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与海水稻的“广东缘”:因他推荐,得以开展系统研究

南方都市报APP • 南都教育
原创2021-05-23 20:00

“老人家走了,我真的不敢相信。”说到这,周鸿凯声音有些哽咽。

5月22日,“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在湖南长沙逝世,享年91岁。作为与袁隆平认识20多年的同行,中国东盟海水稻研究院副院长、广东海洋大学教授周鸿凯接受南都记者采访,回忆起与袁隆平共事的点点滴滴。

在周鸿凯看来,袁隆平是“科学与人性的光辉”,在工作中他率真又务实,听到水稻研究新进展就会“高兴起来像小孩子一样”。即便年岁已高,依然心系水稻的发展,坚持去试验基地现场开展科研工作,并给后继的研究者们提供必要的帮助。在他的引领下,耐盐碱水稻(海水稻)研究越来越受重视。

“袁老师一路走好,我们一定实现你的梦想!”周鸿凯如是说道。

与广海大结缘几十年,时刻关心并支持海水稻发展

据介绍,袁隆平与广东海洋大学水稻研究的渊源很深,早在20世纪80年代,由于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在三亚有个南繁试验基地,袁隆平每次过去三亚时都会在湛江停留。“袁老师和我们学校的张建中教授,经常一起讨论杂交水稻育种问题。一说起杂交水稻,其他事情都不重要了。”周鸿凯表示,虽然后来交通便利了很多,袁隆平可以直接在长沙坐飞机到三亚,途经湛江的机会变少了,但与大家的交流与合作却没有因此变少,“学校每次邀请他过来指导,他总是很乐意接受”。

2012年,广东海洋大学建设雷州市附城镇超级稻示范推广基地,为袁隆平研究团队与广东省农业厅合作的广东省超级稻示范工程建设基地之一,当时已82岁高龄的袁隆平还过来现场观摩、指导和现场产量验收。周鸿凯还记得,“他和学校的师生交流,总是以普通长者的姿态与年轻师生分享他从事农业研究体会与愉快”。

袁隆平院士时刻关心海水稻的发展情况.jpg

袁隆平院士时刻关心海水稻的发展情况

事实上,袁隆平一直非常关心广东海洋大学在水稻方面的研究。学校陈日胜讲座教授1986年发现命名为“海稻86”的海水稻,引起袁隆平的高度重视,海水稻种质被他评价为继水稻天然不育“野败”之后水稻行业的又一次重大革命性突破。

周鸿凯所在的方良俊研究团队自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收集海水稻种质资源,进行鉴评、筛选和杂交育种工作,于2004年获得第一株稻米具有独特天然芋香型地方特色的优质耐盐碱水稻(海红香稻),并于2007年开始在湛江沿海盐渍农田试验推广。“2012年的时候,我觉得我们的研究并没有大的突破,和袁老师交流时都不好意思提这事,但袁老师知道这事之后就非常重视和支持。”周鸿凯表示,2014年袁隆平给当时的科技部、农业农村部领导写信推荐海水稻,农业农村部组织以谢华安院士为组长的专家组,前往湛江进行海水稻种质资源鉴定,“专家组一致认为是一种特异的水稻种质资源,具有很高的科学研究和利用价值,建议国家加强对海水稻资源的全面保护,并大力支持开展系统研究”。因此,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均高度重视海水稻的研究工作,广东农业农村厅于2018专门设立了海水稻种质资源原生境保护建设的项目,由广东海洋大学主持建设。

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华南中心建设推进会合影.jpg

2020年5月18日,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华南中心建设推进会现场合影照片

2019年3月,袁隆平写信给国务院李克强总理,提出建设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的想法,随后李克强总理签批给科技部组织建设论证。让周鸿凯印象深刻的是,在广东海洋大学错过参加建设前三轮论证机会,通过举办第一届中国海水稻发展论坛,为我国海水稻研究交流提供平台,尤其促进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与广东海洋大学的互动和合作。在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与广东海洋大学合作研究海水稻推进会上,团队原希望能在湛江建设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一个试验基地,没想到袁隆平在听取团队的汇报后,对团队非常肯定,表态支持以广东海洋大学为依托建设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华南中心。“随后我们团队融入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团队,参与了第四到第六建设方案的编写和论证。”

