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接受央视采访时,林郑月娥被问到作为这一任特首剩下的时间里,最想干成的事是什么?林郑月娥给出的答案是,亲自见证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圆满成功开展,让世界瞩目,做一场丰盛的故宫文化的展览。香港作为现代都市,与中国传统文化代表的故宫,有哪些千丝万缕的关系?香港故宫为何备受林郑月娥期待?在大湾区文旅发展的当下,香港故宫在其中又有哪些独特优势并且发挥什么作用?近日,南都“美好湾区”系列访谈,专访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馆长吴志华,揭秘他与故宫的渊源,以及香港故宫最新的建设进展。
40年前第一次参观故宫
“个人感受非常振奋”
提及与故宫文化的渊源,吴志华直言从40年前就开始了。吴志华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1981年冬天,还是大学一年级学生的吴志华,第一次到北京故宫参观,就被故宫宏伟的建筑深深震撼,“太多历史在这里发生。”吴志华说自己对明清历史的认识,之前都是从书本上来的,“第一次看到故宫在我眼前,用语言、用心去感受,“这个时候感觉是很震撼。”当年的他还不知道,这座宫殿会与香港有什么联系,“自己一生也会跟故宫缘分不断。”
故宫博物院。南都记者 段奇 摄
国之重宝─故宫藏晋唐宋元书画展 (2007)
电子动态版清明上河图 - 香港展 (2010)
除了去北京实际感受故宫文化,故宫在香港的几次展览展出,吴志华也都是见证人。其中,让吴志华印象最深的一次展览,是在2007年当时香港回归十周年。“大家都希望有一个重要的展览,在这么重要的历史时刻。”吴志华回忆道,大家希望能跟故宫合作做一个很大的展览,“把故宫一些文物拿过来,其中有一个人建议把这个《清明上河图》拿过来。”大家都觉得这是一个不可能的事情。不过,吴志华提交这个方案的时候,时任国家文物局局长的单霁翔对此非常支持,“我们就觉得很不容易,把这么重要的国宝拿到香港,引起很大的一个观众反应,非常受欢迎。”2010年,吴志华又牵头在香港举办了“电子动态版清明上河图”展览,一度刷新了香港单一活动参与人数最多的纪录。
北京故宫为何
会选择在香港落地
北京故宫为何会选择在香港落地建设一个故宫文化博物馆?这个问题的答案,林郑月娥最近接受央视采访时表示,在这一任特首剩下的时间里,最希望亲自见证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圆满成功开展,让世界瞩目,做一场丰盛的故宫文化的展览。“现任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对文化以及文物保护一直都是非常关注的。”吴志华介绍,林郑月娥在2007年出任香港发展局局长时,曾代理推动香港文化遗产的这些工作。
林郑月娥最近接受央视采访时表示,在这一任特首剩下的时间里,最希望亲自见证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圆满成功开展。 央视“白.问”截图
据媒体报道,时任香港发展局局长的林郑月娥,2007年曾赴京拜访中央有关部门,其中包括与国家文物局及北京市文物局的官员会面。“这个时候已经跟时任国家文物局局长的单霁翔有一些认识,并且林郑月娥在香港也推行一些文化保护的工作。”吴志华表示,后来单霁翔出任北京故宫博物院院长,林郑月娥也出任香港政务司司长,“在那个时候就更全面的,香港跟故宫合作方面推动也很多。”2015年9月,时任香港特区政府康文署副署长的吴志华陪时任香港特区政府政务司司长林郑月娥到北京参加活动。大雨致两人返程航班延误,在故宫喝咖啡时与时任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闲聊,说起要做香港“故宫”。其实,在2012年,香港特区政府康文署就与北京故宫签订了“文化合作意向书”,旨在合办大型文物展览、文物保护和修复工作、博物馆专业人才培训等方面加深合作。吴志华表示,这是一个偶然的机会,但这个构思在二人心中可能已经有很多年时间了,“就希望能把与故宫的合作长久地继续下去。”
香港对故宫文化
在世界传播有帮助
