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讯 记者 孙小鹏 实习生 梁颖怡 通讯员 陈芃辰 2021年5月22日13时07分,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在湖南长沙逝世,享年91岁。听闻该消息后,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农业大学工程学院教授罗锡文表示“非常悲痛”,袁隆平对他一生做事、做人的影响非常大;中国科学院院士、华南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研究员刘耀光表示“袁先生千古”。
“沉痛悼念袁隆平院士,袁先生千古”
得知袁隆平院士逝世的消息时,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农业大学工程学院教授罗锡文正奔波在出差的路上。“非常悲痛,此前听说他最近身体不好,一直想去看望,却始终没有找到机会。”电话里,罗院士哽咽着告诉记者。
“我一直称呼他‘袁老师’,他对我一生做事、做人的影响非常大!”罗锡文回忆,2002年,他与袁老在北京一次国际会议上初次碰面。听说罗锡文是搞农业机械化研究的,袁隆平院士很高兴:“农业机械化很重要!毛主席说过,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
袁隆平院士(右)与罗锡文院士(左)促膝长谈
2007年,罗锡文到湖南拜访袁隆平院士。原计划20分钟的会面,两人却在办公室促膝长谈,从读书求学的人生经历聊到国外农业机械化的先进经验,足足聊了3个多小时。
“通过和袁老师的接触,我备受鼓舞,更加坚定了把农业机械化搞好的决心和信心!”罗锡文说,袁隆平院士高瞻远瞩,非常了解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前景,提出要通过大面积的田间试验,不断改进农机新技术和效果,还提出要研究更适合机器直播的水稻新品种。
此后,袁隆平院士多次参加水稻机械化直播技术研讨会并深入田间,指导罗锡文团队开展杂交水稻精量直播排种器设计、杂交水稻制种辅助授粉研究等。其中,在海南三亚开展的杂交水稻授粉试验,通过调整无人机的飞行高度、速度获得更好的授粉效果,比人工授粉的水稻产量提高13.4%。
“我们将谨记袁老师的指导和帮助,加强自主创新,继续大力推进我国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为农民、为农业实实在在做点事。”罗锡文说。
“沉痛悼念袁隆平院士,袁先生千古!”中国科学院院士、华南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研究员刘耀光表示,1970年,袁隆平的课题组在海南首次发现了败育野生稻,命名“野败”,由此打开了三系杂交稻育种的突破口,杂交稻迅速在中国大面积推广,随后也走向世界。袁隆平主导的杂交稻育种的成功,也为植物遗传学界开创了水稻遗传的一个新的研究方向并取得累累硕果。
袁隆平没有架子、扶携后辈,是一位良师益友
近年来,袁隆平带领的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团队与华南农业大学国家植物航天育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团队在科研攻关、种质交流、人才培养开展了持续深入的合作。“从昨天得知袁老师去世的消息到现在,我非常难过,什么事都做不了。”原华南农业大学副校长、国家植物航天育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陈志强告诉记者,袁隆平没有架子、扶携后辈,是一位良师益友。
2015年1月21日,袁隆平、陈志强代表两大国家工程中心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每次见面,袁老都非常关照我。”陈志强回忆,有一次在长沙开全国性的研讨会,作为会议主办方,袁院士亲自下到地里,一个品种一个品种地详细给参会代表介绍田里的水稻品种。“由于参观的人太多,我被挤到了外围,结果会议结束以后,袁院士又主动拉着我,单独给我重新介绍了一遍。”
在多次交流中,袁隆平与陈志强建立了深厚友谊,经常在试验现场共同考察水稻新品系、新品种。袁隆平院士的团队与航天育种中心团队也进行了广泛的技术交流和种质资源共享,双方共同鉴评了一批优异材料的育种价值,并选育出系列优质高产高抗新品系。
2015年1月21日,袁隆平院士参观华南农业大学国家植物航天育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袁隆平为解决中国乃至全人类的饥饿问题做出了伟大的贡献。”陈志强说,“袁隆平虽已仙逝,但他的科学精神、奋斗精神、家国情怀以及高尚情操将持续影响和激励我们。我们以袁隆平院士为榜样,薪火相传,将科研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为中国的粮食安全做出更大贡献。”
“听到袁老师逝世的消息,我的眼泪不由自主流了出来,深切怀念他老人家,感激他对我和学校的水稻科学技术研究的培养和指导。我今后会继续以袁老师的精神为指导,努力为国家粮食安全作出新贡献。”华南农业大学水稻研究室主任唐湘如说道:“袁老师曾亲自来广东兴宁下田指导4次,亲自组织专家验收2次。他平易近人,对我和学校开展水稻高产高效栽培,具有模范引领作用。”
图片:通讯员提供
编辑:孙小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