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教授彭玉平:高考作文拿高分,要看考生思想成熟度

南方都市报APP • 南都教育
原创2021-06-07 16:45

高考标头.jpeg

试题内容: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1917年4月,毛泽东在《新青年》发表《体育之研究》一文,其中论及“体育之效”时指出:人的身体会天天变化。目不明可以明,耳不聪可以聪。生而强者如果滥用其强,即使是至强者,最终也许会转为至弱;而弱者如果勤自锻炼,增益其所不能,久之也会变而为强。因此,“生而强者不必自喜也,生而弱者不必自悲也。吾生而弱乎,或者天之诱我以至于强,未可知也”。

以上论述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点评人: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系主任彭玉平

6_93096.png

这个高考作文题至少有三层意思:

其一是字面上的意思,毛泽东以体育、以人的身体为比方,来说明了强弱反转的问题。比如说,身体好的人不珍惜身体,或生活作息紊乱,强壮的身体就会变弱。但如果是天生的弱质者(体质),如果他意识到自己的弱,加强锻炼,他也能变成强质者。

身体上的强弱反转,在生活中也是事实。所以毛泽东不仅是对强者提出了一些忠告,也对弱者也提出了鼓励。那么这就是第一层意思,以身体为例。

其二,毛泽东这个文章是发表在《新青年》的,1917年这个时候的时代精神,也可以从这篇文章里面看出来。这个时代精神是什么呢?就是在新文化运动中,有激进亢奋的人,也就是所谓用强的人,当然也有悲观绝望的人,那就是示弱的人。在新文化面前,有的人要一下子改变世界,有的人认为无法改变世界。

那么毛泽东文章里面用身体来做个比方,就是说,激进亢奋,有的时候反而是不一定能够达到改造国民精神、改造世界和社会的目的。而你悲观绝望,又如何来面对这个时代的对于国民精神的要求?

所以毛泽东的文章,应该是针对的新文化运动当中的两类极端的人,提出了一些忠告。告诉他们,精神的建设其实需要合理的利用自己的智慧,用好了才能够达到在旧文化的基础上的蜕变,来实现新文化的一个转变。过于激进,无济于事,过于悲观,更没有必要。

其三,我觉得强弱的变化在目前的国际社会里面也一再地被证明了。

有些国家确实强大,但他处处逞强,处处称霸,慢慢的也会失去民心,慢慢的会走向精神上的衰落;有些偏弱的国家,如果意识到自己的一个弱项,同时也寻找到了一种发展的、方向和路径,它也可以慢慢变强。所以当代的国际社会强弱的一个转变,也已经呈现出这种趋势。未来这种趋势将会更加明显。

也就是强弱的对比,不再那么明显。“强者称霸天下”的现象,可能会慢慢成为历史,而世界的多元化可能会成为一种常态。所以,一个人的身体可以调整,一个人的精神可以变化,一个整个世界的格局也可以再调整,也可以在调整中来取得一种最大的平衡。

所以我觉得这个题目可以说身体,可以说时代,可以说世界,所以它的发散性还是强的。我觉得这个题目,尤其在不经意间,把100多年前的一种精神,跟100多年后的当代精神做了对应和联系。

而且如果说100多年前是主要体现中西融合和对峙这方面的话,那么当今的世界,这种国力与文化战略之间的对峙,也已经成为常态。所以在100多年后的今天,我们重温100多年前毛泽东这篇文章,应该有很强的时代意义。一篇优秀的文章,一篇有强大精神的文章,是不会过时的。它既保留在历史的深处,也会随时从历史的深处走进现实。

这里面这个题目有两点要求,考生必须特别重视。

第一点,考生需要明确文体,如果你写的作文没有办法进行文体归类的话,就要在文体上丢分了。考生一旦选择了某种文体,一定得注意这种文体的特性。以往的考试可能对这点重视的不够。

第二点,是不要套作。不能把这段文字中的材料直接变为考生文章中的材料,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你必须从这个材料里面读出它的言外之意,读出它的精神,读出它引发的方向。材料是一个起点,不应该是一个终点。

这个题目不难,但要拿很高的分数,就要看考生的思想深度与高度。这个材料里面所展示的意思是比较清晰的,而高分是和个人的人生经历、思想的成熟程度有关。

采写 南都记者董晓妍

编辑:刘雪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2021新高考来了!

8
对这篇文章有想法?跟我聊聊吧
董晓妍1.2亿
南方都市报记者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