2015年底,香港特区政府向中央政府提出建立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的书面请求。吴志华参与了博物馆最初的设想、筹建工作。随着《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合作备忘录》的签署,香港西九文化区管理局于2017年1月10日宣布将展开关于兴建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的公众咨询活动。“背后有一个理念就是,对我们来说是希望这个合作,故宫文物能长久要在香港展出。”吴志华认为,北京故宫也希望跟我们的合作是长远的,故宫方面也感受到香港对故宫文化在世界传播有帮助,“香港有地理、网络优势对于一些国际传播。不只是传播,也有在国际交流、人才培训等方面的优势。”
2016年12月23日,兴建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合作备忘录在北京签署。 中新社记者 杜洋 摄
吴志华表示,这也是香港故宫这个项目出现的原因。“故宫也好,国家也好,都认同香港在推动国际文化方面来说能有所贡献。”吴志华认为,香港跟国际社会有一些沟通,包括地理、人才、网络等方面的优势。在过去更多体现在经济发展、贸易,现在大家能看到我们在文化传播方面来说,也可以有一个比较重要的一个角色和这样一个机会。之前故宫在香港做的很多展览,渐渐在香港引起广泛的影响和观众对于故宫文化的爱好。“因为我们这个策划展览和故宫传统不太一样。”吴志华觉得,在欣赏和认识故宫文化方面,大家就觉得香港在推动故宫文化国际化发展来说多作一些贡献。
【专访】
香港故宫一定要
背靠祖国、根植香港、放眼世界
2019年,正在建设的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全球招聘馆长,吴志华放弃公务员身份参与应聘最终获选。对此,吴志华认为自己能获选,离不开自己的经验,“从事博物馆工作有三十年的时间,这些年来与内地很多交流,同行交流也很多,非常了解他们的工作情况。”不过,吴志华认为,更重要的是他对香港故宫的发展理念,就是香港故宫一定要背靠祖国、根植香港、放眼世界。我记得在面试的时候非常提到,这三点缺一不可。如果没有祖国,没有故宫的经验,没有我们中国文化,香港故宫做不下去。没有香港特点,你也做不上去,而且我们要有世界眼光。如果没有世界眼光,那这就是一个香港馆。
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馆长吴志华。 受访者供图
关键词:连接
要把故宫文化
跟香港现代都市文化结合在一起
南都:香港故宫的设计很有现代气息,给人一种很现代、时尚的感觉,与印象中的故宫传统文化的感觉不太一样。您如何看香港故宫的设计风格?
吴志华:我们的理念是要把传统和现代结合起来,香港故宫建筑能体现这个理念。这个不单是建筑物,一定要把故宫文化跟香港现代都市文化结合在一起。香港故宫在外墙中采用了饰面铝板、玻璃幕墙、天然渐变铁饰面板这三种形式的预制构件,使得外墙流光溢彩。而且,建筑还有一些故宫元素在里头,比如说我们这个天花有紫禁城这个琉璃瓦、红墙等视觉元素在里头。观众过来感受的是一个比较现代个性,也有一些历史元素在里头。我们也不希望在香港建筑物重新复制一个紫禁城。
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模型 新华社记者 吴晓初 摄
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效果图。 图片来自西九文化区官网
南都:在内部展览设计与外部风格的搭配上,是否会有更多传统的风格展示?内部展览的一些设计,或者说与我们外务风格的一些搭配上,是不是也是会有这个现代跟传统融合这样的一个风格基调?
吴志华:我们有一个关键词就是连接,连接是很重要的,怎么样把古代跟现代连接起来。因为我们展出的文物不只是明清600年宫廷文物,还有很多代表中国过去5000年历史文化的内容。古人的文物、文化、艺术品怎么和现代观众连接起来,我们要提供一个通道给他们,进行一个重要的连接。第二个连接,是如何把北京故宫与香港在地文化连接起来。第三个就是我们中国跟世界这个连接,以故宫文物为主,我们将来这个馆不但会展出故宫文物、艺术品,还会展出世界不同文化,展示他们的艺术品和文物。
关键词:进展
期待明年6月底开展
作为香港回归祖国二十五周年献礼
南都: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目前进展到什么程度了?是否按照预定时间表在推进?
