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逆行者不会缺席!战疫妈妈给高考儿子打气:一定顺利会师

南方都市报APP • 南都健康联盟
原创2021-06-02 10:27

小点.jpg

5月31日,距离高考还有7天。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护士吴金玲有点愁。她在石牌社区做核酸检测工作,高三的儿子正在荔湾隔离备战高考。“希望儿子能保持平常心,尽最大努力备考。”

6月1日,儿童节的夜里。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发热门诊的护士长曾冬玉,走在回家路上,10岁的儿子,一个人在家。这个为成百上千名患者检测过核酸的护士妈妈,惦记着儿子学校的核酸检测要求。“我答应他,儿童节,妈妈早点回来,我带你去做核酸检测。”

他们既是医护,也是父母、是儿女,他们还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最美逆行者。

2020年的春天,他们以广东援鄂医疗队队员的身份奔赴武汉抗击新冠;2021年的5月,他们又从各自医院出发,前往广州、佛山的社区,为市民筑起一道保护屏障。

一声令下,火速集结,穿上熟悉的白色防护服,彼时武汉是寒冬,此刻广州已炎夏。

从人群中来,又朝着人群中去,这是他们的决心,更是他们的底气——从武汉到广佛,抗疫一线的最美逆行者不会缺席。

“广佛放心,街坊放心,我们在这里。”

曾冬玉

六一抽空回家给儿子测核酸,当“节日礼物”

微信图片_20210601210906.jpg

曾冬玉。

6月1日,儿童节,大雨。

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14号楼发热门诊。曾冬玉回到办公室,换完衣服,往家里走。天早黑了,雨还在下。等下要给家里的儿子打个电话

这栋发热门诊楼,是去年刚刚单独出来的一栋活动板房,“这是我们院的‘雷神山’”。这里也是曾冬玉上班的地方,今年开始,她担任这里的护士长。

5月21日,荔湾区一居民被确诊为新冠肺炎轻症患者。曾冬玉翻看医院的发热门诊核酸检测数据——5月21日,发热门诊检测核酸173人;5月22日,246人;5月26日,476人。

又翻到手机里一周前拍的照片,看着自己,比现在好像精神了不少。“是不是和今天相差很远?最近太累了。”

累,是曾冬玉预料之中的,发热门诊是医院的重点区域。上一次有这样熟悉的感受,还是一年前,和广东援鄂医疗队奋战在武汉的日子。“那时候就是救治,睡觉,醒了再救。”

现在的工作较之在武汉,似乎更为复杂和繁琐。“广州出现疫情之后,来发热门诊做核酸检测的人太多了。”成人发热、儿童发热、有荔湾区等重点区域流行病学史的居民,一下子都挤到了发热门诊的楼门口。

8点上班,护士们穿戴好防护服,戴好N95口罩,轮流交替,一干就是10个小时。

伴随激增的检测需要,医院的检测科室加足马力,但也只能做到在当天6小时内出结果。这6小时怎么办?留观病人只能在发热门诊的隔离观察室等。

“这几天,不是大雨,就是太热。病人要是想吃点东西怎么办?这个护士说自己有个牛奶,那个护士说还留着一把糖,要不然就买水给大家送来。”她把这个情况汇报给医院,随即配备了免费的瓶装水。

“普通人一听发热就紧张,所以我们科室在一个相对危险的地方。”她给年轻的护士们留言:五月份开始,疫情紧张了。最近病人很多,大家很辛苦,下班之后多喝水,保证营养和睡眠,精神饱满地工作。

“我和科室的人说,大家都辛苦,但要顶住。”曾冬玉话声哽咽,“挺想照顾好大家的。”当院里通知,需要抽调人员去做各区基层的核酸检测时,这些年轻的护士们接连请战。“看援鄂回来的队友们,在社区核酸检测点,能重逢,能见面,我真的好羡慕,也很想去。但我们要守住医院发热门诊的阵地。”

不去社区一线,她就把下班的时间,拿出来给核酸采集后备队的成员们做培训。“毕竟是去过武汉的。”

因而早上8点开始,结束一天的工作,基本就到夜里10点后了。曾冬玉的丈夫也是医院检验科的医生,“我这里忙,他那里就更忙。

10岁的儿子和曾冬玉说,“妈妈,你和爸爸之间,至少有一个人能晚上回来陪我睡觉就好。”曾冬玉顿了顿,“他已经不乞求你能给他多一点什么了。”

到了周末,实在是抽不出一点时间,她就和自己的同学说,你能不能去一趟我家,陪我儿子吃个饭,然后再带他去溜达溜达?

