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多地接连发生因违规使用电动车导致自燃、爆炸事故,如何安全使用、停放电动车引发公众关注。5月12日,广州市物业管理行业协会要求,各物业服务企业应加强物业管理区域内电动车的管理,严禁在建筑内的走道、楼梯间、安全出口处等公共区域停放电动车或者为电动车充电,同时应引导居民将电动车停放在指定地点,电动车充电应在指定区域进行充电。
从今年5月1日起正式施行的《广东省消防工作若干规定》明确要求,禁止在不符合消防安全条件的室内场所以及疏散通道、安全出口、楼梯间停放电动自行车、电动摩托车;禁止违反用电安全要求私拉电线、插座给电动自行车、电动摩托车充电;禁止在电动自行车、电动摩托车集中充电场所存放易燃、可燃物品。
广州各小区如何落实上述相关规定?南都民调中心于5月19日至26日开展问卷调查和实地走访。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超七成受访者表示自家周边有电动车停车区域,但其中只有不到半数电动车会停在停车区内,主要原因是划定区域太小,无法满足停放需求;充电方面,八成受访者表示自家周边有公共充电桩,但仅三成受访者认为可充分满足需求。实地走访也发现,不少社区虽已设置电动车停车区域和公共充电桩,但尚无法充分满足周边住户需求;目前,广州已有大楼试点安装电梯电动车禁入系统,防范电动车上楼入户造成的安全隐患。
超七成受访者已购电动车,近六成每天骑行
公众对电动自行车的需求有多大?在今年1月召开的广州市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上,有政协委员公布的调研数据显示,广州现存电动车超过300万辆,且每年新增超50万辆。本次调查回收的993份有效问卷中,也有76.94%的受访者表示家里购买了电动车,2.62%表示正准备购买,仅20.44%表示没有买过电动车。
问及电动车的使用频率和使用方式时,58.77%的受访者表示几乎每天都会骑行,33.38%表示每周有几天会骑行,仅7.85%表示较少骑行电动车;67.59%的受访者表示自己骑行电动车主要用于买菜、购物等日常场景,60.63%用于上班通勤,46.08%用于接送孩子,14.56%用于送外卖、装载货物等工作需要。可以看出,目前电动自行车已经成为不少家庭的主要交通工具之一。
超五成受访者认为划定停放区域太小无法满足需求
电动车走进千家万户,与之对应的停车、充电等配套是否到位?本次调查中,71.30%拥有或准备购买电动车的受访者表示自家附近有专门划定的电动车停放区域。但进一步问及会否将车辆停放在划定区域时,只有43.16%的受访者给出肯定的答复,28.86%表示会停放在住宅楼下空地,18.73%表示停放在住宅楼道、楼梯间或消防通道,还有8.99%表示会在自家室内。
整体来看,全体受访者中有54.94%表示周边多数居民会自觉将电动车停在划定区域,33.90%表示有些会、有些不会,10.03%表示多数都不会,还有1.13%表示不清楚。
问及不将电动车停放在划定区域的原因,53.40%的受访者表示划定区域太小,无法满足停放需求,占比较高;51.70%表示停车区域无人看管,担心被盗;36.39%认为划定区域离住宅楼太远,不方便;30.95%提出停在划定区域需要收费,不划算;还有10.88%表示公共充电桩和停车区不在同一位置,移车麻烦。
课题组在实地走访过程中也发现,部分社区虽然已经划出电动车停车区域,但由于电动车数量太多、停车不规范等原因,部分住户仍将车辆停在周边其他空地或楼梯间。
5月21日下午,研究员在海珠区愉景雅苑看到小区内设有单车临时停放点,但临停点内的单车和电动车停放较为杂乱,导致空间利用率不高。不少电动车仍扎堆停在住宅楼入口处或靠边散落停放。
海珠区愉景雅苑,虽然有划定停车区,仍有不少单车和电动车停在住宅楼下
同样地,在天河区金雅苑、华门阁、泽晖苑这几个小区,小区内虽然都有架空层或指定停车区供住户停放非机动车,但由于停车区已几乎停满车辆,部分找不到停车位的住户只能将电动车停在住宅楼下空地。
八成受访者表示周边有公共充电桩,但仅三成认为可满足需求
本次调查中,81.17%的受访者表示自家附近有可供电动车使用的公共充电桩,但只有32.53%表示数量充足,39.27%表示数量供不应求,还有9.37%表示充电桩已无法使用。