吴志华:这个进展非常顺利。香港推动一些公共工程是不容易的,包括规划、交地、投标等方面很多工作。非常感谢中央政府支持我们这个项目,包括文物调动方面。我们香港团队,也是在积极把这个工作做好。2017年6月29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香港西九文化区出席《兴建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合作协议》签署仪式。2018年3月一级工程展开,2019年4月开始大楼建设工程。2020年7月已经封顶,估计建筑工程会在今年11月份全部完工。随后就开始进行展厅内部装修,还有安装一些展柜。我们估计明年5月份,故宫文物可以运到香港,开始策展工作。我们期待明年6月底开展,作为香港回归祖国二十五周年的献礼。
2020年11月18日 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大楼主体结构竣工。 新华社记者 王申 摄
南都:明年7月开馆后,将在博物馆中见到北京故宫的800多件传世文物,这也将是故宫博物院在借展给其他文化机构文物数量最多的一次。这800多件文物是怎么选出来的,有什么特色,有没一些最值得推荐的文物?
吴志华:这次是故宫博物院成立九十多年,第一次这么多文物离开故宫。很想感谢故宫对我们的支持。我们开馆后会有9个展,一共有880件文物展出。我们挑这个文物的时候,考虑的不单是一些精品展,不单是每一个种类,我们希望透过九个不同主题,非常立体、多方向地把故宫文化展现出来。所以我们筹备展览的时候,是从主题文化历史一个概念去讲述。比如说我们去探索故宫文化的内涵,就是故宫文化是什么意义,包括建筑、艺术;还有一个展览区,是介绍明清宫廷文化生活,作为宫廷的主人,皇帝每天做什工作;另外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比如说陶瓷的代表,还有一些器物,还有一些书画,我们都要作主题,把这八百多件文物展出来。而且,文物这么多,其中20%就是160多件是一级文物,不是一般的一级文物,都是我们的国宝。每一件都非常非常重要,很多都是故宫的镇馆之宝。
香港故宫内部设计图。 图片来自西九文化区官网
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共设有九个展览厅,举办专题展览(展期为一年或以上)及特别展览(展期为三至六个月)。上图为《五牛图》(局部),现藏故宫博物院。
南都:这些故宫文物将如何展出?会有哪些新颖的形式?展览结束之后,这些藏品是否还将返回北京故宫?返回后,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还会做哪些故宫元素的展览?
吴志华:书画展出一至三个月后要还回北京故宫,而一些丝绸之类的展品也不能展出太长时间。预计香港“故宫”在开幕一两年后,每年都有700件文物香港展出,以达到全面表达北京故宫的文物、历史的效果。每一件文物都要有一个故事,通过这些故事让观众感受到,文化是一路相传下来的。另外因为有些文物是比较脆弱的,比如说古代书画可能一般只能展示一个月的时间,一个月以后呢,它要睡觉睡三年时间。所以这个非常不容易,不但是香港观众,内地观众也可能要每三年才能看到一次。所以我们按照我们合同这个需要,关键是文物保护为主。
关键词:团队
用世界熟悉的语言和角度
去体现和展示故宫文化
南都:对于这些故宫文化的展示,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与北京故宫的一些专家交流方面,大家有没有一些碰撞?或者说思考对于香港明年开展或者香港故宫的一些发展方面的话,有没有一些建议?
吴志华:在过去一年,我们香港故宫团队跟北京故宫团队合作无间。大部分的版本都是我们切入的,可是我们不知道情况是怎么样,所以我们反复讨论了很长时间。有些展品是脆弱的,北京故宫的专家觉得不太好,还就建议我们挑选更好的。
香港故宫这个团队有一个很特殊的地方,是我们是来自不同一些地方。他们大部分都是中国人,有一些是到外国念书,也有香港本地、内地以及台湾的。还有一些是外国人,但是对中国文化是非常了解。我现在的团队就是有不同的背景,不同的专业,要有不同的眼光,去怎么样把故宫故事说好。我们团队跟故宫一些专家团队不太一样,故宫专家可能十几二十年甚至三十年都在故宫,非常了解故宫文化的内涵。我觉得我们两个故宫之间这个合作有时要有碰撞,可是对我们过去提升我们的眼光都有非常大的帮助。
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将举办一系列教育活动,具启发性又多姿多彩。图片来自西九文化区官网
南都:香港故宫团队文化的多元性,包括国际的一些视野,对于后续与故宫本来的一些传统文化在有效融合方面是否也是一个很大的优势?
