盂克双鼎将共同亮相上博“鼎盛千秋”特展

南方都市报APP • 南都文化
原创2021-06-11 07:06

南都记者获悉,国家博物馆馆藏重器大盂鼎近日将离京赴沪展出,亮相6月18日于上海博物馆启幕的“鼎盛千秋——上海博物馆受赠青铜鼎特展”。在此展览上,由潘氏家族捐赠的国宝重器大盂鼎、大克鼎将再度重聚。

大盂鼎、大克鼎、毛公鼎在清并称“海内三宝”。大盂鼎、大克鼎原为晚清鉴藏家潘祖荫收藏,1951年由潘氏后人无偿捐赠国家,入藏上海博物馆。1959年,为筹建前中国历史博物馆,大盂鼎应征北上,从此双鼎分镇京沪。

据了解,“鼎盛千秋”展览之后,盂克双鼎将同返国家博物馆与公众见面。此次馆际互、促成相关主题展览,是国博上博两馆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华诞献上的一份深情厚礼。

6月10日下午,中国国家博物馆和上海博物馆在京共同举办建党百年馆际合作新闻发布会。中国国家博物馆常务副馆长陈成军、上海博物馆馆长杨志刚、上海博物馆青铜研究部副研究馆员胡嘉麟和国博(北京)文化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朱晓云等出席新闻发布会,并回答记者关心的问题。

YGC_3935.jpg

新闻发布会现场 摄影:余冠辰

华夏中国,鼎立世界文明数千年,创造出灿烂的青铜文化艺术。古代社会,国之大事,在祀与戎。青铜大鼎历来为国之重器,社稷象征;有铭文者,更用以称扬先祖之美,明示后世之用。大盂鼎、大克鼎于1951年潘氏后人潘达于先生将珍藏的两鼎无偿捐献国家。1959年,大盂鼎应征北上,入藏当时中国历史博物馆(今中国国家博物馆)。

无论是在当时中国历史博物馆的“中国通史陈列”,还是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古代中国”基本陈列和“中国古代青铜艺术”展,长期以来,大盂鼎始终在重要展线上“公诸人民”。这既是中国国家博物馆在以实际行动履行国家大馆职责使命,也是达成潘达于先生在把大鼎捐献国家时所表达的“俾全国性之文物得于全国重要区域内,供广大观众之观瞻及研究”之心愿。

YGC_3818.jpg

大盂鼎 摄影:余冠辰

陈成军常务副馆长表示,此次国博上博互借大盂鼎、大克鼎,并以两件国之重器为核心,在建党百年各自策划主题展览,不仅是为了表达我们博物馆人对当年的捐赠者潘达于先生捐赠义举在新时代的崇高敬意,也是我们博物馆人奉献给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华诞的一份深情礼赞。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我们特别重视挖掘中华五千年文明中的精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把其中的精华同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结合起来,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本次互展正是中国博物馆人通过展示我们祖先所创造的辉煌文明成就和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伟大贡献,践行习近平总书记这一重要指示的一次极具意义的尝试。中国国家博物馆始终与包括上海博物馆在内的兄弟博物馆,保持着密切的卓有成效的交流与合作。这次展览就是国家博物馆“不求所藏、但求所展,开放合作、互利共赢”理念的重要实践。我们相信这种形式的交流与合作,必将进一步使文物活起来,必将进一步推动中国文博事业在新时代的繁荣发展。

杨志刚馆长介绍说,“鼎盛千秋——上海博物馆受赠青铜鼎特展”将于6月18日开幕,预计展期1个月。将展出自殷商晚期至春秋战国的有铭青铜鼎21件。展览中的青铜鼎均为上海博物馆1952年成立以来,源自社会各界人士的慷慨捐赠。其中,潘氏家族捐赠的大盂鼎、大克鼎将重聚上博。

大盂鼎、大克鼎的故事堪称中国文物天地最壮美、最瑰丽的诗篇之一,从文物的前世今生来看,它们的前世反映了中国古代文化艺术的那种灿烂辉煌,也体现了中国古代文明尤其是在青铜艺术方面所达到的高度。从晚清以来,收藏家的藏宝和护宝行为中,我们看到了收藏家发自内心的最深挚的爱国情怀,还有对文化传承的那种热忱,那种力量。为配合双鼎互展,上海博物馆将于2021年7月中旬在上海举办“中国古代青铜文化学术研讨会”。届时将邀请数十位国内学者围绕商周考古新发现、青铜器与金文研究、古代文明研究展开研讨。

朱晓云介绍,大盂鼎、大克鼎作为两馆的馆藏重器,以及其所代表的青铜文化,历来都是文创开发的重点。两馆业已开发的与青铜文化相关的文创产品加在一起超过160 款。双鼎合璧意义重大,给文创开发团队以新的角度去重新审视和思考。我们希望通过文创的手段,将这样一个历史长河中的短暂瞬间变为永恒。

