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句密集,大咖热议:大湾区需要“新岭南文化”

南方都市报APP • 南都周刊
原创2021-05-26 15:52

南都周刊特约通讯员 涂燕娜


岭南文化深受海洋影响,粤港澳大湾区虽然具有近似的文化氛围,但不同文化的交流碰撞会带来全新气象,并深刻地影响社会及文化等诸多方面。抓住历史机遇,恰恰是我们的文化使命。基于此,2021年5月23日,由广州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办,广州岭南文化研究会、广州都市文学与都市文化研究基地承办,广东岭南艺术研究院、天泰美术馆协办的“粤港澳大湾区:新视野下的文化使命与文化建设”研讨会,在天泰美术馆举行。


800x533_60addd102baf3.jpg


来自广州市社科联、广州岭南文化研究会、广州都市文学与都市文化研究基地、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广州城市战略研究院、广州市穗港澳青少年研究所、中山大学、暨南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广州大学、广东财经大学、广东金融学院、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广东人民出版社、广州图书馆、南方都市报、南都周刊、《粤海风》、广东岭南艺术研究院及社会各界专家学者近50人参加研讨会,共同探讨粤港澳大湾区的文化使命与文化建设。

支持媒体有:信息时报、南都周刊、《青年探索》。支持单位有:雅居乐天际715、广州伊的家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宋凰生态茶业有限公司。会议分为领导致辞、主题发言与圆桌论坛三个环节,广州都市文学与都市文化研究基地副主任聂莉博士主持会议。现场奉献出真知灼见,其中文化学者、作家、导演胡野秋认为,湾区文化要找到文化的根,这个根需要从岭南文化中挖掘,并与现代文化、世界文化进行融合,产生湾区的新的岭南文化,就是未来湾区的核心文化。

广州市社科联一级调研员李伟,市社科联学会部部长、市社科社团党委副书记陆璐出席会议。李伟在致辞中表示,近年来,特别是粤港澳大湾区设立以来,市社科联秉持学术初心,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积极围绕担负什么样的文化使命,建设什么样的湾区文化,培养什么样的时代新人,以及如何焕发岭南文化的新质等重大理论问题,组织社科理论界开展系列理论研究研讨。此次学术研讨既是十一届广州学术季的一场研讨,也是社科联推介湾区文化建设的一场重要学术研讨活动,为涵养岭南文化自信,推进湾区文化繁荣昌盛贡献社科联合力量。


800x420_60addd112aa3b.jpg


广州岭南文化研究会会长、广州都市文学与都市文化研究基地首席专家、广东财经大学教授江冰以《文化建设的三个关键词及大湾区的优势》为题,通过回归点、高科技、传播力三个关键词解读新时期岭南文化的特点。认为我们文化使命的自信还来源于粤港澳大湾区的特点与优势:岭南文化同根同源,具有海外及世界范围影响力;大湾区作为中国经济两大发动机之一,有广深港三个一线城市,串联珠三角,构成中国世界与市场经济色彩最浓郁的区域;一个湾区,二种制度,三种货币,恰巧构成文化冲突碰撞,有利于产生新理念、新观念、新文化、新艺术、新形态、新生活方式。


800x533_60addd1170b6e.jpg


主题发言环节,广州大学教授、广东省文艺终身成就奖得主章以武,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副教授、中山大学广州大数据与公共传播研究基地副主任周如南,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广州城市战略研究院副院长柳立子,广州励丰文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李曲柳,广东岭南艺术研究院秘书长、天泰美术馆馆长陈小宁分别从文学创作、区域多元一体化、文化核心城市研究、主题街区场景创新、人文湾区等角度,对新时期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进行不同层面、不同视角的解读。

著名作家章以武创作的《雅马哈鱼》《情暖珠江》《南国有佳人》等作品风靡一时,写出了广州普通老百姓最早的中国梦,书写了粤港澳大湾区巨大的变革,获得了广东省文艺终生成就奖。粤港澳大湾区时代,作家如何面对与书写这一现实?他提出六个字:心向上,脚向下。心向上,即作家的心要面向伟大的时代,向着粤港澳大湾区的天空,跟时代的脉搏一起跳动。“脚向下”,就要深入到改革开放的第一线,体验生活、社会、心理的变化,写出最本质、最鲜活、经得起时代检验的文学作品。


800x533_60addd11b518f.jpg


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副教授周如南以人类学视角解读华南文化视野下的湾区文化与族群融合,通过广东少数民族与汉族发展历史、族群构成、族群文化等角度分析广东族群特点,说明广东内部族群差异超过中华民族的差异,但依然能够很好地融合,实现区域多元一体化,达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理想结果。


800x533_60addd137cc87.jpg


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广州城市战略研究院副院长柳立子基于广州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文化核心城市研究,认为广州的总体定位是要成为粤港澳大湾区文化核心城市,成为人文湾区融合创新枢纽,文化资源要素配置高地,现代优质文化生活典范。广州在文化方面拥有深厚基础,自古具有的文化创新成为引领湾区新一轮发展重要引擎,粤港澳文化同源成为构建湾区人精神家园基础底蕴,广州的文化资源与生活方式具有强大的吸引力,三个方面对于打造文化核心城市具有重要意义。广州公共文化服务已具备国际影响力雏形,为打造文化核心城市铺垫物质基础。