吴志华:中国文化、故宫文化很多是一些历史的东西,一定要对它的意义、内涵要有不同的解释、新的解释。因为我们的观众会转变,新的观众,要帮他们理解故宫的内涵,我们要有新的思考。当然学术研究是基本的原则,但学术研究之上我们可以有不同这个方向去做。另外一个重要的是我们的观众,不单是香港观众、大湾区观众,不单是内地观众,还有亚洲观众、世界的观众。我们团队比较把握了解,比如说外国观众,他们怎么去看一些文物艺术品,怎么去看一些中国文物。他们可以用他们比较熟悉的这个语言和角度,去体现和展示故宫文化。这个可能是我们香港故宫一些比较有优势的地方。
关键词:年轻人
把传统优秀文化的元素
带进年轻人的生活里去
南都:现在香港青少年对于传统文化的认知情况大概是什么样子的?香港故宫项目,对于香港青少年认识中国传统文化有会有哪些积极的意义?
吴志华:就是很重要,怎么样去提高香港年轻人,对我们中国传统文化历史的认识。今年是香港回归祖国24周年,特区政府也做了很大的工作,我觉得这个工作还可以不断地提高。现在香港融入国家的发展大局,我们更需要提议加强青少年对中国文化艺术的认知工作。香港故宫将会有一个专门的教育部门,负责对学校青少年的工作,帮助学校关于一些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的教育。我们的强项是,能提供一些文物,协助他们做一个教育工作。当然,这个不是故宫文物,因为太珍贵。我们现在考虑向一些收藏家,香港很多收藏家收藏了很多我们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一些文物,能不能给他们提供一些协助,安排一些文物,带到学校,给学生们,透过一些互动的活动,引起他们对我们中国古代文物、古代艺术品的兴趣。当然,这个是我们一个方向。
我们还有其他的一些方向,包括现在我们一个重点,是怎么样把艺术历史跟科技合在一起。比如说通过一些多媒体、数码,让我们一些传统的古书画动起来,让年轻人也透过一些软件的开发,增强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将来香港故宫有一个空间,会有一个很大的一些展示,可以让学生参与创作、创新,把一些我们中国古代艺术展示出来。所以这个工作是从两个层面入手:一方面就是了解认识我们中国文化,这是第一阶段。这个阶段一定要有有趣的、生动的,把我们过去一些可能比较是文字性的,把它有趣化。第二阶段是要鼓励他们参与创新,利用我们中国文化艺术参与一个创新过程。所以这个往后,我们觉得这里的创新工作,不但是在精神文明,还可以作为一个产业。如果我们觉得这些创新过程可否作为一个教学的用途,还有其他的,比如还有一些动漫的,跟生活有关系的。如果我们把一些中国文化这个题材放进去,青少年有兴趣的话,可以要参与一些创作的工作。
香港故宫将会有一个专门的教育部门,负责对学校青少年的工作。图片来自西九文化区官网
南都:香港故宫的后续一些展览,在策展或者传播方式方面,会有哪些比较新颖的尝试?
吴志华:现在内地很多年轻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爱好,跟他们生活连接在一起,对我个人很大的启发。因为我们的观众将来不单是香港观众,也要面向内地年轻人,也要考虑如何让年轻人怎么样去喜爱和参与我们香港故宫文化内涵。比如有一个展厅,挑了一些不同种类的艺术品,我们邀请香港一些非常有名的设计师,用现代设计师的眼光,怎么样去看待一些文物。我们香港的设计师,可能会有趣的会看到这些联系,对用的物料怎么样去表达。我们觉得这个可能透过我们现代这个眼睛,对年轻人来说,可能对他们的兴趣要提高。关键是把我们一些重要的有价值的一些传统优秀文化的元素,透过一些展览,带进年轻人的生活里去。
关键词:大湾区
以后大湾区观众坐高铁半个小时
就可以到香港看到故宫的文物
南都:在粤港澳大湾区文旅发展规划中,鼓励湾区城市发展各具特色的对外交流品牌,以讲好中国故事为着力点,创新推进国际传播,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其中,提到支持香港打造更具竞争力的国际文化交流平台。其中,香港故宫在其中可以扮演什么角色?优势和特色又是什么?
