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理大就参与天问一号答南都:很自豪再次参加国家重大项目

南方都市报APP • 南都即时
原创2021-05-22 08:42

近日,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着陆火星,迈出了中国星际探测征程的重要一步,香港理工大学两支跨学科科研团队亦有参与其中。5月21日,香港理工大学新闻发言人向南方都市报、N视频记者介绍了该校吴波教授团队与容启亮教授团队参与火星探测任务的详细情况。

该发言人引述该校校长滕锦光教授的发言表示,“我们衷心感谢国家对香港的信任,邀请两位教授参与国家的火星探测任务。理大有机会再次为国家的重大航天科技项目作贡献,我们深感自豪。”

微信图片_20210521205356.jpg

两支跨学科科研团队参与火星探测任务

据该发言人介绍,本次该校两支跨学科科研团队与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合作,在“天问一号”任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中,吴波教授团队研发创新的地形测量及地貌分析方法,协助选取火星着陆点。容启亮教授的团队则研发出精密的太空仪器“落火状态监视相机”(即“火星相机”),拍摄火星的周遭环境及火星车的状况。

该发言人介绍,2017至2020年期间,该校土地测量及地理资讯学系吴波教授便应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的邀请,率领团队进行火星全球的分析和评估,筛选候选着陆区,并帮助“天问一号”在火星上安全着陆和巡视。

为此,吴波教授及其团队研发了“基于人工智能的撞击坑、石块提取方法”,实现快速自动提取撞击坑和石块等地貌特征。根据地形和地貌的详细测量结果,该团队成功搜索出数个可能的着陆点,供“天问一号”任务的管理团队作最终抉择。

至于该校精密工程讲座教授及副系主任容启亮,亦自2017年起率领团队,投入“火星相机”的研究、设计及制造。上述发言人介绍,“火星相机”搭载于着陆器外层平台上,以监视着陆情况、火星的周遭环境,以及降落火星后巡视器的操作状态,包括太阳翼的打开及天线的状况。这些资讯对掌握巡视器能否在火星表面成功巡视至关重要。

该发言人指出,为适应太空环境,“火星相机”重量轻巧,外壳坚固,可抵抗高冲击力,亦能抵御零下70度的低温。同时,“火星相机”还须具备广阔测量视野,并能显著减低图像变形的程度。该发言人说,“有赖整个团队努力不懈,及本校的支持,容启亮团队在不到3年内,成功研制并交付火星相机,并通过多项相关的太空验证。”

将加大航天科研领域投入力度

南都此前报道,香港理工大学教授容启亮曾多次参与国家重大工程任务。2011年起,容启亮便带领团队与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合作,负责设计、制造了嫦娥五号登月采样使用的近距离摄影机、表层取样器和封存月壤样品的初级封装系统,此外,嫦娥三号、嫦娥四号所用“相机指向机构系统”的研发工作中亦有容启亮及其团队的身影。

去年12月,容启亮在接受南都记者专访时表示,“通过全自动机械臂采集如此大量的月球样本是史无前例的。这个项目从前期研发、装置设计到仪器制造,都需要我们的团队在创新性、精确度和可靠性等方面达到极高水平。我们十分感谢国家把这项关键装置的研发任务交给我们。很高兴我们不负期望。”

上述发言人向南都记者表示,香港理工大学科研人员多年来在航天科研领域累积了丰富经验及研发成果,基于已取得的成绩,该校已决定加大对航天领域的支持力度。该发言人还透露,近期,香港理工大学已成立由容启亮领导的“深空探测研究中心”,聚集地质学、土木工程、机械过程、物理学等不同领域的专家,在航天科技的不同方向展开深入研究。

该发言人引述该校校长滕锦光教授的发言表示,“我们衷心感谢国家对香港的信任,邀请两位教授参与国家的火星探测任务。理大有机会再次为国家的重大航天科技项目做贡献,我们深感自豪。”

采写:实习生 翁安琪 南都记者 余毅菁

编辑:张亚莉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港事传真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