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共产党党员队伍中,有一个群体,他们一年365天,每天24小时枕戈待旦、闻险而动,经常逆行在赴汤蹈火的路上,奋战在急难险重的一线,他们便是应急管理战线的共产党员。
6月18日,五位应急管理系统党员代表走进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外记者见面会,讲述他们的“逆行”故事。
6月18日,五位应急管理系统党员代表走进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外记者见面会。
他们中有屡立功勋的“火焰蓝”消防战士,有驻守原始林区腹地,守护祖国北疆万里绿色长城的森林消防员,有38年参与700多起矿山事故生死救援的“老将”,也有甘坐“冷板凳”36年的地震科技工作者,以及主动请缨投身于防灾减灾救灾事业中的“应急女汉子”。
陈建。
“火焰蓝”消防战士陈建,22年解救820余人
“这是一份生命守护生命的职业。”陈建这样概括自己的工作。如今已是湖北省消防救援总队武汉支队特勤大队一站站长助理的他,衣服上挂满了勋章。
作为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中的一员,22年来陈建先后参加灭火救援战斗1.2万余次,解救被困群众820余人。汶川地震、“东方之星”沉船、天津港爆炸等灭火救援工作中都留下了他的身影。
“穿上这身‘火焰蓝’,我们的责任就上了肩。”陈建认为,消防员并非无所不能,只是因为他们穿上了这身“火焰蓝”,就必须为每一个生命全力以赴。
就在一个月前,陈建刚经历一场难度系数不小的抢险救援。
5月14日,武汉市蔡甸区突发9级龙卷风。这是陈建遇到的最复杂、现场环境最恶劣、救援系数相对较高的一次气象灾害。
接到调度指令后,他和战友们迅速携带器材装备赶往现场。那是一个工业园区,很多厂房、工棚都发生了倒塌。到达现场时已经是晚上10点钟左右,呈现在他们眼前的是一堆堆建筑垃圾,一人合抱大的树木要么拦腰折断,要么被连根拔起。
“我很清楚这不是什么灾难片,也没有什么剧情可以演,我们唯有争分夺秒,从死神手中去抢救生命。”陈建回忆道。
他们负责的是现场最大的一片废墟搜救工作,这原本是一个大约长150米、宽10米左右的活动板房,被龙卷风卷压成直径只有30米左右,很多被困群众下落不明。
面对可能发生的二次坍塌危险,陈建和战友钻进横七竖八的钢筋条里面,开展定位搜索、破拆支撑,打通生命救援通道。在没法使用器材装备的情况下,他们只能凭借身体支撑,用肩膀去扛,用双手去破拆、去刨。
历经八个多小时,他们在现场搜索了约700多平米的废墟,清理出6台被挤压的车辆,救出20多名被困群众。
“在现场我们不是不知道疲倦和辛苦,但是面对着一双双被困的眼睛,这是我们守护的人民群众,我们没有办法退出,只有一往无前开展救援。”陈建说。
2020年武汉疫情防控保卫战中,他主动请战,带领医疗废物转运突击队奋战100天,做好11个街道、28家医院医废转运任务,转运医废2186桶,里程数达到2万余公里。
“一套医疗废弃物轻的有二三十公斤,重的有七八十公斤,需要两个人一起抬……最多的时候,搬运了一百多桶,一辆医疗废弃物的车辆只能装12到15桶之间,我们一天最多的时候跑了10趟左右。”陈建回忆道。
去年,陈建被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荣誉称号,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这些年来他先后荣立个人三等功9次,荣获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最美应急管理工作者”、湖北省五一劳动奖章、“荆楚十大消防卫士”等荣誉称号。
在陈建看来,他们并非天生的消防战士,只有当危险来临的时候,职责和使命让他们义无反顾、勇敢逆行。
王德朋。
90后“林海卫士”王德朋,12年驻守原始林区腹地
在消防战士中,森林消防队伍大多驻守在祖国最广大的林区。王德朋所在的奇乾中队就是常年独立驻守在原始林区腹地的典型代表。
出生于1990年的王德朋,是内蒙古自治区森林消防总队大兴安岭支队奇乾中队政治指导员、党支部书记,12年来,他累计参加扑救重特大森林火灾30余起,他带领的这支队伍担负着内蒙古大兴安岭北部原始森林95万公顷的防火灭火任务。
他与奇乾中队的渊源还需要从大学时期说起。
王德朋就读于北京林业大学,大学期间学校流传着一句话叫“替山河妆成锦绣,把国土绘成丹青”,这让学林学相关专业的他,也想去到祖国最美的林区,到北疆的林海看一看最原始的、唯一一片未集中开发的原始林区是什么样子。
