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叶挺的故乡——广东省惠州市惠阳区秋长街道周田村,坐落着占地面积300亩的叶挺将军纪念园,有着叶挺故居、叶挺纪念馆、腾云学堂、会水楼等建筑,纪念园内矗立着一座策马奋战的雕像,写着“领导抗敌 卓著勋劳”,正是叶挺将军铁骨铮铮、戎马一生的写照。
1896年,叶挺出生于广东惠州一户农家,原名为叶为询,他的启蒙老师陈敬如为其改名“挺”,意为“人要上行、叶要上挺”,有挺身而出、拯救中华之意。
1924年,叶挺前往苏联学习,同年10月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25年回国后,叶挺任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参谋处长,后改任独立团团长,参加北伐战争。他带领独立团进攸县、打醴陵、克平江、夺汀泗、取咸宁、占贺胜、陷武昌,战无不胜,攻无不克,“铁军”威名由此远播,“北伐名将”享誉中外。
北伐战争胜利后,叶挺先后参与指挥南昌起义和广州起义,起义失败后,他漂泊海外。在日寇入侵、国家危亡之际,叶挺毅然归国,在1938年1月出任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军长,指挥开展游击战争,创建抗日根据地,一年内对敌作战达500多次,毙伤日伪军超过7000人。
1941年1月,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爆发,叶挺放弃了突围的机会,坚持与军部共存亡,在谈判时被非法扣押,先后被囚于上饶、桂林等地,长达5年多。叶挺不惧国民党威逼利诱,写信表示“个人之操守至死不可变”;并作《囚歌》明志,要“在烈火和热血中得到永生”。
1946年3月,叶挺终于获释。出狱后第二天他即致电党中央,希望重新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做好准备到延安去。延安方面为此组织了盛大的欢迎场面,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也已准备到延安机场迎接。
1946年4月8日,叶挺在由重庆飞往延安的途中,因飞机失事不幸罹难,刚刚久别重逢的妻子李秀文、五女儿叶扬眉和尚未取名的幼子阿九也一同遇难。噩耗传来,举国悲痛。毛泽东在《解放日报》上发表悼词:“为人民而死,虽死犹荣”。
综合自新华社、南方+
海报:陈婷
编辑:林嘉柳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
南粤建筑 党史印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