调查结果显示,拥有或准备购买电动车的受访者中,只有41.39%表示会在住处周边的公共充电桩充电,24.18%表示会整车推回家里充电,19.75%会把电池拆出来、带回家里充电,14.30%会从家里“飞线”到楼道、楼梯间或室外充电。
整体来看,全体受访者中有50.05%表示周边居民会将电动车推回家里充电,44.11%见过其他人把电池带回家充电,42.09%见过周边居民在住处周边的公共充电桩充电,还有36.46%见过其他人从家里“飞线”到室内楼道、楼梯间或消防通道充电。
问及不使用公共充电桩充电的原因,41.25%的受访者反映公共充电桩故障率高、经常充不上电,39.52%担心车辆丢失损坏,36.72%认为公共充电桩收费高,34.13%认为在家充电方便、省钱,31.10%反映公共充电桩缺失或供不应求。
在实地走访过程中,课题组留意到广州部分社区虽然已在公共区域设置电动自行车的公共充电插座,但插座数量无法满足住户需求。
在天河区陶然庭苑,研究员看到小区里搭有一片棚架,并设有付费充电站。观察发现,该充电站内大约有20个充电插座可供住户使用,但现场停放在充电站周边的电动自行车已远超20辆。
天河区陶然庭苑,公共充电站插座供不应求
同样地,在天河区富安花园,研究员也看到小区设有电动车充电站,多辆电动车正在此处充电。不过小区保安坦承,目前的充电插座尚不能充分满足住户需求。对此,该小区目前规定充电站仅允许小区业主使用;同时,为避免车辆整夜充电引发意外,该充电站供电时间为早上8点至晚上8点,且车辆充电时长不可超过6小时。
天河区富安花园,电动车正在充电站内充电
而在天河区翠安侬苑,小区的电动车停放区设在地下一层,现场仅见少数几个电源插座。有小区住户表示,因为楼下实在没有插座可供充电,自己通常都是把电池拆下来带回家充电。
天河区翠安侬苑,地下一层停满非机动车
六成受访者担忧安全风险,希望采取措施阻止电动车上楼入户
近期电动车事故频发,广州公众使用电动车时会否担心自燃或爆炸等安全风险?调查结果显示,31.72%的受访者表示非常担心,34.44%表示比较担心,19.74%表示一般,14.10%表示不太担心或完全不担心。
当被问到会采取哪些措施降低电动车安全风险时,51.46%的受访者表示自己会定期检查维护电池、电机等关键部件;42.60%的受访者认为购买大品牌的电动车可以有效降低风险;35.45%表示不会改装电动自行车;32.53%会及时劝阻或投诉其他居民“飞线”充电的行为;28.20%表示自己不会从室内“飞线”充电;另外分别有27.39%和25.88%的受访者从不与电动车乘坐同一电梯,发现有人尝试将电动车推入住宅楼内会及时劝阻或向物管投诉。
在自身积极采取行动防范电动车安全风险的同时,不少受访者也希望物管、社区和相关部门可以采取合适的措施以减少电动车安全事故的发生概率。数据分析结果显示,59.21%的受访者希望物管可以加强安保,安装电梯智能摄像头,阻止电动车上楼入户;54.28%希望加强物业管理,禁止电动车乱停乱放;53.58%希望加建电动车停放和充电场所;也有49.14%建议强化电动车安全使用宣传,提高公众安全意识;35.05%希望相关部门出台、修订电动车管理规定,并落实执法;也有31.62%希望相关部门加强打击不合格车辆及配件的生产、销售链条;还有19.84%希望加强打击非法改装行为。
对此,课题组留意到,市内多个社区已贴出显眼告示,提醒电动自行车不可进入住宅楼内。更有部分大厦已试点安装电梯电动车禁入系统,阻止住户携带电动车乘坐电梯。
例如在海珠区柏蕙花园,物管在多处张贴了禁止电动车上楼及安全充电的相关提醒,多数住户自觉将电动车停在楼下空地或架空区域。同时,研究员还留意到不少电动车盖上了防晒罩,尽可能减少暴晒导致的高温等安全隐患。
海珠区柏蕙花园,不少电动车盖上了防晒罩
据同城媒体报道,在天河南二路的星辰大厦,其电梯已加装电动车禁入系统。据技术人员刘先生介绍,该系统通过安装红外监测摄像头,对电动车进入电梯精准监测,“电动车一进入电梯,摄像头就会进行声光提醒,要求乘客退出电梯。如果乘客不听劝阻硬闯电梯,电梯也无法关上门”。
此外,天河南街应急办相关负责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还表示,在辖区内试点安装电动车入梯监测系统后,街道会观察其效果,将视试点情况向全街宣传推广。
星辰大厦电梯已加装电动车禁入系统,红圈处为监测摄像头(图据信息时报)
