲水平台位置,可以将广州塔和人行桥同时揽入视线范围内,视野开阔。此外,从广州大桥路过的时候,同样可以让二者同框。不同角度观看时,还会有不同效果产生。孙韬介绍,在某些角度看,人行桥与小蛮腰还能巧妙的变成“中”字组合。
他也期待在6月底通行后,有更多市民可以从不同角度采风打卡,发现人行桥的美。
市民的声音:
期待早日完工通行
香港的创业青年李剑禧:
李剑禧。
我来到广州已有超过一年的时间,也曾和妻子到广州塔等地标建筑打卡拍摄,走路过珠江还是第一次尝试。在香港也很难有这样的机会,因为没有类似的人行桥设计。
广州籍妻子孙嘉晞:
孙嘉晞。
很开心见到广州又有一座新地标落成,也为城市建设和发展感到骄傲。未来不仅仅是和网友分享,还将带着朋友们亲自来走走看看,一起打卡。
居住在二沙岛附近的许先生:
因为经常来附近钓鱼,几乎是看着这座桥从无到有的修建过程,我非常期待人行桥的开通。这是一项便民工程,建成后无须绕道到广州塔,还能在行走过程中欣赏两岸美景。游客们漫游广州也将会有新的选择。
人行桥通桥后除了能方便两地居民来往,也能更好地整合广州塔、二沙岛和海心沙的旅游资源,刷新广州旅游“新颜值”,让我们一起期待这座人行桥成为广州旅游打卡新名片。
项目预计6月底实现通行
发布会现场,广州市城投集团党委副书记、副董事长、总经理陈强在现场形容,现阶段正是吾家有女初长成,却养在深闺人未识。“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人行桥全球征名发布会,就是考虑到人行桥即将通行,希望通过大家的集体智慧,为她取一个美丽动听的名字,成为广州的又一张城市名片。”
本次征名活动,将面向全球范围内的个人或合法团队进行公开、有偿、实名征名。全球网友可通过官方平台新花城平台等渠道提交命名。
(点击图片即可回看南方都市报直播现场视频。)
征集时间:5月13日至5月28日
征集阶段结束后,将进入“评委初评十强、公众投票”等环节。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征名活动的一大亮点是专家评审团的阵容强大,有文艺界、建筑界、设计界、媒体界等“大咖” 加盟。值得关注的是,进入公众投票环节的10个命名将通过全民投票,凭票数高低分获“惊喜”。此次评选将设置入选奖1名,奖金人民币5万元;入围奖2名,按照分数第二名奖金为人民币3万元,第三名奖金为人民币2万元;此外,还将设优秀奖7名,奖金各人民币5000元,以上奖金均为含税奖金。
说起有奖征名
网友们就热情高涨啦
这不,一下子就贡献了很多好听的名儿
等等,还有这些....
你有哪些更好的想法?
来投票,咱评论区见!
统筹:郑雨楠 卫志凌
采写:南都记者 郑雨楠 通讯员:穗外宣 李守钦
图片:南都记者 徐杰 部分由受访者提供
视频:南都记者 赵明 实习生 蔡培贤
摄像:南都记者 邓启祥 林妃波 陈郸婷
导播:杨景博
编辑:江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