“你看,今天是六一儿童节,孩子放假在家。我和我先生早上7点就走了,我先生刚才和我说,今晚又不回去了。有时候,实在没办法,有点对不起他。”

夜里,回家的路上,她走得快了一些。最近学校要求学生检测核酸,曾冬玉一直惦记着这个事情。

“我和儿子说,妈妈今天早点回来,我带你去做核酸检测。挺难忘的一个儿童节吧。”曾冬玉笑了笑。

吴金玲

隔空给儿子打气:你赢高考我战疫情,一定顺利会师

微信图片_20210531214339.jpg

吴金玲。

5月31日早上6:15,吴金玲在排队测核酸的街坊吵闹声中醒来。前一天23:54,天河区下发通知将开展大规模核酸检测。与此同时,她所在的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火速集结第二批100位医护,承担天河区石牌社区核酸检测任务。吴金玲是其中一员。她马上紧好背包、等待分组,虽然自己就住在石牌社区,也不清楚第二天会被派去哪里。

6:30,她冲出家门,飞奔医院的路上买了个小蛋糕,到达集合点囫囵解决早餐,队长分好组,近7点大巴出发。8时前,这100位医护已散落在石牌社区9个核酸检测点里。

这一天她被派到石牌街朝阳社区,核酸采集点离家仅几步路之遥。戴上N95口罩,套上一次性帽子,罩上防护服,最后戴上双层手套和防护面屏……这套防护服穿戴流程,她早已了然于心。去年她和驰援武汉的同事们在除夕夜出发,在隔离病房护理上百号病人,一待就是两个月。冬天的武汉,防护服可以保暖;炎热的广州,防护服里几乎全身湿透。护士分成两班,4个小时互相倒,今天他们要负责社区几万人的核酸采集。

一眼望不到头的队伍里满是等待,街坊们打着伞抱着小孩着塑料凳耐心等候。一个6岁左右的小胖男孩,因为容易恶心,采集两次咽拭子都不成功,已经不太愿意配合医护,直到第三次终于采集成功后,他高兴地回头鼓励妈妈说“一点都不疼。”现场医护都笑了。

吴金玲也有个儿子。去年儿子因为担心她,在信里特别叮嘱妈妈要“时刻保持理智与冷静”。然而冬去夏来、从武汉到广州,此刻最牵动吴金玲心的,还是儿子儿子在荔湾区一高中住校隔离、备战高考,距离高考不到20天发生疫情,不善言辞的吴金玲“愁死了”。

不过经历武汉一疫,吴金玲坚信广州一定能挺过去。她只希望懂事的儿子能保持平常心,尽最大努力备考,“我们很快会重逢”。

邹艳平

经过武汉战疫的历练,留下的是成长

微信图片_20210531211317.jpg

邹艳平。

5月31日凌晨2点半,邹艳平还没睡觉。她翻看手机里长时间未读的微信消息,“一个核酸检测小组的组长,提议单独设置0-14岁儿童通道,我觉得确实是这样。优先照顾妇儿很重要。”

邹艳平是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老年病科的一名护师,也是被派驻在白云区大源村进行核酸检测小组的一位副组长。

早上5点多,她就醒来了。“今天还是去大源村附近,不知道是不是一整天?也有可能通宵。但估计下班之后,晚上会来一个检测人数高峰。”

30日那一天,邹艳平和同事被派驻在大源村一间祠堂,为周围居民做检测工作。一张桌子,一移动就裂开了缝;没有空调,风扇的风力一大,又吹得采样品、信息条到处跑;忽然又下起了雨,周围排队的居民全都挤进了祠堂的天井边上。

