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5天辗转在广佛多地做核酸采样,和搭档一起完成采样超4500份,平均每天裹在防护服里约六个小时,每分钟内至少要为两名市民采集咽拭子——这是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以下简称“南医三院”)护师卢俊最近的工作状态。在广州,许多医护人员这样奋战在抗疫一线。
卢俊是一名预备党员,2020年初在武汉支援抗疫时申请入党,如果今年能顺利通过组织考验,他将转为正式党员。
2020年初,卢俊曾作为援武汉医疗队员随队回了武汉。摄影:钟锐钧
连续5天辗转广佛 与搭档一起采样超4500份
卢俊是1989年生的武汉小伙,在广州待了8年,是南医三院心内科为数不多的男护士之一。去年春节期间,他原本已打算不回老家,谁知因疫情支援需要,又作为援武汉医疗队员随队回了武汉。几十天,卢俊在汉口医院的重症监护病区照顾病人,却没办法回家去看看父母。
他至今仍记得那时在隔离病房穿着防护服工作的感受,“外面刮着北风,防护服里感觉像是夏天,几个小时下来,全身上下都会被汗湿透,特别难受,有次闷得我把窗打开把头伸出去吹冷风”。
但这一次广佛疫情中,又遇到需要长时间穿防护服的采样工作,他还是毫不犹豫地站了出来,冲在采样一线。
5月28日下午,卢俊接到通知,医院要组建队伍赴佛山支援核酸采样工作,他立马报了名,“职责所在,刚好医院有需要,刚好我有这份能力,我就去做了,有一分光就发一分热嘛”。
从28日晚间到达佛山禅城,到6月1日夜里完成广州天河东升社区的采样任务,卢俊连续5天奋战在核酸采样一线,南都记者粗略统计,他5天中穿着防护服采样的时间有29个小时,平均下来,一天有近六个小时捂在防护服中,和搭档一起完成采样超过4500份,平均下来,每小时采样约160份,每分钟采样约2.6份。
这5天中,他先后随队进驻佛山禅城南庄镇的村居采样点、岭南明珠体育馆大型采样点、广州天河东升社区的社区采样点。
随着采样工作的推进,组织工作不断理顺,采样医护都更加熟练、有经验,到工作的后两天,“就感觉今天手好熟,越采越顺手,越采越快,不知不觉采完后一数,两组加起来采了差不多两千份,当时就觉得很有成就感!”
6月1日,卢俊在广州天河社区采样点工作。通讯员供图
平均每分钟抬手两次 肩膀酸疼 但“越采越顺手”
“基本上,忙到一个小时左右,就已经没有那种疲惫感了,觉得越采越顺手了”,卢俊所在的南医三院采样支援队伍有100多人,从佛山到广州,他们摸索出了操作起来最顺手、最有效率的采样模式:两人搭档,一人准备采集管和贴条形码、一人持咽拭子采集样本,卢俊是那个举着右手采集样本的人。
换上防护服,戴上面屏、手套,跟换班的同事们一起列队出发,来到几十米外的露天采集点的小窄桌后面,卢俊的工作就开始了:抬起右手,示意对面的市民“啊”一下,把棉签伸进口腔,在其咽后壁左右各擦拭几下,再把棉签放进右边搭档手中的试管中,一折,让棉签头落进去。
卢俊说,两人搭档,就是一个人专管采样,另一个专门贴条码、数人数,保证标本和条码一一对应不出错。由于本次大规模采样采用了“五混一”“十混一”的检测技术,采样时要核对清楚五个人、十个人的信息,医护们和组织者们进行了不断地摸索,来提高效率和准确度。
比如,一开始,组织者会一次放行五个人到一个采样台前,但五人等待采样时可能看别的地方空出来就自己跑到另外的采样台,医护又忙着把他们拉回来,秩序不够好,后来,大家有经验了,组织者一个一个地放人,让医护自行攒足五个人或十个人的咽拭子后混装在一个试管,现场效率提高了,采样速度也更快了。
这样的分工也意味着,卢俊的工作内容就只是抬右手采样,平均每分钟给两个人采样,即使中间要进行手部消毒,但不停地抬右手也让他的肩肘酸疼不已,“我本来也有点肩周炎,不停做同一个动作,就有点不舒服,好在同事们和志愿者时不时拿冰袋、冰水瓶给我们敷肩膀,感觉会轻松很多”。
