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吹过稻田,我就想起您!感谢袁隆平院士创造的奇迹数据

南方都市报APP • 南都大数据研究院
原创2021-05-22 21:31

5月22日13时07分,“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在长沙与世长辞,享年91岁。

别了,袁隆平院士!风吹过稻田,我就想起您!

正如有网友所言,我每餐都会把碗里的米饭吃完,因为这是您毕生的辛苦付出。

12.jpg

一组组数据,已经告诉我们:袁隆平院士,您有多牛!

袁隆平,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科学家。上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布朗向世界发出“谁来养活中国”的疑问。在此背景下,我国提出了超级稻育种计划,袁隆平领衔的科研团队接连攻破水稻超高产育种难题,超级稻亩产700公斤、800公斤、900公斤、1000公斤和1100公斤的五期目标已全部完成,一次次刷新着世界纪录。

他耗时9年后,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法”终于成功。多年的实践证明,杂交水稻一般比常规稻增产20%左右,实现了杂交水稻的历史性突破。

2020年11月2日,由“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团队研发的第三代杂交水稻双季亩产突破1500公斤大关。当时,袁隆平说:“3000斤意味着离‘禾下乘凉梦’更近了一步。”

目前,中国杂交水稻年种植面积超过2.4亿亩,占水稻总种植面积的57%,产量约占水稻总产量的65%。

袁隆平院士不仅造福中国,而且造福世界。

“发展杂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是他毕生的追求。通过杂交水稻国际培训班,已为80多个发展中国家培训超过14000名杂交水稻专业技术人才。目前,杂交水稻已经在印度、孟加拉、印度尼西亚、越南、菲律宾、美国、巴西、马达加斯加等国大面积种植,年种植面积达800万公顷,平均每公顷产量比当地优良品种高出2吨左右。

在杂交水稻双季亩产突破1500公斤的第二天,也就是2020年11月3日,袁隆平在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的新闻发布会上又提出两个新的短期“小目标”:一个是争取早日实现杂交水稻双季亩产2000公斤,一个是希望将目前实施的“三一工程”升级为“两一工程”,也就是“三分地养活一个人”变成“两分地养活一个人”。

亿亩荒滩变良田,是袁隆平又一个心愿。我国约有1亿公顷(15亿亩)盐碱地,其中2.8亿亩可以开发利用。按照保守估计未来亩产200-300公斤计算,可年增产粮食数百亿公斤,多养活约2亿人。2020年由袁隆平领衔的青岛海水稻研发中心,在全国示范种植海水稻面积扩展到10万亩,平均亩产稳定在400公斤以上,最高亩产突破800公斤。

2021年1月15日,袁隆平海水稻团队在第五届国际海水稻论坛上宣布,已在全国签约600万亩盐碱地改造项目,今年将正式启动海水稻的产业化推广,拟用8至10年实现1亿亩盐碱地改造整治目标。

山坡上、水田里、盐碱地,稻禾摇曳!袁隆平院士却进入了一个梦乡,那里的稻穗比高粱还高,穗粒比花生还大。风轻轻吹过,他戴着草帽,就坐在稻穗下乘凉。

他留下了一片金黄,超2.4亿亩杂交水稻,每年多让7000万人鼓腹击壤。我们继续守望,每日一粥一饭,锅碗飘香。


出品:南都大数据研究院

数据采集分析:袁炯贤 张雨亭  凌慧珊 设计:林军明

数据来源:新华社、中国青年报、央视新闻、光明网、网友评论等

编辑:袁炯贤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一日痛别,双星陨落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