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三个普通广州人的故事:“老广”郭文雄是社区民警,靓妹吴丽琴是广州大学教师,新广州人金桂旭是口腔科医生。他们有着截然不同的职业,因为疫情联结在一起,成为广州荔湾逾3000个“三人小组”之一,冲在抗疫前线。
从上门核酸检测、登记就医用药诉求,到照顾居民生活所需、人文关怀、解读防疫政策……三人小组要做的工作事无巨细,他们步履不停,并总结出好点子,想尽快帮更多人解决居家期间的用药需求。
他们是1800万个普通广州人的缩影,有自己的爱好:喝茶、健身、养生;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也展示出了广州人共同的一面:乐观、淡定、积极向上。
突如其来的“封控”
6时,社区民警郭文雄准时醒了。他和88岁的父母住同一小区,家里四代同堂,已经做了爷爷的他,还是习惯常到父母家走动。
郭文雄通常骑车到东漖派出所上班。这一天,他睁开眼很快意识到,自己住在单位。洗漱后,他走到百米外的芳和花园集合,刚到门口,保安熟悉地喊了声“郭sir”,对他测温。
同一时间,住在芳和花园的广州大学教师吴丽琴,在家将包子加热,吃完后下楼。5月26日实施封控管理后,吴丽琴报名加入社区的党员志愿者队伍,刚开始协助做核酸检测,后来成为“三人小组”成员。
荔湾东漖南路是封闭管理区域,芳和花园是这条路上也是荔湾最大的社区,公租房和安置房加起来约有2万名住户。
在荔湾封控管理区域,从6月3日起,超过3000个由社区基层党员志愿者、医护人员和公安民警组成的“三人小组”忙碌起来,承担居民健康检测、核酸采样、协助排查、物资配送、反映诉求等多项工作。
根据防控安排,20个“三人小组”入驻芳和花园。金桂旭、郭文雄和吴丽琴被分到了同一组。
出发吧,去扫楼
出发前,三人穿上防护服,金桂旭帮三人自行采集核酸,确认成员的健康状况。
6月7日,有几户反映有感冒发烧症状,是三人上门重点摸排对象。金桂旭是小组的“前锋”,他提醒居民戴好口罩再开门。门开后,他负责给居民采核酸、测量体温,并询问症状。所幸经过72小时2轮的核酸检测排查后,这几户都只是普通的感冒、发烧。
潮汕人金桂旭大学毕业后留在广州成家,有人说他长得像韩国综艺主持人河东勋,他的生活圈子很简单,主要是同行、患者。眼下,他的手机骤然又多了三人小组、社区医生的微信群。对于有就医诉求的,金桂旭将患者病历发到社区医生的微信联动群,由后者判断是否到社区医院就医。
到了24楼,一位六旬阿婆腿脚不便,搬着椅子坐在家门口。
“谢谢你们,我今天感觉好多了。”
“药还够吗?”
“还够,但是我有好几种病,有些快用完了。”
“好,阿婆你将病历和身份证给我,我问下社区医生。”
询问后,三人得知,阿婆的丈夫在医院,她自己有多种基础疾病。金桂旭翻阅病历,将她的身份证、病历内容对齐拍照发到微信群,签了放行条,注明第二天到社区医院,他叮嘱阿婆的家人外出要注意防护。
类似的话,几乎每天都会重复。
30℃高温下,金桂旭的眼镜因热气模糊,一旁吴丽琴帮他接过剩下的登记工作,询问阿婆有没有生活上的需求。每一户检查完毕,郭文雄举起消毒喷雾,三人互相给手套和测温仪消毒。
日行三万步,执勤鞋磨平
“扫楼”的顺序并非一成不变。
临时一个求助电话打来,三人从20楼奔到30楼。有时50分钟才走访了三家,有时10分钟就能顺利结束一家的走访。
15时,一名戴着口罩的女子神态慌张地赶到23楼楼梯间,说一家五口都有些低烧。吴丽琴宽慰她别急,用笔在表格记下对方的门牌号“250X”。等到敲开这户人家——陈明(化名)的家门,经过询问和检查,金桂旭松了一口气,是普通感冒症状。
程序员陈明因疫情困在家,两岁的女儿瑶瑶理着“妹妹头”,有点咳嗽,陈明担心女儿。
小区内像陈明这样年轻的住户不多,老年居民在6成以上,老龄化很明显,面临的问题也更复杂。
18楼的陈伯(化名)熟稔喊道,“郭sir来了”,然后忍不住在家门口哭了起来。
他有前列腺方面的疾病,缺药。郭文雄安抚陈伯,金桂旭确认用药需求后,陈伯情绪逐渐平复。等到三人小组离开时,陈伯挥挥手说,“多谢你们!”