关于大盂鼎

大盂鼎,铸造于三千年前的西周时期,与大克鼎、毛公鼎在清并称“海内三宝”,是迄今所见西周时期铭文较多、体型最大的青铜器之一,也是西周早期大型、中型鼎的典型式样,厚重雄伟,磅礴大气,为国家一级文物。

大盂鼎.jpg

大盂鼎 摄影:陈拓

大盂鼎通高101.9厘米,口径77.8厘米,重153.5千克,器壁较厚,两只立耳微外撇,折沿,敛口,腹部横向宽大,壁斜外张,成垂腹状,下承三蹄足。器表以云雷纹为地,颈部饰带状饕餮纹,足上端饰有浮雕式饕餮纹。

DSC01666.jpg

大盂鼎(局部) 摄影:陈拓

大盂鼎器腹内壁铸有铭文19行291字,记录了周康王在宗周对盂的一次册命,大致内容是:康王追述了文王受天命和武王建邦的历史,指出纵酒是商朝灭亡的原因;勉励盂效法其祖南公,恪尽职守,夙夜在公;赏赐盂鬯(chàng)酒、舆服和南公之旂,以及奴仆1700余人;盂感念王之册命,为祭祀南公而作宝鼎。这篇铭文作为目前所见西周时期较早的“册命”类出土文献,是研究周初“封建”制度的重要资料,同时也是中国古代文字发展到书法艺术的早期作品,其布局优美,书风瑰丽,是西周金文的杰出代表,金文艺术的典范之作。

多数研究认为,大盂鼎于道光初年在陕西出土,几经辗转,为晚清鉴藏家潘祖荫收藏,虽历战乱,但保存完好。1951年潘氏后人潘达于致信文化部门:“窃念盂克二大鼎为具有全国性之重要文物,亟宜贮藏得所,克保永久”,毅然将大盂鼎、大克鼎无偿捐献国家,随后入藏上海博物馆。1959年筹建前中国历史博物馆时,大盂鼎应征北上。从此,双鼎分镇京沪。

DSC01674.jpg

大盂鼎(局部) 摄影:陈拓

在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人员持续对大盂鼎开展研究,不断深入挖掘其文化内涵。作为国家博物馆最重要的展品之一,大盂鼎在基本陈列和专题展览中,作为中华五千多年悠久灿烂文明的代表性物证长期面向全世界公众展出,真正实现了潘达于先生将宝鼎向社会公众展出的夙愿。2004年大盂鼎赴上海与大克鼎聚首,在“人寿鼎盛——百岁寿星潘达于捐赠大盂鼎·大克鼎回顾特展”中展出,贺潘达于先生百岁寿辰。

如今,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大盂鼎不仅是公众最喜爱的文物珍品之一,也是文物保护工作人员和研究员们重点关心、关注的研究对象,更是“国博衍艺”研发文创产品的灵感源泉和“超级模特”,以大盂鼎为原型的文创产品已开发有60余款。

关于大克鼎

大克鼎铸造于公元前10世纪的西周时期。整器威严厚重,口沿下装饰变形兽面纹,腹部宽大的纹饰波澜起伏而富有节奏感,蹄足上部饰有浮雕兽面。每组变形兽面纹间、足部的兽面纹鼻梁皆设宽厚的扉棱。纹饰线条质朴简洁,有别于商代晚期以来华丽繁缛的青铜器装饰风格,反映了当时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变革。

大克鼎.jpg

大克鼎 上博供图

鼎腹内壁铸铭文290字,铭文记载了作器者为“克”,他是管理周王饮食的官员,周王授予克的职责是上传下达王的命令。铭文内容分为两段,一是克对其祖师华父的称颂,二是详细记载了周王册命克的仪式以及赏赐的内容。这篇铭文是研究西周社会政治、经济的重要资料,也是西周书法艺术中的皇皇巨篇。

大克鼎局部.jpg

大克鼎(局部) 上博供图

大克鼎于清光绪年间在陕西省扶风县法门寺任村出土,具体出土的时间最晚不超过光绪十五年(1889年)年初。同出者尚有小鼎7件、镈、钟、盨等,皆为克所作之器,因此称大鼎为大克鼎,小鼎为小克鼎。大克鼎出土后不久即为工部尚书潘祖荫所得,潘祖荫去世后,由其弟潘祖年运回苏州老家收藏。潘氏后人为保护大克鼎等珍宝费尽全力,特别是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以后,主持潘氏家事的潘达于女士决定让大克鼎等再次入土埋藏,苏州沦陷后,先后有数批日军闯入潘家搜查,所幸的是始终没有找到。新中国成立后的1951年,潘达于女士决定无偿捐赠大克鼎和另一件国宝大盂鼎给国家。1952年上海博物馆成立,克鼎从此成为了上博最重要的“镇馆之宝”之一。

编辑:黄茜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