下午2点开始,她和几个队员埋头做检测,等到10点多完成一天工作,才想起来还没拍上一张照片。

艳平习惯了拍照,平时有空就拿手机为大家做些影相记录。一年前在武汉,在结束援鄂战疫的时候,邹艳平的手机里留下了无数个同事的身影,这也成为了她珍贵的援鄂记忆。

“工作结束了,想拍几张照片,结果没注意,天气太热,水汽又太重,结果相机镜头都被水汽蒙住了,我根本都不知道是这样。”

在和检测机构交接一整天的核酸检测样本时,邹艳平和同事统计了一下:一天,5671个核酸检测样本。“无论如何,是一场硬战。”

此次广州开展大规模核酸检测工作,南方医院派出了三支队伍。“第一批开始,我们去过武汉的医护人员们开始请战了。经历了武汉一战,觉得肯定是能处理好的,只是心态上更加从容了。”

“世界其他地区有疫情,我们疫情防控持久战也一定会存在。”而作为一位老年病科的护师,她对老年群体的关注也是自然而然。“本次疫情传播会发现,老人、孩子两个群体可能是易感人群。”邹艳平也希望,老年人能对新冠知识有一个更高程度的掌握和了解。

“有人问我,你怎么这么淡定?我说,做好防护就好了。经过武汉战疫的历练,经历了苦,但更多是成长。”“这边,麻烦给我一个加小码手套!”“谁要?我来!”邹艳平话没说完,转身跑开了。

严娜

别慌,有我们在

微信图片_20210530185134.jpg

严娜。

撕开核酸采集棒,抬手,伸向市民咽喉部,轻微刮擦,将采集棒的头部剐蹭到试管……周而复始。从5月28日临时接到指令赶往佛山市禅城区祖庙街支援核酸采集工作,广东省人民医院呼吸危重症医学科护士严娜已经记不得自己做了多少次机械的重复性劳动。五月的岭南湿热异常,再怎么娇小的女孩子,被蒙蔽在了全封闭的隔离服里,都是一身大汗。“在蒸桑拿,还是那种湿蒸。”

严娜是一个呼吸科护士,更是有着在武汉、佛山两次近距离对抗新冠肺炎疫情的护士。“一年多前在武汉,那时候因为疫情初起,有很多茫然无知的地方,即便穿上防护服,都不敢大口呼吸,生怕吸入病毒,倒下了,影响工作。”

一年多后的广州、佛山不同,骄阳与暴雨共存,释然与揪心并生。“我是当天晚上就到了核酸采集点工作的,当时采集点前排队的市民可能超过万人。我们赶到的时候,居民们热情地鼓掌,那一刻我觉得我就是在C位的明星。”

人生中第二次让严娜有了异常的感动,第一次是在江城武汉,临别前交警开道,居民们从小区楼上展开感谢援鄂医疗队的横幅。“都是热泪盈眶的那种感动。”严娜告诉南都记者,“大家默默地支持着我们采集,不抱怨,接受调度。有些二孩家庭,牵着大的,抱着小的,孩子们面对采集棒也不哭闹,积极接受完采集工作,然后还向我们道谢……感觉我做这份工作什么都值了。”

6月1日这天,广东省人民医院支援佛山核酸采集工作的团队们大多已经开始回撤广州。有的已经投身于广州荔湾、越秀等区、街的核酸采集工作当中,有的则开始休整待命,根据疫情的需要随时转战新的战场。“特别想对广佛的居民们说,请大家相信自己,相信我们每一个医务工作者,我们一定能胜利。”

谢国波

那一个队礼,让我知道我已经长大了

微信图片_20210530194330.jpg

谢国波。

“那真的是一辈子都泯灭不了的记忆,人生第一次接触防护服这样的应急物资。第一次在隔离病区红区里并肩战斗”。广东省人民医院新生儿科ICU谢国波是个心思细腻的男护士,2020年,他第一时间报名参加了广东援鄂医疗队,在农历大年除夕出发前往武汉驰援。同一批次的队伍里,来自广东省人民医院的医护就有18个。