今年3月27日,科技部已批复同意支持湖南建设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据了解,该中心由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牵头,联合海南大学、青岛海水稻研究发展中心有限公司等单位共同组建,聚集了广东海洋大学、江苏省农业科学院、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等11家单位协同共建。

同样在2019年,以学校海水稻研究团队为依托的中国东盟海水稻研究院挂牌成立,袁隆平正式受聘为该研究院荣誉院长,以及广东海洋大学特聘院士。

“说实话,之前将近20年时间,由于耐盐碱水稻研究没有得到重视,我们研究团队申请经费很艰难,甚至要贴钱来做事。”周鸿凯很有感触地说道:“但是有了袁老师的支持与重视以后,这几年我们学校团队得到了各级资助4000多万元,如今研究经费就很充足了。”

“一路走好,我们一定实现你的梦想”

“我觉得袁老师给我最大的印象就是,率真、务实。在他面前,有什么问题我们都是实话实说,不需要拐弯抹角。”周鸿凯回忆起与袁隆平共事的20多年岁月,不禁感慨万千。

袁隆平院士与周鸿凯合影.jpg

袁隆平院士与周鸿凯的合影

“2019年和2020年当面向袁老师汇报工作三次,今年1月我们团队的核心成员还到三亚找他,聆听他的指导,精神状况还很好。每次见面,他都会问我们‘现在研究搞得怎样了’‘发展目标是什么’‘遇到什么问题’……”周鸿凯认为,袁隆平是个真正热爱农业、潜心研究水稻的人。即便年岁已高,但依然心系水稻研究和发展,并坚持到试验基地开展科研工作,给后继的研究者们真诚指导和提供必要的帮助;即便年岁已高,他依然对新生事物保持高度的敏锐,时刻提醒着大家水稻发展要利用技术“走高产、走特色、走功能”的道路。

“他高兴起来,就和小孩子那样,发自内心真诚地笑。我觉得老人家真的童真、率直。”周鸿凯想起,当年他们研究团队在汇报工作过程中,提到耐盐碱杂交稻海优4号有92.36%结实率的时候,袁隆平顿时就非常高兴,情不自禁地说道“这就是加强第三代杂交水稻技术在海水稻种质开发利用的优势啊”。

周鸿凯向记者透露,今年3月份,袁隆平的身体有些不适。大家都祈祷他能早日好起来,都希望袁隆平能带领大家在水稻发展的道路上一同前行,能早日实现他的“水稻梦”。“他是科学与人性的光辉,他的追求是一个农业人的情怀,也是粮食梦、水稻梦。袁老师期望中国的耐盐碱水稻能引领着世界耐盐碱水稻的发展方向。”

得知袁隆平逝世的消息,周鸿凯表示“真的不敢相信”。5月23日一大早,周鸿凯便赶过去长沙悼念袁隆平。

4096x1904_60aa330d61fa2.jpg

今日,许多人前往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吊唁堂,缅怀袁隆平院士

“我们一定要用第三代杂交育种技术,结合优质的海水稻种质资源,培育出更耐盐、高产、优质、特色的耐盐碱水稻,将核心技术掌握在我们中国人手中,引领世界的耐盐碱水稻研究方向。”在采访最后,周鸿凯掷地有声地说道:“袁老师一路走好,我们一定实现你的梦想!”

采写:南都记者 孙小鹏 实习生 梁颖怡 通讯员 张艳梅

图片:受访者提供

编辑:孙小鹏

11
对这篇文章有想法?跟我聊聊吧
孙小鹏6319W
南方都市报记者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