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镜头中怀念故乡”,导演万玛才旦推荐的民族摄影集

南方都市报APP • 南都文化
原创2021-05-17 17:01

“倾听遥远回声,守望未止乡愁”。近日,映画廊艺术总监、著名策展人那日松主编的民族摄影艺术集《故乡的路》,由中信出集团出发行。

该书收录了来自17 个不同民族的32位民族摄影师的摄影作品,平和、真实地从侧面反映了近十年来中国各民族的生活样态和变迁情况,深入阐释了现代人与故乡愈行愈远的关系母题。阎雷、解海龙、奚志农等著名摄影师,郑茜、王保国、朱靖江、鲍昆等学者,以及导演万玛才旦、作家鲍尔吉·原野、歌唱家腾格尔等联合推荐这本与众不同的艺术影集。

1.jpg

《故乡的路》


主编那日松

655x628_60a211dbb5a28.png

《故乡的路》主编那日松

“在奔忙的世界里,我们已经逐渐失去故乡的感觉。偶尔听到一首关于故乡的歌,我们又会感动得热泪盈眶。故乡在任何一个人心里都像天堂一般,但这些天堂却正慢慢不再是自己的故乡。故乡还在,但我们已经失去故乡曾经给予我们的那些最美好的品格——诚实、快乐、尊严和爱。”

——那日松

那日松,蒙古族,现任映画廊艺术总监、策展人。1991年起,历任《大众摄影》作品编辑、《北京青年报》图片编辑、《摄影之友》执行主编、法国《PHOTO》杂志中文执行主编、全景视觉传媒副总裁。2007年,联合创办“映艺术中心/映画廊”。2015年,联合创办“故乡的路——中国少数民族摄影师奖”。2017年获得《北京青年周刊》评选的“工匠精神·青年榜样”年度人物。

那日松多次担任国内外摄影节及大型摄影展策展人、评委、学术主持,多次获得“最佳策展人奖”及“年度策展人奖”“年度展览奖”等。

9.jpg

这是一本能够让我们真正看到在中国这片土地上各民族如何生活的摄影集,全书分山川、生活、面孔、心祭四个主题板块,从风物景观到人文生活再到文化信仰,全方面地展现了各民族的“故乡”概貌。摄影师来自各个民族,拍摄的题材也基本都是自己的家乡和民族。他们的作品流露和闪耀的都是一种对本民族最真诚的爱以及对本民族文化传统的深入关注。

所有摄影师的拍摄对象都以本民族为主,使少数民族摄影的视角完成了从“他者”到“自我”的转换,呈现了主体性的视觉与关怀,并使用了更为多样的摄影手法和表现方式,聚焦于传统的变迁、故乡的消逝、农耕的告别等主题。

800x800_60a1ed159e991.jpg

800x800_60a1ed15f2c95.jpg

2.jpg

回得去的是家乡,回不去的是故乡。在匆忙奔途中,我们离故乡越来越远。“回不去”的不仅是遥不可见的空间故土,更指向刻骨铭心的传统与历史,以及曾经安身立命的生存样态和生活方式。

中国艺术研究院摄影所研究员王保国先生说:“现代性乡愁、环境困惑、身份焦虑、传统危机、全球化留痕……这些当代艺术的重要主题,表面分裂,内在互联,在《故乡的路》中执着出现,使‘故乡的路’不仅具有强烈的现实感,还深深浸润着当下中国的一种普遍情绪。”

800x800_60a20ca73ef7b.jpg

800x800_60a20ca779432.jpg

这是一部时代性的影像载体,摄影师们对于故乡记忆的挖掘和记录,展现着与大多数城市截然不同的生活样态,他们是民族命运与民族文化的记录者。这些图片突破了以往摄影“采风式”的拍摄样板,承载着更多真实的、纯净无瑕的内容。

此外,影集由著名书籍设计师、德国红点传达设计大奖获得者孙晓曦担纲整书设计,内封装帧从不同民族的服饰中提取了四种最具民族特色的颜色,来展示不同主题的摄影作品。

微信图片_20210517144249.png


部分摄影作品

1199x680_60a214794b521.png


1203x677_60a214789ef85.png


1203x679_60a2147a48b63.png


1201x676_60a2147b3897f.png

南都记者朱蓉婷  实习生陈芯茹

编辑:朱蓉婷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