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她们代表2500多万女党员,讲述姐姐们如何乘风破浪

南方都市报APP • 时局快报
原创2021-06-15 23:27

她们,有一个共同身份叫中国共产党党员。这其中,有响应国家号召到黄土高原,一待就是53年的医生;有能将畜禽粪污“变废为宝”的科技人员;也有教育改革的实践先锋、社区百姓的“大管家”,以及为铁轨“做B超”的探伤工人。

WechatIMG226.jpeg

在9000多万名共产党党员中,有2500多万名系女党员。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5位女性党员代表今日亮相中宣部记者见面会,与媒体分享她们在工作中乘风破浪的故事。

常年在田间地头与畜禽粪污“打交道”

农业农村部规划设计研究院农村能源与环保研究所所长沈玉君_large.jpg

沈玉君的工作环境常常绕不开农作物秸秆、畜禽粪便,她需要将它们“变废为宝”,这份让许多女性望而却步的工作,她已经钻研多年。

她是农业农村部规划设计研究院农村能源与环保研究所所长,主要从事农业农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研究工作。多年来她与团队研发了乡村生产生活循环利用、畜禽粪污肥料化利用污染物减控等技术,为多地的农业绿色发展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供了技术解决方案。

沈玉君至今还记得记忆中小时候农村的模样,房屋破旧、道路泥泞,田间村头到处堆放着秸秆、垃圾、粪便。“这种真实景象以及对农村的这种印象,也成为我日后决心通过自己的努力为之作贡献的动力之源。”她说。

在建设绿色乡村、美丽乡村的道路上,沈玉君并不是一个人。据了解,农村能源与环保研究所成立以来的十余年间,有一半以上的时间都是由女性担任所长,一代又一代的女性带领大家一起攻克科研难题。如今,研究所里也有近一半的女性科技人员,常年在田间地头与畜禽粪污打交道。

在沈玉君看来,女性有着细致、包容、热情的天性,这是天然优势。她提到,女性在工作中首先要忽视自身性别的局限,“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在沈玉君眼里,生态宜居不仅包括绿色、低碳农业的发展,更是建设宜居的生活环境。

国家的乡村振兴还在路上,我认为这需要科技的助力。”沈玉君希望未来能见到一幅“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宜居新画卷。

24岁离京扎根陕北从医50余载

陕西省榆林市佳县人民医院原副院长、儿科主任医师路生梅_large.jpg

距离路生梅从北京第二医学院(首都医科大学前身)毕业,已经过去近53年。

1968年,24岁的路生梅在北京学医毕业后被分配到陕西省榆林市佳县,这是黄土高原上的一个革命老区,“我在那里克服了很多困难,渡过了喝水关、走路关、虱子关和劳累关。”路生梅说。

当时佳县的医疗条件落后,缺医少药,人民卫生素养较低。路生梅深入农村,向人民普及新法接生,使一些妇女病和新生儿破伤风得到了有效控制。

上世纪80年代,在路生梅的带领下,创办了佳县第一个独立的小儿科,培养了50多名专业儿科医生和护士,提高了当地的多发病、常见病的诊疗水平和医德水平。

在佳县工作50多年,路生梅曾有过机会回到城市,但她最后选择留下来。“我在北京已经向学校,向党承诺过,服从祖国分配,到最艰苦的地方去,说到就要做到。”

当地许多老百姓都认识路生梅且十分信任她,一些病人在生命弥留口中仍喊着“路大夫”;给当地一名孩子治好病后,孩子妈妈熬了一宿给她缝了一双千层底的布鞋……无数的小细节,都坚定了路生梅继续留在佳县的决心。

当地的老百姓中流传着一句话,“路大夫就像拴着线的风筝,只要我们一拉线,她就会很快来到我们面前,有她我就放心。”

行医多年,路生梅坚持少花钱、治大病、不花钱能治病的原则,吃饭时来了病人,她马上放下饭碗;半夜来了病人,她立即起床;她的手机从来不关机,对所有的咨询都会一一回答。直到现在,年近八旬的她仍然闲不住,每周仍然抽出三天在医院义务门诊。

“我爱佳县人民,因为佳县的黄河水和小米养育了我,佳县的人民也懂得我。”她说。

残疾孩子的“妈妈”、孤寡老人的“女儿”

辽宁省鞍山市立山区灵山街道灵西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刘娟_large.jpg

鞍山市立山区灵山街道灵西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刘娟有好几个身份,她是残疾孩子口中的“妈妈”,孤寡老人当她是“女儿”;下岗职工称她为“刘解”,在社区工作了23年来,她帮社区许多家庭走出了生活的阴霾。

1998年刘娟刚走上这个岗位时,灵西社区还是“七多”社区:老年人多、残疾人多、低保户多、下岗职工多、流动人口多、重点人群多、拾荒者更多。

“我就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帮助他们走出困境,让他们都能过上好日子。”从那时候起,刘娟成了“七多”社区的“大管家”,慢慢地也就有了这些特殊的“亲戚”。

曾有人劝刘娟,要帮就帮那些会知恩图报、有出息的人,孤寡老人、残疾儿童没法感恩。但刘娟没有理会,“我得管,因为我是社区大家庭的‘家长’,我们是一家人,我不管谁管?”