800x533_60addd133b840.jpg


广州励丰文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李曲柳从岭南文化中的主题街区场景创新实践出发,指出城市文明传承和根脉延续,关键是传承和创新。历史文化名城的有机更新已进入了新时代,需要进行文化复兴、旅游升级、商业创新,将主题街区打造成为主客共享的特色微度假目的地国家级高品质步行街区,而广州的商业发展应该更具前瞻性和良好的商业模式的积累。文化是内核、科技是手段、旅游是载体,民营企业的技术与资本的力量可以做更多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800x533_60addd12ec884.jpg


广东岭南艺术研究院秘书长、天泰美术馆馆长陈小宁以十生活的践行为案例,探讨当代人的生存状态,引申人文湾区建设。她认为,粤港澳大湾区除了具备其他湾区的特点外,核心应是人文,未来人文湾区的建设理念可以转化为经济价值,从而推动湾区的发展。落到具体的微观社区实践中,应融入更多的文化因素,营造更具人文关怀的社区氛围,以人文社区建设推动人文湾区建设,引领美好生活方式,构建港澳人文之美。


800x466_60addd125d04a.jpg


圆桌论坛环节,主持人聂莉邀请陈华周、千夫长、胡野秋、区志航、王文捷,就粤港澳大湾区的文化融合、文化碰撞与文化新质,岭南文化和湾区文化的关系,互联网时代的湾区文化传播等话题进行探讨与交流。在主持人的调动下,现场气氛活跃,话题多样,内容丰富,精彩不断。

作家、文创规划顾问千夫长回忆当年从草原看岭南,是开风气之先的地方。岭南文化具有阻隔性,但粤港澳大湾区视野开阔,有国际性,不是弯弯曲曲。粤港澳大湾区未来是数据的时代,一定会给人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带来颠覆性的改变,电子信息、AI会创造一些我们都想不到的事物,机器的、智能的新时代、新思维将会出现。

广州岭南文化研究会副会长陈华周是粤西人,面对外界认为广东没文化的观点,经过实地考察,他认为粤西文化是岭南文化的一部分,是少数民族融入汉族历史进程产生的经济、战争、文化等。重新发现、挖掘粤西文化,是面对大湾区文化应该付出的部分。近年来,从政府到民间做了很多推动,是一个好现象。无论爱国还是文化融合,关键要自强。

文化学者、作家、导演胡野秋认为,湾区文化就是新岭南文化。世界四大湾区中,最难整合的是粤港澳大湾区,其他三大湾区都有明确的龙头老大,但粤港澳大湾区存在着三个城市竞争的情况,如果解决不好,可能会影响未来发展。粤港澳大湾区是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种货币、多种语言存在的地方,未来文化融合是重中之重,核心是要找到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和三种货币之间共同的文化的最大公约数,找到文化的根,而这个根需要从岭南文化中挖掘,并与现代文化、世界文化进行融合,产生湾区的新的岭南文化,就是未来湾区的核心文化。

广东财经大学王文捷教授从文化建构的方法论切入,认为文化建构方法分为大写与小写。大写的方法格局宏大,视野高远,主题深邃,风格豪放,体现了大的历史发展进程,胡野秋所著《深圳传》属于大写的方法。小写的主题范围可以缩小,视野可以拉近,风格更细致具体,内容更加生活化,江冰所著《广州,这座城把所有人变成广州人》是小写的方法。大写呈现时代文化的壮阔姿势,光鲜亮丽炫目光芒,而小写让我们抚摸到时代文化五彩斑斓的生活,两种方法皆为文化和文学创作方式,皆抵本质核心,是呈现与建构时代文化所需要的。

作为资深媒体人、当代艺术家,区志航的“俯卧撑”创作之旅在网上引发大量关注,他将互联网视为创作现场,是对传统行为艺术的突破与创新。在他看来,文化是一个过程,相比过去,现在尤其未来更重要。行为艺术是他介入重大历史事件和新闻事件的方式,通过艺术的永恒性弥补新闻的时效性,以此引发人们对问题持续的关注和反思。作为地道的广州人,选择这种艺术形式实现与创造新的文化形式,已经包含了开放包容,敢为人先等岭南文化的精髓,同时又兼具了中华文化的内敛。


800x533_60addd129daf9.jpg


主持人聂莉认为,通常我们理解岭南文化,更多是从地域故土,在传统中汲取和寻找资源,但文化永远是在发展的,是要创新的,我们更应关注文化的当代性。粤港澳大湾区是重构岭南文化,焕发岭南文化新质的新机遇,对于其挖掘利用乃至运营,是未来尚需不断深入的课题。五位嘉宾虽然来自不同领域,但都有一个共性:就是对于当下文化发展与建设有着极深入的个人思考,都有着传播文化的自觉。粤港澳大湾区需要文化工作者有这样的使命感与担当。


