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位中国著名作家到黄埔采风,听听他们如何“阅读黄埔”

南方都市报APP • 南都广州
原创2021-05-22 11:13

5月21日上午,黄埔“半月谈”新闻发布——文化大家“阅读黄埔”分享会在黄埔区融媒体中心举行。中国著名作家陈世旭、彭见明、阿成、朱小平来到现场,分享他们在黄埔采风的所见所感。

据了解,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生动鲜活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故事,全面展现黄埔区、广州开发区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成就,中共广州市黄埔区委宣传部结合党史学习教育,精心策划“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中国著名作家黄埔采风行活动。

连日来,陈世旭、彭见明、阿成、朱小平、张陵等中国著名作家走进黄埔军校、海军烈士陵园、永和东江纵队纪念广场等黄埔红色遗迹,深入走访中新广州知识城、广州科学城、黄埔港、广州国际生物岛、穗港智造合作区,充分挖掘黄埔红色故事,感受黄埔改革开放创新的发展脉搏。

文化大家阅读黄埔.jpg

文化大家“阅读黄埔”分享会现场。


“最突出的感受是开拓、创造、奋进”

“我这次来黄埔,最突出的感受是三个词——开拓、创造、奋进。这三个关键词会是我接下来写文章的主题。”陈世旭曾任江西省文联主席、作家协会主席,也是首届鲁迅文学奖获得者。作为黄埔区、广州开发区的老朋友,陈世旭曾围绕决胜脱贫攻坚、荔枝文化等推出《最美的风景》《唐宋的味道》等数篇关于黄埔的精品力作,在社会上引起良好反响。

连续三天的采风中,陈世旭深入了解黄埔区、广州开发区的发展创业历程,感受非常深。“广州开发区的奋进是中国最前沿的奋进。37年的过程,是广州开发区开拓、创造、奋进的过程,我觉得也是中华民族开拓、创造、奋进的过程,这是我最强烈的感受。”

一组组记录广州开发区发展变化的数字,让陈世旭印象深刻。“昨天我去到横窖河,这是开发区成长的起点。1984年就在这条河上,只有9.6平方公里的广州开发区奠基。开办经费2万元,10张桌子,9个干部……这是开创初期的面貌。但是,从1984年至2004年,仅仅过了20年,广州开发区的可支配财政就达到了40亿,到如今财税总收入达到千亿,这是非常惊人的。”

“黄埔区的变化很大程度就是我们中国的变化。中国发展非常快,这在黄埔得到了充分的证明。开拓一定是创造,不光是面积开拓大了,广州开发区由原来的9.6平方公里变成近500平方公里,在这个过程中,有无数创造的岁岁年年。”陈世旭说。


大自然最美好的部分留下来

“我是湖南农村山区长大的,我从小看到的就是青山绿水。一到这个地方,我第一印象就是想寻找,在黄埔区这个大城市,能不能产生青山绿水的美感。”彭见明是中国作协全国委员、一级作家,曾任湖南省文联名誉主席,其代表作小说、电影《那山那人那狗》曾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彭见明还是有名的书画家,在采风过程中,他对黄埔的街道、楼房、庭院的设施处理,都有一种美学的见解。

“这次来黄埔,感慨非常深。我们都提营商环境,营商环境离不开为人才创造的环境,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自然环境。”彭见明说。

“我那天站在一座很高的楼上看珠江的入海口,看黄埔的景色。我觉得黄埔已经在关注生态,关注自然环境的保护,把大自然美好的地系、植被和水系留下来,把最美好的部分留下来。”彭见明说,“假如我是一个企业家,我会选择这样的地方,为了审美。生活在自然的美景之中,才能使创业变得更美好,生活在诗意中,这是最好的生活方式。”

彭见明还特别提到“岸线”一词,在他眼里,黄埔很好地做到了把珠江两岸线还给大自然,“我们一定要到这里来看看,这是一种享受。”


超前的智慧和超前的创新精神

阿成曾任黑龙江作协副主席、哈尔滨市作协主席,其创作的《年关六赋》曾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赵一曼女士》获得首届鲁迅文学奖。这次到黄埔采风,给阿成带来两个惊喜。

“我到黄埔来,看到很多充满朝气又很有素养和能力的年轻人,无论是在科技创新、城市建设,还是党建领域。这是给我的第一个惊喜。”阿成说,“第二个惊喜,是黄埔区的制造业,特别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智能汽车。”

“我是学理工毕业的,那个时候开的都是普通的仿苏解放牌汽车。文学的想象力是受时代局限的,我那个时候想象汽车应当有收音机,可以放各种唱片。那时我穿着皮袄,行驶在黑龙江那片大平原上,在零下40摄氏度的地方,感觉身上穿了一件牛皮纸一样,却也没有激发出想象力,只要能暖和一下就行,就了不起。”阿成说,“当我在黄埔坐上自动驾驶的智能汽车,我内心是热泪盈眶的。黄埔这么多年轻人在研究的东西,确实非常了不起。黄埔这种超前的智慧和超前的创新精神,这种干劲令人敬佩。”


永远传承的红色基因

朱小平是中国侨联《海内与海外》杂志社编辑部主任,中国作协、北京作协会员,出版有散文随笔集《象蜀锦一样绚烂》《燕京感旧录》《京城百艺》等近30部。初到黄埔的他,连日来走访黄埔军校、东江纵队纪念广场等革命旧址,对黄埔的红色历史有了深入的了解。

“我见到了东江纵队老战士的后辈,也采访了对东江纵队有研究的专家。通过很细的采访,我感觉到一种震撼,就是年轻。”朱小平感慨道,当年东江纵队的革命战士不仅年轻,而且港澳和华侨同胞多。他们之中有不少是富家子弟,在国家存亡的时候,舍弃舒适的生活,来到广东参加革命,有很多人没有看到最后的胜利就牺牲了。

5月20日,采风团的作家老师们走进海军广州烈士陵园,这是我国唯一的海军烈士陵园,园中立有海军战斗英雄林文虎烈士铜像及碑文。林文虎烈士生于泰国一个华商家庭,20多岁的他毅然舍弃优裕的生活,返回祖国投身爱国救亡活动,并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了东江纵队。1950年解放万山群岛海战中,林文虎烈士壮烈牺牲,年仅30岁。

“那么年轻的生命,抛弃了那么优越的家庭,来到这里参加革命,这是一种信仰。这让我心里感觉到十分震撼。”朱小平说。在他看来,黄埔精神是朝气、创新、信仰、执着,这种信念让年轻人永远朝气蓬勃地往前走,是在任何一个地方,任何一个时代,都传承的一种基因。“这次来黄埔采风确实不虚此行,带来了新的震撼、新的观念,会不会给我的创作上带来激情?我想一定会的。”


采写:南都记者 莫郅骅 通讯员 范敏玲 焦婵娟 李剑锋

摄影:南都记者 马强

编辑:莫郅骅

1
对这篇文章有想法?跟我聊聊吧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