本科毕业后王德朋就被分配到森林消防内蒙古总队大兴安岭支队,对奇乾中队有所耳闻的他,在那时候便萌生了进入奇乾中队锻炼的念头。研究生毕业之后,得益于上级领导的安排,他如愿来到了奇乾中队。
作为奇乾中队党支部书记,他带领中队指战员紧跟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改革转制步伐,克服北纬53度、零下53度“双50”极端考验,在祖国北疆“林海孤岛”加快转型强能、履行使命。
2019年“6·19”内蒙古大兴安岭金河林场森林火灾扑救,那是2018年队伍转制以来王德朋扑救的第一起北部原始林区重特大森林火灾。
北部原始林区尤其是无人区的火灾,大多数都是由雷击产生的,看似晴空万里,一个干雷暴下来,就有可能引发森林火灾。“这场火灾的植被是高山偃松灌丛,含油量非常高,一遇到火就着,一着就大。而且这种火灾在我们队伍当中也是出了名的难打难救。”
王德朋回忆道,当他们向火场开进过程中,就看到火场上空浓烟遮天蔽日,不时还翻滚出红色的火舌,这已经说明火场上形成了立体燃烧的态势,火势异常凶猛。而奇乾中队负责的区域是整个火场火势最为激烈、地形最复杂、条件最艰苦的东南线。经过两天两夜的奋战,他们最终与友邻单位实现了合围。
“如果以前发生这样的火灾,我们可能需要付出更多的时间才能实现火场的封控。这也是得益于改革转制以后整个指挥机制和协调调动更加顺畅了。”王德朋事后总结。
这些年他们也走出了自己的路子,比如建立了比较高效的指挥平台,可以随时知道自己和友邻单位的位置,以及瞬息万变的火场情况。“现在我们天上有无人机,直升机,地面有灭火装甲战车,这些新特装备的配备,让我们整个救援如虎添翼,灭火效率大大提高。”王德朋说。
如今,他要像24代奇乾指战员一样,身在最北疆,心向党中央,把祖国北疆林海守护好,保护好祖国万里绿色长城的第一站。
肖文儒。
38年坚守,参与700多起矿山事故生死救援
矿山事故救援是世界性难题,担任国家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中心副主任兼总工程师的肖文儒已是这类救援工作中的一名“老将”。
今年山东栖霞笏山金矿重大爆炸事故救援中,就是他牵头带领专家团队创新应用大口径钻孔救援技术,会同各方力量逐个破解难题,成功救出被困14天后的11名矿工。
从1983年参加工作以来,肖文儒便一直从事安全生产应急救援工作。38年来,他和战友们参加了700多起矿山事故救援,从灾区成功救出1000多名被困矿工,创造了多个救援奇迹。
肖文儒说,矿山企业大多为地下开采,在生产过程中,受到水、火、瓦石、粉尘、冲击地压等多种致灾因素的影响,矿山一旦发生事故,这些致灾因素在井下受限空间内交织叠加,产生有毒有害、高温浓烟、二次爆炸等次生灾害。要想实现安全救援、科学救援,不仅需要有专业知识,还要有实战经验以及我们的担当精神、奉献精神、竭诚为民的情怀。“所以说,矿山事故救援是集专业性、技术性、业务性、实战性于一体的系统工程。”
今年1月份山东栖霞笏山金矿爆炸事故,历经14天,从600多米深的地下深处成功救出11名被困矿工,创造了救援奇迹,也被国外许多媒体和同行解读为“教科书式的经典事故救援案例”。
在肖文儒看来,创造这个奇迹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我们不惜一切代价、想尽一切办法、穷尽一切手段。第二,我们从事故发生后的应急响应、队伍集结、救援力量调集、指挥决策到救援救治,是无缝衔接、高效运转的。第三,得益于我们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以及中国制度的优势。
肖文儒说,这38年来,他难以忘记那些惊心动魄、险象环生的事故现场情景,难以忘记那些历尽艰辛把被困人员从灾区救出时的幸福和喜悦。当前,我国的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各类事故时有发生。作为一名应急救援人,作为一名党员领导干部,他要扛起应急守夜人的职责,在党和人民需要的时候,不畏艰险,冲锋在前。
蒋海昆。
36年甘坐“冷板凳”,从事地震预测研究
如今已是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党委委员、科技委主任的蒋海昆,是我国防震减灾事业发展的亲历者和参与者。
参加工作36年来,他一直工作在地震监测预报第一线,从地震的周、月、年度震情会商到地震预测方法研究,再到汶川8.0级、玉树7.0级等显著地震事件的现场应急工作,他见证了几十年来我们国家防震减灾事业的发展。
其中令他体会最深的是我国地震监测能力的提升。“无论是从地震站网的密度,地震定位的准确性,以及数据服务产品的丰富程度来看,这些年来都有明显的提升。”