为了让老百姓能够在社区更快乐、幸福地生活,在刘娟的组织下,近年来,灵西社区建起了多个“家”。

“养老有“易托家”“易和家”“易乐家”;托幼有“育幼家”“育婴家”“育佳家”;便民有“易康家”(诊所),“易泉家”(浴池),“易香家”(社区大食堂)。”刘娟的目标是真正让老百姓实现“十分钟生活服务圈”。

除了社区大管家的身份,生活中的刘娟也承担着母亲、妻子、女儿的角色。35岁那年刚来到社区工作时,因为工资低且事务琐碎繁忙,她曾遭到家人的极力反对,但她依然选择了社区这块最难啃的“骨头”。

“女性要在工作的同时,还要获得更好的成绩,以优异的成绩,让他们以你为荣、以你为骄傲、以你为自豪。”刘娟说。

构建没有围墙的学校,把小学办出大学味道

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党委副书记、校长芦咏莉 _large.jpg

今年七月党龄即将满30年的芦咏莉,是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党委副书记、校长,从事教育事业已有20余年。她表示,做教育是一个辛苦又非常幸福的事业。

工作岗位从大学转到小学的过程中,“把小学办出大学味道“一直是芦咏莉心中的梦想。从2017年开始,北京第二实验小学推出“一月一话题”的讨论,通过各种话题带领学生思考民主自由、富强的内涵和关系,培养孩子的思辨能力。

“我们希望在小学的教育中,根植大学的一些理性,根植大学的独立精神、民族氛围。”芦咏莉说。

该校还提出“构建没有围墙的学校”理念,对此,芦咏莉解释道,这个理念的核心是希望能够让孩子们的学习富有生命力,能够学有所用,学以致用。

“我们想打开学校的校门,让孩子在学校里的学习、教室里的学习能够走向真实的社会。”芦咏莉提到,同时也希望打开孩子们的心门,让孩子在书本里的学习走向真实的生活,让孩子学习解决现实社会里真实的问题。

作为一名基础教育工作者和孩子母亲,芦咏莉十分看重孩子的灵魂培养。她认为,教育更重要的是让孩子意识学习是有活力和生命力的,让孩子认识到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我们希望孩子知道,我的学习是跟我们人类发展、科技发展的文明和历史是相关联的。比如你看到的是一座大山,但是大山是会说话的,大山每一层岩石的结构记录了整个大陆架发展的过程。”她说。

作为教育改革先行者,芦咏莉希望孩子们能在学校收到“三个一”礼物,即一副健壮的体魄、一颗聪慧的头脑和一个远大的梦想。

每天步行超16公里给钢轨“照B超”

中铁十七局集团有限公司铺架分公司探伤工关改玉_large.jpg

关改玉是中铁十七局集团有限公司铺架分公司一名探伤工,是5位女性党员代表中最年轻的一位。

行走到钢轨的延伸线上,每到一个焊接点,就蹲下、检测、起立,然后到下一个焊接点。工作12年间,关改玉每天重复着同样的动作。

在这个平凡的岗位上,她成为一名钢轨探测“女神医”,先后参与了海南东环、京沪、汉宜、邯黄、唐曹等多项国家重点铁路和高铁工程建设,平均每个工作日沿检测线路步行工作超过16公里,检测焊头准确率达95%以上。

关改玉坦言,自己是中国高铁建设的一个“小分子”,但这份工作却十分重要,“它却关乎着列车的运行安全,关乎着乘客的生命安全。”

在一线工作多年,关改玉遇到过各种极端天气情况,夏日暴晒、蚊虫叮咬,冬日寒风凛冽、走路困难;这个行业从业者90%都是男性,像关改玉这样在基层一线的女员工更是鲜见。

“虽然我们工程单位的女性比较少,但是只要我们努力,我们也能顶起‘半边天’。”她说。

实习生周怀阳 南都记者潘珊菊发自北京

编辑:潘珊菊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
戴着党徽的他们今天站C位

对这篇文章有想法?跟我聊聊吧
潘珊菊6.55亿
南方都市报记者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