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州荔湾的闹市里,有一个流传着英雄故事的红色游击区,便是裕安围村。上个世纪二十年代,裕安围还是一个仅有40多户人家的小村庄,却在革命的洪流中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924年7月,广州市郊第一区农民协会在芳村谢家祠正式成立,裕安围村第一批加入协会。随后,村里选拔了“优等生”陈锦生、陈秋成二人,到“广东省农协干部训练班”学习。陈锦生凭借优异的表现,在农干班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裕安围第一位中共党员。这一年,裕安围村成立了自己的农民协会,村里各家各户都积极加入组织,青壮年们还组成了农民自卫军,曾先后两次击退了企图洗劫村内的土匪。
裕安围的农民自卫军曾是广州起义的农军主力。1927年广州起义爆发,裕安围农民自卫军也拿起武器,投身革命,他们占领了石围塘车站,进入市区狙击敌人,展现出了非凡的胆量。
广州起义失败后,国民党反动派政府大抓“红带友”(参加起义者都佩戴红布带标志),裕安围也被包围搜查。1928年12月3日,裕安围村突然被几百名敌人包围封锁,16岁以上的男人都被驱赶到村前晒谷场集中。
背叛了革命的姚常,现场辨认出了陈锦生、梁耀、梁添、梁灿坚、陈秋成、陈巨成、原南、叶佳、郭珠9名共产党员。被姚常指认出的党员,当场被捕。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他们宁死不屈。陈巨成在狱中被折磨致死,其余8人于1929年2月17日被反动派在东较场杀害。
骨干党员全部牺牲,但是裕安围人民的革命信念却更加坚定,战斗的脚步从未停歇。抗日战争期间,裕安围成立了抗战统一战线性质的半武装群众组织——抗日俊杰同志社裕安围分社,主动配合广州市抗日游击队第二支队积极开展抗日武装斗争,掩护抗日武装干部,直到抗日战争胜利。
一个平凡的小村,全村的百姓几乎全部投入革命大潮中。新中国成立后,裕安围村陈锦生等9人被广州市人民政府追认为革命烈士。1963年,广州市人民政府为表彰裕安围人民对革命的贡献,正式授予裕安围为“红色游击区”。
综合自广州荔湾发布
海报:陈婷
编辑:林嘉柳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
南粤建筑 党史印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