吴志华:文旅部制定这个规划,将文化和旅游结合起来,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规划。不单是香港故宫,香港的其他文化机构,都会自觉的参与大湾区这些工作。香港故宫有两个重点可以贡献:作为人文大湾区的重要代表,香港故宫会展示故宫文物,以后大湾区观众不需要到北京,大家可以坐高铁半个小时到香港看到故宫的文物。另外,我们不单展示故宫的收藏,也会展出世界文明的收藏,我们一年会有3-4个大型展览,是和海外一些博物馆合作,做一些东西方文化之间的交流。所以,我觉得可以提高整个大湾区博物馆展览和技术的水平。
2018年9月23日,广深港高铁全线开通运营,从深圳北站开往香港西九龙站的G5711次高铁列车乘务员展示纪念牌。 新华社记者 毛思倩 摄
南都: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如何利用大湾区的市场,助推香港融入国内国际文化双循环?
吴志华:我个人非常关注这个方向。尤其我们大湾区人口7000万,对发展包括香港的大湾区文化,都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市场团队,不仅要跟香港的旅游界,还要跟内地一些旅游界商谈一些合作。将来怎么样方便大湾区一些居民、旅客来到香港,参观我们香港故宫。
另外,除了香港故宫,西九文化区还有其他的文化休闲活动,我们希望他们来了待一天或者两天。香港故宫以及香港文化机构,要更密切地跟大湾区其他一些文化机构,要谈怎么样去多合作。比如技术方面、票价优惠了,或者一些不同种类的合作。我希望在我们开馆之前,先把这方面的工作做好。
广州塔灯光表演绘出粤港澳大湾区地图。 南都资料图
南都:对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宜游湾区、文化休闲湾区,您有没有一些建议或者说建设性的一些意见?
吴志华:我觉得这个前景非常好。我有两个建议:第一个就是结合,把文化跟旅游集合起来,一方面文化可以把旅游项目的文化内涵提高,旅游则可以拓展文化的观众群。第二要提高我们的技术跟水平,尤其是一些文化项目和旅游项目,现在我们整个大湾区观众一些知识水平越来越高,可能将来是走在我们国家前列的。长远来说,我们整个大湾区在文化旅游方面,都是非常重要一个地区,非常有信心这个发展会非常好。所以我们要把一些好的项目做出来。
香港“故宫”大事记
2007年,“国之重宝——故宫博物院藏晋唐宋元书画展”来港展出,举世闻名的《清明上河图》成为最受欢迎的展品,甚至要为它限流参观。
2012年,香港特区政府康文署与北京故宫签订了“文化合作意向书”,旨在合办大型文物展览、文物保护和修复工作、博物馆专业人才培训等方面加深合作。
2015年底,香港特区政府向中央政府提出建立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的书面请求。吴志华参与了博物馆最初的设想、筹建。
2017年6月,香港特区政府与北京故宫博物院签署《兴建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合作协议》。2019年,吴志华正式出任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首任馆长。
2019年3月,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开展主工程合约,包括所有地基及地库结构、上层结构、建筑、屋宇装备安装工程及外部工程,并于2020年7月封顶。
2021年4月底,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大楼幕墙工程和紧急车辆信道已大致完成。机电工程和消防设备安装已大致完成,并已进入运作测试的最后阶段。法定检查已在2021年5月中展开,目标于2021年第三季取得占用许可证,并于2021年年底前实际完工。
2021年,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已展开9个开幕展览设计工作
2022年上半年,故宫博物院文物将陆续付运抵港。
扫码看视频。 海报设计 李毅然
出品:南都新文旅研究课题组
统筹/连线:陈养凯
采写:南都记者 陈养凯
视频:张静薇 杨景博 卫志凌 实习生 陈春晓
设计:段奇 李毅然
编辑:陈养凯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美好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