傍晚,夕阳映照楼道间,排查还在继续,为了省时间,三人小组改走楼梯。金桂旭说,“上门时遇到居民哭的情况有时会碰到。这时候郭sir的作用很大。”
饶是郭文雄平时有锻炼习惯,每天排查300户走两三万步,脚痛、喉咙干是常态。防护服下,他的执勤鞋后跟被磨平了,他笑一笑,“去下一家,不碍事”。
没人不认识“郭sir”
郭文雄来自一个“警察世家”:父母、岳父母、妻子、儿子及儿媳、妹妹及妹夫、妻子弟弟及弟媳都从警。朋友调侃说,他家里的警察能组成“一个排”。
从警的念头,来自小时候住在同一大院的一名刑警,后者跟年幼的郭文雄说,“小郭,我教你一些侦查的技巧,教你怎样跟踪、办案、和识别人?”郭文雄被迷住了,“能学点技术、抓住坏人”是他17岁时报名从警的简单愿望。
他先是在省直属监狱下属单位工作,1995年到黄沙派出所工作5年,后到越秀站前派出所负责社会治安。2012年起,调到东漖派出所。作为所里年纪最大的民警,郭文雄对芳和花园的情况“门儿清”。
2011年6月,芳和花园刚建成入住,报案率曾居高不下,“当时最高每天有100多单的报警电话。派出所2个月内换了3个民警,这个社区难管是共识。”
刚到这里的老郭,就遇到一单突发事件:一名三次刑满释放的居民在社区监视居住期间,开车撞烂小区设备并殴打保安,物管向警方求助。郭文雄赶到,男子继续骂人并吓唬他。他分析,这一定有原委。
询问下,肇事男子嚷道,“我妈住在医院病重,我没有钱,物管又不给我出去。”郭文雄答应对方,会替他到医院去看望其母亲,男子轻蔑道不信。当晚,郭文雄就赶到越秀医院去探望。男子后来哽咽道,“我没想到你真做到了,你尊重我,以后我也信任你。”
同事余警官说,靠耐心和仁心,这一片居民没人不认识“郭sir”,见面都亲切打招呼。如今,芳和花园社区每天的报警量,已不到从前的十分之一。
“要愿意当出气筒”
郭文雄心里很清楚,封控以来,社区事情“骤然多出两三倍”。
“以前只要负责治安,现在重点在疫情防控,内容包括防疫、防火、防诈骗、邻里纠纷。”除了“扫楼”,郭文雄和同事晚上要帮忙投递肉菜包。
“这个工作,需要心很细。要关爱,要有人情味,愿意当人家的出气筒。疫情防控生活就医用药不方便,居民比较着急,我们需要耐心听,想办法解决。”
吴丽琴有同感。
在学校,她研究元素环境地球化学、铅同位素示踪与生物监测,常到野外科考。“科考只要与静态的环境打交道,但三人小组上门要与人沟通。”吴丽琴说,现在更了解住的社区,“每个家庭都有不同的故事,独居老人、三口之家,给我带来的触动不一样。”
对于金桂旭而言,广中医毕业的他想起大学开学典礼上,钟南山院士的讲话,让自己深受激励。这是他坚持的动力。
排查的范围逐渐缩小。一位婆婆在三人小组几次上门时,担心天气热,总是喊三人到家里“饮啖汤”,他们都婉拒了。
这个社区,如今更像一个互助的“环”。
负责楼栋值守的石警官,也常“搭把手”,记下楼长需求,报给三人小组。55岁的层长梁阿姨和丈夫,也打过居委会电话找三人小组,为了帮隔壁一位80多岁的独居老伯买药。
“小区刚封闭时,我上门去发通行证。没有人去怪郭婆婆,都说‘这不是很正常?喝个早茶,很广州人的习惯’。广州人很务实,包容性也很强。”吴丽琴说。
摸索出新点子
几天摸排下来,三人小组意识到,缺药是社区眼下一大难题。
"我负责的楼栋,9人有精神类药物需求,16人需要肿瘤类药物,加上发烧2个、密接8人”,金桂旭说,扫楼登记下来,楼里有6成居民有基础疾病,需要开药。
三人小组想了办法,决定按照紧急程度和病情种类来登记,孕产妇、癌症患者、精神类患者分好类,每一种有对应的办法。三人小组还多开了一个通道:居民可以反映给层长,层长报给楼长,这样一来,药物登记的速度得到了显著提高。
此外,6月9日,广州联合医保部门在荔湾区封闭封控管理区的20家医疗卫生机构开通绿色通道,门诊就医不受点医院限制,患者可直接办理医保结算。
由于癌症和精神类药物比较短缺,考虑到脑科医院就在附近,三人决定第二天集中统计这类患者的药物需要,去医院帮居民开药回来。
问题逐渐得到了解决。
“还有患者叫其他亲戚代开药,我们让他寄到医务人员住的酒店,早上帮带去社区。接下来,我们希望能想办法,帮肿瘤类、糖尿病、高血压的药物也一起代开。”金桂旭说。
总会抵达
深夜时分,吴丽琴回到家中,和母亲聊起今天的见闻。郭文雄的手机仍不时有居民打进来,他的手机对社区公开,24小时开机。
金桂旭和同事搬运好第二天的物资,躺下前,看着爱人发来女儿的视频,眼里都是柔情。
回到芳和花园25楼这一层,陈明搬了小板凳坐在家门口,这是女儿出生以来,他第一次在她身边陪伴了这么久。他打开一罐泡泡吹起,走道飘起了七彩泡泡,2岁的瑶瑶好奇地望着。旁边一户人家门前,小女孩画了一张画送给上门的三人小组,引发成员们在微信群里热烈讨论。
6月10日一早,金桂旭第一次代病人去开药,患者们放心地把医保卡和密码交给三人小组。考虑到交通问题,他和同事想了两个方案:搭乘新开的“如约就医”公交,或者借志愿者的电单车骑去。
最后,居委会帮忙调了一辆车,医院开了绿色通道,1个小时内,金桂旭就顺利地帮小区内5名紧急的患者开好了所需药物。
“路程不远,困难总是一点一点克服的。”
出品:南都即时
采写:南都记者 黄驰波 实习生 王靖怡
摄影:南都记者 陈灿荣 徐杰 黄驰波
编辑:张亚莉,向雪妮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同心抗疫 守护家园
共同守护美好家园·广州中高风险区战疫日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