近两成受访者称自己或亲友遭遇过意外事故
本次问卷调查中,有18.83%的受访者表示自己或身边的亲友曾遭遇过电动车意外事故。从受访者反馈的情况来看,发生事故的场景主要包括:车辆在阳光暴晒下的户外充电,疑因温度过高发生自燃;车辆整晚充电未拔插头,疑因充电时间太久导致起火;车辆停在楼下充电时,疑有其他住户阳台晾晒衣服滴水,导致电线短路;电动车充电过程中电压不稳导致起火等。
为进一步了解电动车存在的安全风险,课题组抓取了21cn聚投诉、投诉直通车、黑猫投诉等平台与电动车相关的消费投诉数据。
数据抓取结果显示,2015年至今,上述平台共有12件涉及电动车自燃的投诉,4件涉及电动车爆炸的投诉。梳理具体的投诉内容,发现消费者反映的事故场景各不相同,有的是在骑行过程中突然冒烟、有的是在充电过程中发生自燃、还有的是充电器出现异常高温并散发异味、甚至还有消费者反映电动车在未充电未启动的情况下突然起火。
对此,课题组进一步扩充了电动车消费投诉的抓取关键词。结果显示,2020年全年,上述平台共有1576件与电动车安全、质量、售后服务相关的投诉,其中提及“充电”“电池”“漏电”等关键词的投诉有378条,占比达23.98%。
梳理具体投诉内容,发现有不少消费者投诉网购电动车存在电池以旧充新、充电器以次充好等问题。例如有消费者在某电商平台购买电动车,使用三个月后发现电池鼓包,被维修人员告知该电池被翻新处理过;也有消费者收到电动车后发现电池规格与配套说明书不符,怀疑被人为替换过;还有消费者因电动车发生故障,前往维修点维修时带上了店家配的充电器,维修人员拆开后发现这是翻新过的充电器,里面的线路板均已生锈。
在实地走访中,课题组也发现个别市民为图方便,从室内引线到楼道内给电动车充电,存在一定安全风险。
例如在天河区穗苑新村,研究员看到个别楼栋有住户从室内引出一个排插给电动车充电,排插和充电器都悬吊在半空中,且停车位置就在楼栋出入口,一旦发生意外,后果不堪设想。
天河区穗苑新村,个别住户从室内引线到楼道内充电
从本次问卷调查及实地走访结果来看,广州不少社区已按照相关规定设置电动车停车区域,公共充电桩也已陆续加装。但由于社区布局等客观因素限制,部分社区的停车区和充电桩尚无法充分满足周边住户的需求。不少市民目前依然采取拆卸电池带回家、从室内引电线等方式解决充电问题。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刘俊海在接受新华社采访时则表示,目前在电动车生产、流通、消费者使用领域,都存在着法律监管的盲区。他建议应考虑立法解决电动车“上楼入户”问题。同时,市场监管部门应对没有法定资质却仍在生产和组装的电动车企业予以严厉打击。物业公司应积极与业委会沟通,加快小区充电桩安装进程,相关部门也要完善流程,加快审批。“群防群治也非常重要,小区业主们应互相监督,对违禁行为积极劝导和举报,保护他人也保护自己。”
在此,课题组也提醒广大市民,给电动车充电时记得合理控制充电时间,避免充电过久引发意外;切忌在住宅内充电,一旦电动车起火,很容易引燃家中物品酿成火灾;更不要“飞线”充电,一旦天气突变,悬吊的电线很可能引发意外事故;在楼道内停放电动车也是一种相当危险的行为,一旦车辆起火,将直接阻断消防通道;最后,切勿随意改装电动车,以免造成线路负荷过大,引发火灾。
调查说明
本次问卷调查于5月19日至26日面向广州市民开展,共回收993份有效问卷。问卷受访者中60.02%为男性,39.98%为女性。从年龄段来看,42.90%的受访者为90后,占比最高;其次是80后,占24.37%,00后占11.08%。从电动车使用情况来看,76.94%的受访者已购买电动车,2.62%正准备购买,20.44%未购买过。多数受访者居住在中心城区,其中海珠区(23.67%)、天河区(19.23%)、荔湾区(13.29%)、越秀区(12.29%)占比较高。
社会治理与公共服务研究课题
公共服务监测榜第57期
项目出品:南都民调中心
项目监制:谢斌 张纯
项目执行:南都研究员 李伟锋 沈红媛 实习生 周苗苗 吴宇涛 张莹 陈纪攸 黄智慧 马秀岩
数据采集:占华平
摄影:张莹 陈纪攸 吴宇涛 黄智慧(除署名外)
数据来源:新华社、信息时报、21cn聚投诉、投诉直通车、黑猫投诉
编辑:文轶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