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儿童节,教培行业笼罩在风雨欲来的紧张氛围中。
6月1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召开新闻发布会透露,对新东方、学而思等15家校外培训机构实施虚假宣传、价格欺诈处以顶格罚款。
这背后,是疫情后时代教培产业面临的一轮又一轮严格监管。近两个月来,市场监管总局以及北京、上海、广东、重庆等地方执法机构多次出手规范培训市场,开出罚单近4000万元。
多位业内人士对南都记者表示,教培行业确实存在孵化焦虑、虚构名师的乱象,井喷式发展难辞其咎。也有人充满信心,短期内监管会使企业扩张速度变慢,但行业只有经过一系列整顿才能走得更远。
风暴中心是虚构、夸大和诱导
在号称“宇宙补习中心”的海淀黄庄,方圆几公里之内驻扎着新东方、学而思、高思等数十家机构。
清明假期后,海淀家长范飒来到新中关大厦时,发现这栋通常在傍晚时分热闹非凡的大楼“空空荡荡”——贴在门上的告知提示他,由于防疫措施,机构未能复课,学生可以先参与线上课程,等复课后再来上课。
“听说有整顿,但没想到会直接不让上课。”范飒想给女儿报一个数学辅导班,却被打了个措手不及。鉴于没有机构能给出准确复课时间,他不得不转向各高校BBS,希望找到合适的家教老师。
有教培机构复课不定期,只是监管的一个信号。
3月31日,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吕玉刚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今年教育部把校外培训机构治理工作列入重点工作任务”,被认为奠定了教培行业严加监管的基调。
4月25日,北京市市场监管局对跟谁学、学而思、新东方在线、高思等四家校外培训机构的价格违法行为给予警告和各50万元罚款。随后,北京市教委印发《关于检查校外培训机构发现问题的通报》,对26家机构教学点涉及的五大问题进行通报。
市场监管总局也在5月10日和6月1日两次发布公告,对北上广深杭五地的15家教育培训机构开出总计3650万元的罚单,涉及作业帮、猿辅导、哒哒英语、卓越、华尔街英语等企业。
在其他省市,包括重庆市、四川省犍为县、山东省日照市、黑龙江省、江西南昌等,也陆续公布了不规范教培机构的查处信息。
南都记者翻阅上述处罚公告发现,培训机构的违规行为主要集中在超前收费、价格欺诈、虚假宣传三个方面。
早在2018年,教育部就开展过校外培训专项治理行为,要求机构一次性收费不得多于3个月。去年优胜教育、学霸君的接连爆雷,使资金风险再次成为今年治理的要点。比如北京市海淀区教委要求预付款必须100%接受监管,机构与银行签订监管协议,按“一课程一码”“一课次一消”的原则划转。
落实资金链强监管的同时,针对不正当竞争行为的规范也在加强。
如广州市卓越里程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在官网标注优惠价为1元的“数学培训班2”课程,实际上从未以划线价格5250元达成交易,“全市最低价”的商品信息描述也无法提供证据。该行为构成利用虚假的或使人误解的价格手段,诱骗消费者或其他经营者与其进行交易,违反《价格法》第十四条,按照相关规定顶格处罚为50万元。
虚假宣传行为则包括承诺限期提分、杜撰学员心得、虚构教师资质、夸大课程规模等。如上海卓赞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哒哒英语)在其宣传中含有“70%中国家长都在头疼孩子的英语学习”等内容虚构家长焦虑情绪。浙江新东方培训学校有限公司被调查的103名教师中,76名教师宣传的教龄与事实不符。
这些行为都属于实施虚假或引人误解的商业宣传,违反《反不正当竞争法》第八条,按照相关规定顶格处罚为200万元。
除了文书提到的收费和宣传监管,多位受访者透露,教育部门对校外培训机构的抽查越来越频繁,要求也相当高。不仅重点评测课程内容和教师资质,还有对办学许可证、场地安全、消防管理、防疫措施的管理。
“用做产品的方式做教育”
监管细则如雨点密集落下,与在线教育的井喷式扩张不无关系。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数据显示,2020年12月我国在线教育用户规模达3.42亿元。截至2020年底,全国至少有40万家校外培训机构。
互联网资本更是在嗅到风口后跑步进场,新东方在线、猿辅导、VIPKID、作业帮等机构纷纷涌入赛道。据统计,猿辅导在2020年完成三轮融资共计35亿美元,作业帮累计融资额达23.5亿美元。
但业内人士对此并不乐观。考虑到中国在线教育经过近十二年发展,早幼教、K12教育(学前教育至高中教育)、高等教育、素质教育、职业教育等细分领域早已完备。“蛋糕”虽大,但主要集中在应试教育,知识付费的赛道并不宽敞。
激烈的竞争使行业内乱象频发。有受访者坦言,家长都喜欢好老师,不虚报根本没法招生,信息不对称又使家长难以一一辨别。
在某头部在线教育机构工作的李良表示,包装名师的常用手段是教龄“注水”。部分主打“长教龄”的教师,从在线授课甚至毕业开始就累积教龄。主打“名校毕业”的教师,有些一毕业就进入机构,但直到最近监管变严才考取教师资格证。
