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少人心目中百无聊赖的居家隔离,却被广绣大师王新元视之为难得的“闭关”修炼的好机会。“这波疫情和封闭来得很突然,很多工作安排都被打乱了,但我还是觉得有一份意外的收获——正好在家里完成绣了一年多的钟南山院士像。”王新元对南都记者表示,如果不是这波疫情,他每天要到学校授课,回到家最多只能绣4至6个小时,居家隔离之后,每天能绣上十几个小时,像这样心无旁骛地创作,这对于作品和他本人的绣艺都是一种提升。
居家隔离这段时间,王新元每天能绣十几个小时。
据王新元介绍,2020年3月,荔湾区领导到他位于冲口街的工作室调研,见到他正在绣钟南山院士的肖像,便提议说,广医第一附属医院/呼吸中心很快就要落户大坦沙岛,不如另外再绣一幅钟院士肖像画,等他来剪彩时,以区政府的名义送给他。想着既能发挥所长,又能表达自己对钟院士的敬意,王新元当场就答应了。
“在广绣里面,人物绣是广绣里最难的,不但要刻画人物的五官,还要捕捉人物的神韵。绣人物最好是见到本人,如果见不到本人,有高清照片也行。这次的难度在于我没见过钟南山,只能从网上搜了一张他穿白大褂的工作照,还不是高清的,这令我在给人物‘开相’时特别不自信。”王新元透露,整幅肖像刺绣,“开相”的时候最难。今年三、四月给肖像“开相”的时候,他拖了一个多月才敢下针,那段时间天天去看钟南山的新闻报道,下载了他的很多照片反复观摩,直到觉得胸有成竹了,才慢慢地下针。
因为白天要到几所学校授课,王新元只能利用工余时间在家里绣。一般晚上10点开始,直到凌晨1点,第二天一早起床继续绣两三个小时。这样夜以继日地绣会不会很辛苦?“习惯了就不觉得辛苦。如果你现在一天不让我绣东西,我哪怕躺在床上也会睡不着,一定要起来完成了才行。我当绣郎已经26年了,它已经成为我生活的一部分了。”
据悉,这幅肖像刺绣的画心为50X70cm,目前已经完成了90%,剩下的就是一些细节的加工。王新元本来预计作品是要到九、十月才能完成的,现在因为突如其来的居家隔离,他凭空多出了一段时间。“说实话,这段时间挺宝贵的。如果不是这波疫情,我每天要到学校授课,回到家最多只能绣4至6个小时,居家隔离之后,每天能绣上十几个小时,像这样心无旁骛地创作,这对于作品和他本人的绣艺都是一种提升。其实作品现在已经成形了,剩下的都是细节的加工,预计7月可以完成。
点开图片看王新元解密绣像全过程 ⬇ ⬇ ⬇
这幅肖像刺绣目前已经完成了90%,剩下的就是一些细节的加工。
对话
南都:这次的居家隔离对您的生活造成的影响大吗?
王新元:茶滘街被列为中风险地区的通知下来时候是6月3日下午4点左右,不过因为工作室所在的冲口街此前一天封控了,以免万一,家里老人也备了一些菜,所以基本上没受影响。封控这一段时间,肉菜供应保障特别到位,每一个社区都有一个菜肉服务点,一般当天下单,第二次就能送到家门口,特别方便。基本上我们想吃什么肉、蔬菜和水果,基本上都有。就连小区外面的“老婶子”肉超小超市也都正常营业,那里每天都有新货补充,我经常趁每天晚上两小时“放风”下去看看有什么水果带一点回家,跟平时生活没什么两样。
小区外面的肉菜超市每天都有新菜到。
南都:在这次防疫中,有没有一些什么让您印象特别深刻的场面?
王新元:这次感受最深的应该就是去检测核酸,至今为止,我已经测第5次了。每一次都是排长龙,人虽然很多,但因为安排得当,检测效率高,队伍前进的速度很快,经常下来10来分钟就测完了。广州这段时间都是30几度的高温天气,那些全副武装负责检测的医护人员,即使背后有电风扇在吹着,我还是能感觉他们汗流浃背。想想我们只排10来分钟的队都觉得热不可耐了,他们一天起码要坐7小时以上,真的打心里心疼他们。志愿者也是很给力,几百米的人龙,每隔20米就有一名志愿者手里拿着二维码,给大家扫码登记个人资料,有的老人家不会使用智能手机,他们还会耐心地帮忙。我经常跟家里的老人和小孩说,我们一定要听从指挥,做好自己的分内事,他们太不容易了。
和家人一起参加测核酸。
南都:您的一天是怎么度过的?
王新元:我每天除了绣东西就是下厨。我很享受下厨的快乐,一有空就变着花样给家人弄好吃的,看着他们吃得香,我就特别满足。宅家这些天,小区肉菜供应很充足,一点也不妨碍我大展拳脚,喏,今晚的主菜就是我的拿手菜竹签牛肉。
中风险地区每户都有一张通行证,登记的是我的身份证,只要不下雨,我每天晚上7点半到9点会下楼到小区花园跑步。邻居们现在见面都是点点头,不再聚集寒暄,但你能从他们的表情以及平时微信群里的交流感觉到大家的反应都很平静,而且都相信这波疫情很快就会过去。嗯,怎么说呢,就是那句话:安心居家,静待花开。
享受下厨的快乐,烹制拿手菜竹签牛肉。
采写:南都记者周佩文 实习生韦栩滢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编辑:周佩文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荔湾文艺名家宅家宝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