谢国波告诉南都记者,一年前的武汉记忆,已经成了他和小伙伴们快速成长的催化剂。这个日常工作里经常和孩子打交道的男护士,已经有了一颗异常柔软、细腻的心。

“这次来佛山,一个刚上小学的孩子完成检测后冲我敬了个队礼,那一刻好感动,好充实。真的,以前都是我给别人敬礼的,但在这里我收获了一个孩子的尊敬。感动之余,我觉得我长大了,得开始承担更多的东西……”小伙子在核酸采集一线工作了一个夜晚、一个白天,又一个白天,为数百个市民完成核酸采集工作。累,但更多的是充实,淡定。

谢国波告诉南都记者,再累、再热都觉得值得了。有这么懂得感恩的孩子,有这么配合我们工作的市民,我们肯定会胜利。“刚刚戴上口罩那一瞬间就感觉到了那种在武汉战斗的气息,但内心早已淡定了很多。”

从武汉回来后,省医第一批去支援的18名医生护士会定期聚会。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工作场所的变化,大家又是分处在同一间大医院里的不同楼层,真正聚在一起的时间正在逐渐减少。

“但这一次来佛山,昔日的同事加战友们又一次重逢了。”李杰、吴掌明来了,邓佳、严娜来了,杜杨、陈丽芳、李婕茹、杨清都来了。再加上在越秀东山口做核酸采集工作的孔佩文、黎诗欣、林静璇、孙喜元,广东省人民医院第一批去武汉的队员们,18人中就有13人重逢在这一波抗疫一线。

经历了武汉的抗疫全程,大家回来后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报名参加医院组织的核酸采集队工作。“我们有过一线抗疫经历,我们更熟悉穿脱防护服的流程,疫情出现有需要时,肯定需要我们冲锋在前。”

李婕茹

五六岁小姑娘检测前比了个心,我的心瞬间化了

微信图片_20210530185506.jpg

李婕茹。

姐姐你别紧张,我不害怕,我不会哭,我会好配合的,我给你比个心……”,29日上午,佛山禅城区一个五六岁的小姑娘坐到了广东省人民医院老年病区护士李婕茹的采集台前。小姑娘的淡定让两次穿上防护服奔忙在抗疫一线的李婕茹异常感动。

一年多前的2020年,省医的护理群第一次征集援鄂护士时,她立即报了名。在武汉时,人生第一次穿上了白色蓝条纹的防护服。“当时在隆冬时节,穿上后不会觉得很热,很闷,有不舒服。这一次在佛山、广州的核酸采集一线时,外面已经是30多度了。但比较起一年多前的心境,“从容淡定了许多。”

28日下午,医院接到卫健委通知,要核酸采集队队员们出发。早就接受过医院培训,自行整理了五套防护服、防护物质的李婕茹第一时间就把物资进行了装箱、出发。半个小时的动员,出发,当天晚间9点,106个医护人员已经在兄弟城市佛山的核酸采集台前。

奋战了一个夜晚到次日凌晨三点,短暂休息了几个小时后,又投入到了第二天上午的核酸采集工作当中。队伍越来越短,工作效率越来越高,采集点的组织动员能力越来越强,采集点的工作环境也越来越好。

采集点有了冰块,没有那么燥热;复印机也到了现场,5人一组的信息被集中在了一张A4纸上,混检的速度大大提升。

到了30日晚间,李婕茹所在的小组基本上已处于休整待命状态。 “我觉得我们的力量异常强大的,现在我们是广佛心连心,所有困难都是可以战胜的,只要我们现在是听从命令,大家都是能为抗疫做出一份自己的力量。在任何岗位都是能贡献自己力量的,大家一起加油。”

采写:南都记者 王道斌 董晓妍 杨丽云

摄影:钟锐钧 陈灿荣

通讯员:张灿城 郝黎 张蓝溪 靳婷

编辑:董晓妍,游曼妮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同心抗疫 守护家园
2021科学抗疫专题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