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正值萧红诞辰110周年,为纪念萧红,广东崇正拍卖将汇集一批萧红的信札、民国版书籍和萧红研究著作及签名本上拍。包括:萧红亲笔信件及相关研究信札十二封、萧红民国时期原版著作文集五十余种、新中国成立初至八十年代萧红研究著作及签名本四十余种,总计一百余件。许多著作市面几乎绝迹,如目前首次发现的1940年齿轮编译社出版的《手》堪称孤本。
《手》 香港齿轮编译社出版 1940年
萧红(1911.6-1942.1)原名张迺莹,笔名悄吟、玲玲、田娣等。黑龙江呼兰县人,幼年丧母。1932年,结识萧军。1933年,以悄吟为笔名发表第一篇小说《弃儿》。1935年,在鲁迅的支持下,发表成名作《生死场》。1936年,东渡日本,创作散文《孤独的生活》、长篇组诗《砂粒》等。1940年,与端木蕻良同抵香港,之后发表中篇小说《马伯乐》、长篇小说《呼兰河传》等。1942年1月22日,病逝于香港。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被誉为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文学洛神”。
摄于1934年的哈尔滨。这是萧红萧军寄给鲁迅先生的“投名照”,被称为“美丽照”。
萧红手稿墨迹有着属于女性而又超越女性的审美特质,笔画结构更多表现出一种灵动性,墨迹线条简约而有韵味,如果对萧红文字的结体进行细致观察,还可以发现与鲁迅手稿墨迹有着审美风格上的相似性。(参见李徽昭《灵动随心萧红手稿手迹》光明日报.2017.11.17)
萧红致萧军信一通一页(含实寄封)
实寄封
信封邮戳印章为“11·10·21”,应为日本昭和11年10月21日,即1936年10月21日,即鲁迅先生去世两日后,“黄河清”即黄源,其时《译文》编辑,“译文社”当时地址:上海法租界环龙路苏顺里三号,萧红致萧军信由黄源转。
此封《1936.10.21致萧军》是萧红在日本东京写给萧军的第二十四封信。信中L.即鲁迅先生,日本当局曾去过萧红住址盘查搜索厉害,二萧保险起见使用L.代号。当年鲁迅病情严重内部协商计划去日本治疗,萧红曾协助帮忙联络。鲁迅先生于1936年10月19日逝世,21日萧红似已得知鲁迅先生去世的消息,但并未确信。
萧红的存世手稿十分稀有,除北京存有一小辑诗稿手稿外几乎再无流传,萧红的著作手稿至今仍未发现。近年萧大忠先生为文化传播将萧军旧藏萧红信札分别捐赠予上海图书馆、黑龙江文学馆、耶鲁大学、斯坦福大学、牛津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世界各大知名学术机构做永久保存及收藏。流落民间之萧红墨迹稀有珍罕。
《跋涉》,1933年哈尔滨五画印刷社一版一印,署名三郎、悄吟,是萧红与萧军的首次合著小说集。
《跋涉》是萧红的第一部小说集,也是“二萧”的首本合著。目前存世仅鲁迅纪念馆(萧红、萧军赠鲁迅) 、中国现代文学馆和萧军1946年购藏本共三本,存世数量几近绝迹。
因萧红研究国内兴起,萧红的作品难寻,1979年黑龙江省文学艺术研究所使用萧军藏本特别制作复制了5000册,复印版为简体字,个别文字与初版稍有不同。内影印有萧军跋文:“此书于1946年我再返哈尔滨时,偶于故书市中购得。珠分钗折,人间地下,一帧宛在,伤何如之。萧军志,1966年3月27日于京都”。
1979年复制的5000册,很多收藏者和馆藏机构因对版本不了解多误以为是民国初版。此次新发现的真正的1933年初版本,对于萧红研究和现当代文学版本研究具有极其珍贵的文物及文献价值。
《生死场》,1935年12月上海容光书局一版一印,毛边本,封面为萧红设计。
萧红在上海期间文学创作上发表了许多作品,《生死场》因审查原因搁置。鲁迅先生决定编入他主编的《奴隶丛书》之三自费出版。在东北沦陷和日本进攻前夕此书文坛影响巨大,鲁迅在序文中对《生死场》评价“北方人民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却往往已经力透纸背,女性作者的细致观察和越轨的笔致,又增加了不少明丽和新鲜”。
《生死场》一年中三次再版,到1941年时已是第十一次再版,《生死场》到底有多少个版本因其版本研究匮乏至今是个谜(参见章海宁:《生死场》的版本及其差异研究,《点滴》2017年第二期)。此书初版存世稀见且较之后印版本内容有所不同,早期版本中被鲁迅称之“越轨的笔致”等大量描述被删除或被修改。本次现身崇正拍卖的初版原为巴金旧藏,钤有多枚椭圆形的“上海尧林图书馆藏书”图章。
《马伯乐》(第一部)1941年1月重庆大时代书局发行一版一印,初版。
《马伯乐》是一部未完之作,原名《马先生》后经端木蕻良修改为《马伯乐》,萧红亲自设计封面,是萧红最重要的作品之一。在不少研究萧红的著述中对于《马伯乐》有上下部的这一情况及版本是不甚清楚的,一些研究著述中大多没有提到《马伯乐》下部,有的还把《马伯乐》上部当作了全部。这是由于《马伯乐》上下部出版和发表的时间地点及战争形势不同所造成的。
《马伯乐》这部初版及第二部连载期刊存世量未知,版本研究者甚少,本次拍卖是近十几年来首次近乎完整的出现《马伯乐》上下部民国初版本。
此外,拍品还有很多非常重要的版本书籍如《呼兰河传》《小城三月》《萧红散文》《旷野的呼喊》《桥》《萧红小传》及著名学者葛浩文、平石淑子与萧红研究专家的往来信札等。
南都记者 周佩文 实习生 韦栩滢
编辑:周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