课程质量也存在不确定因素。李良举例道,由于机构的人员流动性较大,开课时宣传三位老师都来自北大,中途一位老师离职,导致后续与宣传不符的情况时有发生。但收费是整个课程30节课一次性交钱的,学生的权益便得不到保障。
转化率就是悬在每个从业者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机构的辅导老师需要在试听课程的学生中找到付费意愿高的,完成转化指标。“大家靠指标吃饭,保不齐会有各种诱导行为。”
校外培训机构的另一“财富密码”是焦虑。李良自称,他们有意贩卖焦虑。
套路都是有迹可循的。比如导流课设置专门的环节告诉学生,考生基数多么庞大,考取重点高校的概率很低等。“公司甚至专门开会教我们:之前的知识该忘的都忘掉了,现在大家站在同一起跑线上,怎么把握最后的一年很关键,再结合老师的经历讲讲。”
培训机构不仅“鸡”(给某人打鸡血)学生,也在“鸡”父母。一个教学机构的宣传视频里谈到,“相信父母用过去的方式没办法解决新的问题,社会的发展对父母角色提出更高要求。父母如果再不学习,再不觉醒的话,孩子的教育必然会出大问题。”
“特价”和“限时”也是常用话术。李良直言,很多课程总是号称当天是特价活动的“最后一天”,怂恿家长尽快购买。事实上,这个课程原本就只卖这个“特价”。
李良告诉南都记者,之前2至8岁的学前教育和英语启蒙最火热,但由于政策变化,各机构纷纷转战高中辅导培训。“因为直接关系高考等人生大事,高中课程更容易渲染焦虑情绪,家长更容易买单。”
有意思的是,一些专注为学生打基础的课程付费转化率并不高。类似“最短时间教你提分”“五秒解一个高考大题”等课程却颇受欢迎,传授快速得分技巧成了课程噱头。
“一切求快。”李良告诉南都记者,不少辅导教研的讲义没有经过认真打磨,所谓的“技巧大招解题”是否有效依然存疑。教培机构似乎只关心如何快速占领市场,用做产品的方式做教育。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五月,教育重镇北京市海淀区发布《教育培训行业广告发布重点内容提示书》要求,不得烘托、渲染紧张氛围,故意造成学生或者家长焦虑情绪,误导消费者。不得对教育、培训的效果作出明示或者暗示的保证性承诺。
如:保过、一次性通过、免学免考拿学历、双倍提升、就业有保障、××天速成逆袭、高中生轻松本科梦等等。
处罚是案件的终点,更是规范的起点
诸多迹象表明,这轮针对教育培训机构的监管、整顿力度堪称空前。在线教育行业历经“震荡”,或迎来大洗牌。疫情期间迎来春天的许多企业似乎未能延续欣欣向荣的景象,反而面临生死考验。
艾媒咨询CEO张毅持续关注在线教育行业多年。调研时,他总能听到机构甚至投资方的“抱怨”——大家都无底线,我只能跟着无底线。
“因为竞争太激烈,市场规矩多次被打破,才有虚构夸大诱导等事件发生。”他说。
这与教育行业的特殊性有关,互联网具有规模效应,成本随受众的增加而下降,用户习惯养成后,就不需要重复获客。但教育行业不一样,作为非标准化服务,用户忠诚度低,获客成本高,平台通过课程付费持续盈利的空间小。
生存压力之下,互联网只好将最熟悉的“玩法”搬来——通过砸钱打广告、低价甚至免费服务“拉人头”的方式占领市场份额,维持业务增长,以此获得资本的青睐。如此一来,各家为了业绩“好看”煞费苦心,陷入被资本绑架的怪圈。
“培训机构都忘了一件事,做教育不是做生意,现在的机构都争着想上市,把公益性都抛在脑后了。” 21 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评价道。
与此同时,砸钱“玩法”的成绩并不乐观,这可以从高途课堂的财报中窥知一二。2021年一季度财报显示,高途净亏损14.259亿元,亏损同比扩大10倍。
5月27日,高途课堂宣布将放弃针对3-8岁儿童的“小早启蒙”项目。有媒体报道高途CEO陈向东在内部会议上宣布裁员20%,裁员原因是集团战略调整。
被卷入裁员传闻的还有VIPKID、作业帮、网易有道以及字节跳动旗下的教育业务。
裁员、业务调整、优化组织架构,有观点猜测种种动作背后是合规的要求。根据6月1日正式实施的《未成年人保护法》第33条,幼儿园、校外培训机构不得对学龄前未成年人进行小学课程教育。
监管正在肉眼可见地不断收紧。此次市场监管部门对15家校外培训机构予以顶格处罚充分显示了治理决心。张毅告诉南都记者,“我相信教培行业的监管会成为常态化。不论是从市场发展还是社会舆论来看,已经到了非治理不可的地步了。”
在监管趋严的压力下,在线教育将走向何方?张毅认为,监管是为了规范发展,促进行业的良性竞争,强监管并不意味着这个行业很难再有生存空间。
罚款只是手段,整改规范才是目的。6月1日,市场监管总局在通报“15家校外培训机构被处顶格罚款3650万”时表示,“对校外培训机构的行政处罚决定,只是案件的终点,但更是规范整改的起点。”
(范飒、李良为化名)
出品:南都反垄断课题组
采写:南都见习记者黄慧诗 记者李玲 黄莉玲 实习生樊文扬
编辑:李玲,蒋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