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发布“十四五”规划,将稳步推进民办幼儿园分类改革

南方都市报APP • 深圳大件事
原创2021-06-09 22:05


南都讯 记者朱倩 6月9日,深圳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全文发布《深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规划纲要》明确指出,“十四五”期间,深圳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到2035年成为民生幸福标杆,实现幼有善育、学有优教。

“十三五”期间,深圳民生社会事业显著进步,持续将财政支出近7成投向民生领域。其中,基础教育学位数量增长近30%,职业教育水平全国领先,高校数量增至15所。

优质、均衡、高质量,成为“十四五”深圳教育发展主旋律。

“十四五”期间,深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仅要打赢“思政教育改革创新、基础教育学位保障、民办教育规范提质”攻坚战,还要深化高等教育体制机制改革,推进部省共建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打造国家基础教育综合改革示范区。

在十四五的教育发展内容中,学前教育注重普惠与优质,基础教育立足高质量与均衡,高中推进多元与特色,特殊教育将全面提高普及水平,民办学校推进分类管理改革。

对于近年来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深圳高等教育,“十四五”期间将走内涵式发展之路。通过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实施高等教育卓越工程、提升高等教育质量等方式,建设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先行示范区。

而深圳职业教育,在跻身全国前列之后,也将进一步跃升为“世界一流职业教育高地”。

十四五期间,深圳将建设一批中国特色世界先进职业院校,加快推进部省共建职业教育示范城市,建立健全适应“双元”育人职业教育体制机制。同时,构建贯通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及以上层次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探索中国特色学徒制,加强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


建立学前教育质量深圳标准

推动学前教育普惠优质发展。优化学前教育财政投入体 制,构建以公办园和普惠园为主体、优质特色民办园为补充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

建立学前教育质量深圳标准,推动幼小衔接,构建富有本土文化特色的学前教育课程体系。

支持举办灵活多样的学前教育机构,稳步推进民办幼儿园分类改革。

建立高端民办幼儿园设立标准和服务标准,鼓励、 支持和规范社会力量参与举办一批优质特色高端民办园。

到 2025 年,新增幼儿园学位 12.5 万个以上,公办园和普惠性 民办园在园幼儿占比达到 85%以上。


构建与人口政策相适应的学位积分政策

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统筹财力优先保障义务教育支出,加强义务教育学位规划与建设,提高学位配置规划标准,建立学位建设联合审查制度,实施原特区外义务教育学校质量提升计划。

创新高密度城市教育用地保障制度,探索中学、小学建筑楼层设置标准。

完善义务教育入学机制, 构建与人口政策相适应的学位积分政策。

健全公平合理的多样化就近入学制度,推行大学区招生和办学管理模式,推进集团化办学,消除大班额,逐步改善师生比。

实施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创新教育、未来教育、智慧教育建设工程,深化体教融合,增强学生体育素养,加强艺术、劳动和心理健康 教育,高标准建设云端学校和“未来学校”。

到2025年, 新增公办义务教育学位67.3万个。


推进高中多元特色发展

推进高中多元特色发展。探索高中建设与管理新模式, 超常规加快高中学校建设,高水平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推进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示范区建设。

统筹推进高中特色项目、特色课程、特色文化、特色学校建设,积极发展理工类、人文类、体育艺术类等特色高中。

推动普职融合发展,建立普通高中与中职学校课程互选、学分互认、学籍互转机 制。

到 2025 年,新增公办普高学位 11 万个,打造国内领先的特色高中、民办品牌高中各 10 所。


推进民办学校分类管理改革

完善特殊教育和民办教育。按照“全覆盖、零拒绝”的要求,通过普通学校就读、特殊教育学校就读、儿童福利机构特教班就读、送教上门等多种方式,全面提高特殊教育普及水平。

推进民办学校分类管理改革,构建差异化的扶持政策体系,实施国际教育示范工程,加快建设多元融合学校, 按需增设外籍子女学校。

到2025年,建设3-5个高端民办教育园区,扶持发展一批优质国际化特色学校。


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办学

完善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保障体系。健全基础教育经费保障体系,构建义务教育投入政府全额保障、非义务教育成本合理分担、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办学的教育投入体制。

