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三河坝战役,就没有井冈山会师。”在广东省梅州市大埔县三河坝战役纪念园内,竖立着这样一句标语,彰显这场战役在中国革命史上的重要地位。
南昌起义军南下广东
1927年8月1日,中国共产党领导发动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对国民党的第一枪。八一起义军根据中共中央的预定计划,撤离南昌,挥师南下广东,目的是“先得潮、汕、海陆丰,建立工农政权,如情势许可,自以早取广州为佳”,再举北伐,完成中国革命。
1927年9月,起义部队进入福建长汀后,对入粤作出分兵决策部署:周恩来、贺龙、叶挺等率领主力顺汀江、韩江而下,向潮州、汕头进发;第九军副军长朱德率领第十一军二十五师和第九军军官教导团共约三千多人,据守三河坝,阻击梅县、闽西来敌,掩护主力南下。
“敢死队”留守抗敌
三河坝位于大埔县西部,地处险要,因梅江、汀江、梅潭河三江在境内交汇得名,素有“得此控闽赣,失此失潮汕”之说,是兵家必争之地。
1927年10月1日,战斗爆发,起义军与多于数倍的敌军恶战,3000人对抗2万多人,坚守3天。3日下午,敌军借江面浓雾和密集炮火,渡过韩江。在敌众我寡、弹少援绝、三面夹攻之下,为了保存实力,指挥部决定由蔡晴川率领的第二十五师七十五团第三营留守,掩护大部队撤离战场。
24岁的蔡晴川营长率领全营200多名战士死守抗敌,进行了三河坝战役中最惨烈的一战。战士们打完最后一颗子弹,甩出最后一颗手榴弹,跳出战壕,与敌人展开肉搏。全营除一人外,全部壮烈牺牲。这名幸存者,便是时任三营十一连三排排长、后来的开国大将许光达。
整个三河坝战役,共毙敌2000多人,起义军上千人英勇牺牲。此战后,朱德带领余部在1928年4月28日到达井冈山,与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队伍胜利会师。
“没有三河坝战役,就没有井冈山会师。”三河坝战役保存了革命的火种,揭开了中国革命武装斗争新的一页。
采写:南都记者 邹高翔 另据南方+
海报:陈婷
编辑:林嘉柳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
南粤建筑 党史印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