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区多了马蜂窝,位置又高又奇葩,物业消防都挠头!最终……

南方都市报APP • 记者帮
原创2021-05-21 16:33

办实事.jpg

近日,广州市番禺区一小区多名业主向南都“记者帮”反映,去年疫情期间,小区搬来一群新“邻居”——马蜂,他们在漾翠苑池塘边的木棉树筑巢安家后,经常从阳台飞入家中“串门”,冷不防还会蜇伤业主。据了解,由于涉事马蜂窝筑巢位置高10余米,比旁边的5层楼还高,距离最近的楼房阳台约6米远,周围是单车棚、池塘和绿化带,让消防和物业人员都犯难,“不好处理!”

业主:

小区多了马蜂窝,被蜇后几天才消肿

5月19日,小区业主高先生向南都记者展示一段手机拍摄的马蜂闯入房间的视频,只见一只黄色马蜂独自飞入阳台,在客厅的电视柜附近盘旋,发出“嗡嗡嗡”的声响。

据高先生介绍,马蜂从去年疫情期开始出现,今年“特别多”,有时一天能飞进五六只马蜂。家里有老人孩子,他只能不停用衣服驱赶,驱赶过程中他曾被马蜂蜇伤手,像针扎一样,过几天才好。

高先生展示4只清理的马蜂尸体,它们体型仅指甲盖大小,乍看像蜜蜂,细长的触角向前弯伸,张开近乎透明的翅膀,头部和胸部布满细绒毛,虫体有黑、黄色相间的横条纹。

20210520184821327971.png

马蜂的尸体。

到了晚上,马蜂特别喜欢往家中的灯具上扑,高先生指着客厅吸顶式灯具,打开灯光能见到里面留下若干只马蜂尸体的黑影。

高先生的儿媳妇在近日也被马蜂蜇伤,“晚上看到地板上有黑乎乎的东西,我以为是垃圾,捡起来发现是马蜂”,右手大拇指被马蜂狠狠蜇了一下,留下一个针眼,“我给伤口涂抹牙膏,肿了几天才消!”

20210520184821903675.png

有业主被马蜂蜇伤。

另一业主陈小姐介绍,去年过年前发现家中有马蜂来“串门”,她在阳台晾衣服时,被衣服里的马蜂蜇了一下,后来注意到马蜂窝位于距离楼盘直线距离约50米的一棵木棉树上。今年年初,在马蜂越来越频繁到家造访时,她反映给小区物业,物业后来拨打119,南村消防人员到现场后发现“处理不了蜂窝”,因为木棉树太高,现有设备无法处理。

“不知道蜂窝什么时候能处理,家里还有宝宝,每天都很担心!”陈小姐出示一段视频,家里8头吊灯的玻璃灯罩内,躺着10余只马蜂的尸体。特别是到了晚上,马蜂很喜欢朝家里的吊灯扑去,家中宝宝刚会走路,担心其被马蜂蜇伤,她只能用电蚊拍拼命驱赶,“希望有好办法能解决马蜂窝”。

现场:马蜂窝位置比五层楼高

南都记者现场见到,该马蜂窝位于一棵碗口粗的木棉树上,木棉树和其他大王椰等林立于绿化带,与小区道路隔着一个单车棚,周围毗邻一个池塘。

20210520184822070911.png

马蜂窝位于木棉树上。

马蜂窝比邻近的5层楼还高,大约10多米高度,从下往上看,被繁密枝叶遮挡,不仔细看难以发现,它呈褐色,估摸篮球大小。距离最近楼房的阳台约6米,周围没有其他可以靠近的建筑物。

物业和消防:

马蜂窝位置太高,处理难度大

小区物业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在当天回应,接到业主诉求后,社区已安排相关人员进行处理,因马蜂窝位置过高,树枝脆弱,现有设备无法辅助处理。社区工作人员已及时和业主反馈说明,并同步做好环境定时消杀工作,减少蜂害影响。社区联系消防单位进行协助处理,同样接到反馈位置太高,现有设备无法辅助处理。为给业主营造良好舒适的环境,社区将尽快协调专业工程资源进行专项处理,有最新情况将第一时间反馈业主。社区将持续和业主保持沟通,叮嘱关好门窗,不便之处也将争取业主谅解。

南都记者拨打119,接线人员告诉南都记者,该马蜂窝位置过高,消防人员平时主要徒手和用水枪处理马蜂窝,现无法处理,建议找昆虫研究所(注:已更名为广东省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处理。

专业人员:被马蜂蜇伤后可用肥皂水冲洗

广东省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处理马蜂窝的专业人员表示,从图片上看,这是小型的马蜂,他们处理马蜂窝通常是用配好的药对马蜂窝喷射,但该马蜂窝位置太高,他们也无计可施。“马蜂比蜜蜂要毒”,他称,如果市民不慎被马蜂蜇伤了,可用肥皂水冲洗伤口或酒精消毒,尤其是过敏体质的人,蜇伤后容易出现头晕、呕吐等症状,要及时送医治疗,否则会有生命危险。

最新进展:

防护服和吊车齐上阵 马蜂窝终被清除

截至发稿时,南都记者从小区物业服务中心最新获悉,5月20日下午,物业人员身穿防护服通过吊车将马蜂窝已清除。

20210520184822197652.png

20210520184822255576.png

物业出动吊车清理马蜂窝。


采写/摄影:南都记者杨婷

视频:南都记者吴泽嘉 实习生曹传钊

编辑:李欣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