优化基础教育系统教师发展体系,实施优秀校长和名师培养工程,建设专业化创新型校长、教师队伍。

加强教学研究体系建设,全面提升教学研究能力水平,分学段配齐配强所有学科专职教研员。

完善基础教育质量监测评价体系,加强义务 教育质量监测,率先完成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评价、教育教学 评价、教师评价、学生综合素养评价改革。


探索都市型高校建设新模式

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内涵式发展,优化高等教育结构。统筹高校规模、学科设置、层次结构和空间布局,推进高校分层分类特色发展,构建国际化开放式创新型高等教育体系。

加快中国科学院深圳理工大学、深圳海洋大学、深圳创新创意设计学院、深圳音乐学院、深圳师范大学、香港大学深圳校区等高校筹建工作,探索都市型高校建设新模式。

实施高等教育卓越工程,重点支持深圳大学、南方科技大学建设,争取进入国家“双一流”行列, 积极支持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等纳入广东省高水平大学建设行列,支持天津大学佐治亚理工深圳学院建设“新工科”示范高校,深圳技术大学加快建成高端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新高地。

实施学科专业强链补链计划,加快新工科、新医科、新文科建设,培育新兴学科、交叉学科。

到2025年,3-5所高校综合排名进入全国前50名。


探索高校“本硕博”贯通培养机制

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加强高校党建工作,实施思政课教师能力提升计划。加强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强化博士后师资战略储备库功能。

鼓励高校积极探索“本硕博”贯通培养机制,实施弹性学制,加强校际学分互认与转化实践,制订个性化培养方案和学业生涯规划,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体验式教学,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创新创造能力。

建立与高校分类分层相适应的绩效评价体系,构建与财政投入相挂钩的激励约束机制。


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

建设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先行示范区。深化办学体制改革,创新公办高校建设模式,健全“生均经费+专项经费” 投入机制,积极引进社会资本参与办学、捐资办学。

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健全“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社会参与”的制度体系和治理结构。

实施高校人员总量管理及薪酬制度改革,健全高校教师评聘制度,建立科学的、符合时代要求的教育评价制度和机制。

深化招生制度改革,推广基于高考基础的综合评价录取模式。引进境外优质教育资源,开展高水平中外合作办学,打造高等教育对外开放合作新标杆。


打造世界一流职业教育高地

建设一批中国特色世界先进职业院校。加快推进部省共建职业教育示范城市,建立健全适应“双元”育人职业教育 体制机制,构建贯通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及以上层次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探索中国特色学徒制,加强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

支持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双高”建设,发展本科及以上层次职业教育, 率先建成中国特色世界一流职业院校。

实施中职教育扩容提质计划,支持高职、中职学校联合组建职业教育集团。

扩大深圳技术大学招收中职和高职院校毕业生规模。提升深圳技师职业学院和深圳鹏城技师学院办学层次,建设成为专业特 色鲜明的高水平技工院校。

到2025年,创建6-8所优质中职学校和10-15个优质专业群,建成2-3所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职业学校。


鼓励龙头领军企业举办职业教育

加快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建设。探索更加适应市场需求的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深化“引企入教”改革,强化校企“双元”育人,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

积极引进国际职业资格证书,建设高水平教育培训中心,打造国际职业教育资格 证书考试中心与认定中心。

鼓励龙头领军企业举办职业教育,组建产教融合联盟,建立教师到企业实践和企业人才到学校兼职任教常态化机制。

深化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改革, 激发技术工人积极性,建设高素质劳动大军。

到2025年,培育100家以上产教融合型试点企业。


提升终身教育服务能力

提升终身教育服务能力,推进学历教育、继续教育与职业培训融通。探索国家学分银行落地机制,实现普通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间学习成果的认定、学分积累和转换。

健全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支持社会培训机构发展,鼓励具有资质的企事业单位内训师、社会工作者等加入培训师资队伍。

加强终身教育平台建设。支持深圳开放大学开展融合发展试点,办好深圳老年大学、深圳长青老龄大学,加快创建深圳粤菜学院。

推行“互联网+培训”模式,推进终身教育 教学资源库共建共享,扩大社区教育供给,创造人人皆学、 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环境,让人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编辑:柴华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