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0日,《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通知》正式发布。通知公布国务院批准文化和旅游部确定的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共计185项)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共计140项),广东的竹板歌、莫家拳、潮州菜烹饪技艺、六祖传说、佛山咏春拳等18项非遗代表性项目入选上述名录。
新增325项,国家级非遗已有1557项
记者了解到,此次公布的325个项目覆盖全国31个省(区、市)以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其中,96个原国家级贫困县的103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以及一批服务民生、惠及百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列入名录;7个原仅有1至2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少数民族此次有8个项目列入名录,包括俄罗斯族、塔塔尔族、门巴族、独龙族等人口较少民族。
截至目前,国务院共公布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1557项,包括民间文学类167项,传统音乐类189项,传统舞蹈类144项,传统戏剧类171项,曲艺类145项,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类109项,传统美术类139项,传统技艺类287项,传统医药类23项,民俗类183项。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确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基本制度,也是中国履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缔约国责任和义务的重要内容。目前,我国已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省、市、县四级名录体系,共认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10万余项,一大批珍贵、濒危和具有重大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
广东共有18项非遗代表性项目“上榜”
在此次公布的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中,广东共有18项入选:珠玑巷人南迁传说、竹板歌、莫家拳、潮州菜烹饪技艺、米粉制作技艺(沙河粉传统制作技艺)、潮汕古建筑营造技艺等6个项目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禅宗祖师传说(六祖传说)、狮舞(上川黄连胜醒狮舞)、狮舞(瑶族布袋木狮舞)、木偶戏(湛江木偶戏)、蔡李佛拳(广州北胜蔡李佛拳)、咏春拳(佛山咏春拳)、粤绣(珠绣)、中药炮制技艺(新会陈皮炮制技艺)、针灸(岭南陈氏针法)、春节(行花街)、民间社火(高要春社)、庙会(茶园游会)等12个项目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
广东一直都是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大省,岭南人文底蕴深厚,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繁多。记者了解到,广东新一批国家级“非遗名片”知名度高,影响力大,涵盖广府、客家、潮汕三大民系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传统医药、传统体育、民间文学、传统技艺等类别项目高比例入选,体现出广东非遗鲜明的地方特色和行业特点。
广东18张国家级非遗“新名片”
1. 珠玑巷人南迁传说
项目类别:民间文学
申报地区或单位:广东省韶关市南雄市
传说南宋至元初,大批中原汉人因避战乱,长途跋涉到达南雄珠玑巷,随后186个姓氏多次南迁珠江三角洲,与岭南原住居民融合形成广府民系。
2. 竹板歌
项目类别:曲艺
申报地区或单位:广东省梅州市兴宁市
竹板歌是发源并流传于梅州兴宁,用客家方言说唱相间、以唱为主表演、以竹板为主要伴奏乐器的一种传统曲艺形式。
3. 莫家拳
项目类别: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
申报地区或单位:广东省
相传乾隆年间,福建少林寺慧真禅师在广东传授武学,先传到惠州府海丰县莫蔗蛟,后传给东莞火岗村莫达士、莫定儒、莫清骄等人,发展为莫家拳。
4. 潮州菜烹饪技艺
项目类别:传统技艺
申报地区或单位:广东省潮州市
潮州菜始于唐,发展于宋、明,是与中原、闽南饮食文化相互融合而成的独特菜系。潮州菜包括潮州菜、潮州卤味、潮州小食、潮州杂咸、凉果等,注重食疗养生。