800x533_60addd12028c9.jpg


现场感悟

多头并举,多点透视,文化融合粤港澳,文化建设大湾区

作者:江冰

广州市社科主办,广州岭南文化研究会、广州都市文学与都市文化研究基地承办《粤港澳大湾区:新视野下的文化建设与文化使命论坛》在广州举行。

论坛分领导致辞、主题发言、圆桌论坛三个环节。

顺德有句土话:“转得快,好世界”。年过八旬的广东省文艺终身奖得主章以武教授用他“心朝上,脚朝下”的文艺实践,形象地说明大湾区天然的文化联系,当年风靡大江南北的《雅马哈鱼》就是得益于广东头上的这边天。

周如南博士从人类学出发,说明广东人内部差异超过中华人群。但各各其美,美美与共,多元一体,就是方向。对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建设与文化使命有当代启示意义。

柳立子副院长论述广州具有创新气质,创新求变。广州和深圳对香港有不同的感情与连接,这个微妙不同,恰好缘于不同文化渊源。广州要坚决扛起建设大湾区文化核心城市担当,此决定人文湾区发展未来。

励丰文化李曲柳从“液态的场景创新”与文化的主题化,形象生动地谈新国潮,谈文化营造,谈消费者亲临打卡,具有新锐产业的敏锐与探索朝气。

天泰集团陈小宁从社区生活构成人文湾区,以“十亩生活”方式,探讨当代人的生存状态。低调务实包容的岭南文化如何输出,同时反馈大湾区文化建设。

江冰谈到文化建设三个关键词及大湾区优势:回归点、高科技、传播力。疫情岁月既是禁足,亦是思维突破,以自我认识调整亲身体验切入代际差异,以及对亚文化与主流逐渐“合流”现象的惊讶发现


800x533_60addd108eece.jpg


主题发言后,主持人聂莉博士召集圆桌论坛。各位大咖各显神道,畅怀放言,更轻松更亲切;火花四溅,灵感飞扬,痛快淋漓;一语中的,直抵本质。

蒙古族作家千夫长话语幽默:岭南有阻隔感,大湾区有开阔感。大湾区并不是富人的天堂,而应该是全新现代生活方式的呈现:跨越豪宅,拥有一间朴素的电子小屋——网速快捷,交流世界并以此拥有天下。

陈华周副会长谈到外省人认为广东人无文化。其实,粤西就是少数民族融入汉族。岭南文化与外部联系十分丰富,内部与外部世界的勾连相当多,值得充分关注。

胡野秋先生谈到粤港澳大湾区与世界其他三个湾区异同处。其中“三个老大争位置”,大湾区“一国两制三货币”之外还有多种语言,经济对制度制约非常大等等——有趣发现。如何找到文化公约数,乃新岭南文化未来的方向。

王文捷教授从岭南文化的“大写”与“小写”方法上进入文化建构。《深圳传》为大写,《这座城,把所有人变成广州人》为小写。各有所长,皆抵本质。

区志航是当代艺术家,其俯卧撑颇具影响。他尖锐指出:岭南文化建设目前考虑传统与过去比较多,对现在和未来思考较少,当代人应该更多的构建当下文明。如何复兴,就在当下,从当代艺术中获得文化自信。

主持人聂莉博士此时笑言:仰卧起坐。此幽默一出,圆桌嘉宾“正襟危坐”被彻底颠覆。我们的论坛就在这样一个诚恳交流、多头并举、融汇贯通、欢畅喜悦的气氛中圆满结束。


800x533_60addd10dbc32.jpg


承办单位简介

研究岭南文化的“一会一基地

作为此次研讨会的承办单位,广州岭南文化研究会、广州都市文学与都市文化研究基地经多年发展,在研究与推广岭南文化方面已铺垫一定基础。

广州岭南文化研究会成立于2010年,致力岭南文化的研究与推广,出版了《岭南文化百科全书》《西关文化》《岭南文化的现代精神》等成果。2019年,江冰出任新一届理事会会长。2021年,经理事会办公会议讨论,研究会筹备成立学会秘书处、学术策划部、学会活动部、学会研究部、学会青年部,汇聚各界优秀人士,为研究会注入新生力量。

广州都市文学与都市文化研究基地为广州市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主要进行广州都市文学与本土文化互动研究、北上广三地都市文学比较研究、广州与世界名城都市文学比较研究、广州城市文化与文学的外延与辐射研究等,出版《都市魔方》《都市先锋》《都市版图》(出版中)等成果,当前进行“岭南文化与江南文化的比较研究”等课题研究。

未来,广州岭南文化研究会、广州都市文学与都市文化研究基地将继续发扬广州作为岭南文化中心的优势,不断踊跃前行,研究推广岭南文化,注重湾区文化融合,讲好广东故事,为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建设贡献力量。

编辑:王琦璋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