蒋海昆以地震定位时间举例:1976年唐山地震就发生在北京的边上,但我们当时的台网几个小时都没有定位出来地震到底发生在哪里,直到唐山的同志开车到北京向中央汇报,才知道地震是在唐山发生的。而在2008年汶川地震时,我们地震定位用了13分钟。今年5月22日青海玛多地震,发生在我们监测能力相对弱的区域,但仅仅用了9分钟。
蒋海昆告诉记者,现在国内地震的自动速报定位时间大概是2分钟,人工修订的正式速报大概是10分钟左右就能完成。非天然地震事件的定位时间,从以前的一个多小时缩短到了现在的20分钟。“地震信息能在一分钟之内覆盖到上亿网民。我们满足公众及时了解地震信息的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蒋海昆说。
实际上,地震预测研究现在仍然是一个世界性的科学难题,这也被认为是一个“冷板凳”行业。
在蒋海昆看来,之所以还有一批甘于清贫、甘于寂寞的科学家继续坚持在这个行业,除了国家和人民的需要,前辈的引领,还有科技进步的需要。
“任何一个冷门的科学都需要有人去探索,我们相信,只要我们持续不断地努力,就一定会有所收获。”在科学探索问题上,蒋海昆相信也非常赞赏一句话:功成不必在我,但是功成一定有我。
韩沂妗。
冲在灾害事故一线,“软妹子”变身“应急女汉子”
韩沂妗是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应急管理局党委委员、政治部主任。
她所在的夷陵区地处长江西陵峡口,是三峡大坝工程所在地。这个地方山峦叠嶂、坡陡水急,到了夏季,特别是晚上,极易突发“坨子雨”等极端天气。
就在前两天,夷陵遭遇了多轮次的突发性强降雨,短短的两天时间7次暴雨,多次触发橙红色预警,其中红色预警就达到了三次。“如果我现在不是坐在这里,可能已经跟我的同事们在值班室值守了好几个晚上了。”韩沂妗说。
韩沂妗原本在水利部门,2019年机构改革中,她主动请缨,转隶到新组建的应急管理部门。
在当时,她的这一决定也受到了同事的不解和质疑——这个大家眼中的“软妹子”能否适应这样高强度的工作。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使命担当和不服输的性格让我心中憋着一股劲,我想我一定要干好,让他们看到应急工作咱女人也可以。”韩沂妗较劲道。
两年多来,她冲在灾害事故一线,先后参与极端天气预警值守、巡查排险、抢险救援等各类应急处置100余次。2020年汛期,夷陵应急部门成功转移山洪泥石流风险区群众3300余人次,实现重大突发险情“零伤亡”。
在这个过程中,韩沂妗发现了一些变化,以前百姓遇到紧急突发事件时,不知道也不确定到底要联系哪个部门,现在就直接把电话打到了应急值班室,“这充分说明了百姓对我们应急工作的一个信任和肯定。”
另一个令她欣喜的变化是,现在同事已经不叫她“软妹子”而改称为“应急女汉子”了。
不过在面对自己的女儿时,这位“女汉子”则变得柔软了。
应急管理工作,特别是在面对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应对处置各类灾害事故的过程中,全年365天,每天24小时安全责任不落肩。夜晚值班则是工作常态。
韩沂妗经常晚上冲出家门去值班室的时候,女儿就哭到不行。面对工作和家庭,她很想像歌里唱的那样,“一心装满国,一手撑起家”,但往往顾此失彼。“很多时候是家人在默默地支持我的工作,我尽量去寻找工作和家庭间的相对平衡。” 韩沂妗说,因为应急工作比较特殊,很多时候百姓过节时,他们在过关。所以她首要的是得提升自己的工作效率,以争取到更多的时间陪伴家人。
由于自己的休息时间有很多不确定因素,她便希望家人们作为社会公众也参与到她的工作中。因为女儿很喜欢交通警察,消防员,她在值班值守的时候,经常会跟女儿说,妈妈要和交警叔叔、消防员叔叔一起去救人了。妈妈同时也是防火员,如果你在山里发现哪个地方在冒烟,一定要第一时间告诉我,我会赶紧去保护我们的森林。“让她有一种参与感,让她知道妈妈没有在陪她的时候在干些什么,从而慢慢地理解并支持我的工作。”
尽管无法做到家庭和工作完美的平衡,但在韩沂妗心里这些都是值得的,“每一次我们处置灾害风险之后,看到群众眼中的那份信任和肯定以及万家灯火背后的那份平安祥和,可以说这是对我们应急人最大的鼓励和褒奖。” 韩沂妗说,她将继续努力工作,做好百姓的“守夜人”。
南都记者吴单 发自北京
编辑:梁建忠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
戴着党徽的他们今天站C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