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肠癌治疗开启免疫治疗时代,首个一线免疫治疗药物获批

南方都市报APP • 南都健康联盟
原创2021-06-21 23:12

我国是消化道肿瘤大国,发病前五的癌症中,有三种都是消化道肿瘤,死亡前五的癌症中,四种都是消化道肿瘤。近日免疫治疗药物帕博利珠单抗在国内获批肠癌新适应证,这是国内首个结直肠癌一线免疫治疗药物获批,标志着国内肠癌治疗领域正式开启了免疫治疗时代,更有望为消化道肿瘤免疫疗法树立精准化的新标杆。

据悉,PD-1抑制剂帕博利珠单抗已获得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单药用于KRAS、NRAS和BRAF基因均为野生型,不可切除或转移性高微卫星不稳定性(MSI-H)或错配修复基因缺陷型(dMMR)结直肠癌(CRC)患者的一线治疗。到目前为止帕博利珠单抗已相继在5个癌症种类上获批了7个适应证。

我们常说的肠癌,其实指的是结直肠癌。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最新癌症报告,2020年我国新增约55.5万结直肠癌患者,约有28.6万人死于结直肠癌,仅次于肺癌,位于整体癌症发病第二位,居消化道肿瘤发病第一位。而在2015年,肠癌发病仅居整体癌症第五。这种明显的上升趋势或与近年来中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及肠镜筛查的进一步普及等多种因素有关。

另一方面,由于肠癌早期无明显特异性症状,多数患者在确诊时已是中晚期,传统治疗手段以化疗方案为主。一旦出现远处转移的晚期肠癌,5年生存率甚至不足12%。其中,具有高微卫星不稳定性或错配修复基因缺陷型(MSI-H/dMMR)特征的晚期患者大多对常规化疗方案耐药,治疗选择非常有限,既往研究显示传统化疗方案的患者生存期往往不到两年。据统计,具有MSI-H/dMMR的患者占总体肠癌患者约15%,其中晚期肠癌患者的比例约5%。

研究发现,具有MSI-H/dMMR的肿瘤细胞其实更容易被免疫系统识别和消除,因此通过免疫治疗药物阻断免疫逃逸的通路,恢复免疫系统的敏感性,可以获得更显著的疗效。一项大型全球多中心的临床研究显示,帕博利珠单抗单药用于MSI-H/dMMR晚期肠癌的一线治疗,对比常规化疗方案显著改善了患者的总生存,61%的患者活过了3年,相当一部分患者生存接近4年,而过往使用常规化疗方案的晚期肠癌患者总生存期仅为2年左右。而且帕博利珠单抗的3级及以上不良反应发生率仅为化疗的三分之一,安全性更好,患者的生活质量也更高。

基于优秀的临床研究数据,在今年最新发布的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结直肠癌诊疗指南中,帕博利珠单抗单药也成为唯一获得I级专家推荐的MSI-H/dMMR结直肠癌一线免疫治疗方案。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副院长、消化肿瘤内科主任、北京市肿瘤防治研究所副所长沈琳教授指出:“在临床上MSI-H/dMMR是结直肠癌治疗的预后指标之一,而这类晚期患者长期以来面临着治疗方案有限的困境。随着近年来免疫治疗发展,MSI-H/dMMR已成为重要的免疫治疗生物标志物之一,帕博利珠单抗的此次获批或将改变我国这类晚期结直肠癌的一线治疗格局。”

采写:南都记者 曾文琼

实习生:曲静娴

编辑:曾文琼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