5月29、30日,卢俊在佛山岭南明珠体育馆为市民采样。摄影:刘嘉琳
曾一次上阵5小时 一天采样8.5小时
这5天中,卢俊每天的采样工作时间都在增加。南都记者为他统计了每天的工作时间:第一天是连夜开工,当地准备仓促、物资很快用完,只采了3个小时,第二、三天转战至大型体育馆外,组织更顺畅,分别工作了4小时、5小时;第四、五天回到天河进行社区采样,他的工作时间增加到8小时、8.5小时,中间休息若干次又上阵。
算下来,卢俊平均每天裹在防护服里的工作时间约有6小时。按单次时间来算的话,最长一次是连续采样5个小时。
连续工作5小时那次,正是在5月30日支援佛山时,那一天阳光曝晒,他和搭档是十一点半上场,至下午四点半才换班下来,正是太阳最烈的一段时间,他们当时的采样场地在小遮阳棚下,脚伸长一点就会踩进阳光里。
夏季的正午在防护服里捂5个小时,什么感觉?卢俊说,“反正衣服一会儿就汗湿了,习惯了也还好,后来采得顺手了,反而不想下去了”,那天,因为太阳太大,前来采样的市民反而不多,同事们帮忙敷点冰袋、后面也有大风扇吹着,卢俊和搭档觉得身体还吃得消,就多坚持了一会儿,“衣服湿了就湿了,人也不多,防护服也没穿多久,太早下去有点浪费”。他们平时一般是三四个小时轮一班,那次他们连续工作了5个小时。
在佛山的第二天下午,下了一场暴雨,让他们感觉凉快舒服很多,但因为下雨,前来检测的人变少,那天的采样量没有饱和,让他们有点遗憾。
在天河采样的两天,由于是社区的小规模采样点,采样任务重,人手不多,卢俊一天会轮换上场两三次,中途就在附近休息点吃点东西、休息一下,“看着前面的人挺累的,我们就又上场采一会儿”,这两天下来,卢俊和搭档的采样量也创了新高,分别达到了1500多份、1300多份。
换班时,脱下防护服,隔离衣都湿透了。受访者供图
小朋友送糖吃 休息条件变好 市民带来很多感动
连续采样5天,卢俊经历了不同的采样场所,遇到了不少让他感动的市民、志愿者、工作人员,也见证了采样组织者们越来越有经验、给医护们的休息条件越来越好的过程。
在社区进行核酸排查,来现场的小朋友有很多,对于心内科的卢俊来说,平日在医院里护理的老年人更多,见到这么多小朋友,虽然有的不太配合,他们想了各种办法哄小朋友们,但感觉很有意思,“有一次,有个小朋友采完样了送了我们几颗糖,说‘哥哥姐姐你们吃糖’,觉得挺好玩”。
后来,他总结经验,找到了一个对付不愿张嘴的小朋友的办法:告诉他们“来,这是甜的,你尝尝”,卢俊笑说,“好多小孩子采完之后会看着我不说话,他们可能觉得错误地相信了我”。
在社区采样时,有一次去一个新开的临时采样点,设在一棵大树下,几张桌子摆上去,因为有阴凉比较凉快,一开始没设遮阳棚,突然来了一场大暴雨,他们还没反应过来,排队采样的居民已经飞快地帮他们把桌子、物资抬到了旁边避雨的地方,然后自己散了到其他的点去采样了,“感觉很感动,他们自己就去附近采了,让我们先休息”。
在天河东升社区,第一天时,采样医护中途休息是在临时找的办公室,换防护服也是临时隔出来的楼梯间,到第二天时,当地工作人员就联系好了采样点旁边的一个羽毛球馆,专门给医护们休息用,“环境安静一点,吃饭喝水都可以在里面,还能冲凉,条件好了很多,不像前一天,换衣服时感觉自己都馊了”。
“这些天,我们看到的志愿者、来排队的市民都很辛苦,不只是我们医护人员”,卢俊说,他看到不少人在太阳下、雨中排队,觉得大家都非常不容易,也很为市民们积极前来采样的配合度感动,“我们医护就是热一点,没什么,职责所在”。
采写:南都记者李文 通讯员陈晓霖 赵荟宇 游华玲
编辑:李文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同心抗疫 守护家园
2021科学抗疫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