5. 米粉制作技艺(沙河粉传统制作技艺)
项目类别:传统技艺
申报地区或单位:广东省广州市
沙河粉传统制作技艺自清末形成,是将晚造米以白云山泉水浸泡,磨浆,摊薄再蒸成薄层后切条成米制食品的传统技艺,因出产地广州沙河得名。
6. 潮汕古建筑营造技艺
项目类别:传统技艺
申报地区或单位:广东省汕头市龙湖区
潮汕古建筑以石木结构为主,装饰技法涵盖彩绘、泥塑、木雕、石雕、砖雕、壁画、油漆、嵌瓷、灰塑等多种传统工艺。
7. 禅宗祖师传说(六祖传说)
项目类别:民间文学
申报地区或单位:广东省云浮市新兴县
六祖传说是以六祖惠能的传奇、圣迹、圣物为依托的民间文学。六祖传说主要流行于云浮新兴,对日本禅宗的诞生和发展起到一定作用。
8. 狮舞(上川黄连胜醒狮舞)
项目类别: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
申报地区或单位: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
上川黄连胜醒狮舞起源于深圳宝安,是由黄连胜为代表的传承群体世代相传的民间舞蹈。它以武术为基础,以岭南狮艺为主体,融合多种艺术形式。
9. 狮舞(瑶族布袋木狮舞)
项目类别: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
申报地区或单位:广东省清远市连州市
瑶族布袋木狮舞又称“舞龙犬狮”,属瑶族过山瑶传统舞蹈,农历十月丰收季节和翌年春耕前在地塘、祖厅、晒谷场等地点表演,再现了瑶族先民迁徙历史。
10. 木偶戏(湛江木偶戏)
项目类别:传统戏剧
申报地区或单位:广东省湛江市赤坎区
湛江木偶戏是以杖头木偶为载体、以湛江本地流行的粤语、客家话、闽南语、官话等为语言载体的戏曲表演形式。
11. 蔡李佛拳(广州北胜蔡李佛拳)
项目类别: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
申报地区或单位:广东省
蔡李佛拳是由江门新会人陈享始创的拳种,糅合了佛家掌、李家脚、蔡家拳三家之精华。开平人谭三不断丰富蔡李佛拳技法,被尊为“北胜蔡李佛拳”宗师。
12. 咏春拳(佛山咏春拳)
项目类别: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
申报地区或单位:广东省佛山市
咏春拳是由功夫名家佛山梁赞融合南传武术、结合地域特点形成的中国南派武术代表性拳种之一,擅用“寸劲”,以最短距离、最快速度实现中线防守和借势反击。
13. 粤绣(珠绣)
项目类别:传统美术
申报地区或单位:广东省潮州市
珠绣是粤绣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分布在潮汕地区。珠绣包括珍珠绣、玻璃珠绣等,有上百种针法,画面具有流光溢彩的动感与美感。
14. 中药炮制技艺(新会陈皮炮制技艺)
项目类别:传统医药
申报地区或单位: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
新会陈皮炮制技艺是江门新会民间世代传承数百年的传统药材炮制技艺,以当地特产新会柑,经采摘、开皮、反皮、晒制、陈化等程序精心制成。
15. 针灸(岭南陈氏针法)
项目类别:传统医药
申报地区或单位:广东省
岭南陈氏针法是岭南中医学最具代表性的学术流派之一,包含飞针法、分级补泻法和导气法。其中,飞针法具有无痛、无菌、准确、快速旋转的特点。
16. 春节(行花街)
项目类别:民俗
申报地区或单位: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
每年农历腊月廿八至除夕夜之间,人们聚集在特定场所举行以花卉为主要载体,以年俗文化、花卉文化、商贸文化为主要内容的辞旧迎新、祈福贺岁活动,是广府地区春节前夕规模最大的一项传统民俗活动。
17. 民间社火(高要春社)
项目类别:民俗
申报地区或单位:广东省肇庆市高要区
高要春社是西江中下游民众参与度最高的民俗盛事,从每年农历二月初二延续到三月初,也是岭南节期最长的民间庆典之一。
18. 庙会(茶园游会)
项目类别:民俗
申报地区或单位:广东省东莞市
民间称茶山东岳庙会为“茶园游会”,是东莞乃至岭南仅存的以奉祀东岳大帝为主的庙会,意在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共计185项)
一、民间文学(共计12项)
二、传统音乐(共计19项)
三、传统舞蹈(共计13项)
四、传统戏剧(共计9项)
五、曲艺(共计18项)
六、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共计27项)
七、传统美术(共计17项)
八、传统技艺(共计46项)
九、民俗(共计24项)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
(共计140项)
一、民间文学(共计9项)
二、传统音乐(共计8项)
三、传统舞蹈(共计9项)
四、传统戏剧(共计14项)
五、曲艺(共计2项)
六、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共计13项)
七、传统美术(共计22项)
八、传统技艺(共计36项)
九、传统医药(共计11项)
十、民俗(共计16项)
采写:南都记者 许琨
编辑:许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