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500家投资机构踏破门槛,后疫情时代迈瑞医疗将怎么玩?

南方都市报APP • 奥一新闻
原创2021-06-22 17:15

迈瑞医疗近期在A股市场表现稳健。截至今日收盘,迈瑞医疗报477.10元,涨幅6.04%,市值为5800.1亿元。作为医疗行业龙头企业,迈瑞医疗市值早已超过恒瑞医药(市值为4508.9亿),成为“A股医药一哥”。

最新公布的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迈瑞医疗5月份共接待497家投资机构。在与投资者交流中,迈瑞医疗展示了后疫情时代,医疗器械产业的布局与走向。

持续买买买,难逃商誉高企风险

迈瑞医疗最近一次收购事件为5月16日宣布拟收购著名原料企业Hytest Invest Oy(海肽生物)及其下属子公司100%股权。海肽生物是全球体外诊断行业最重要的原材料供应商之一,迈瑞医疗此次收购,可看出其正在加速布局IVD上游原材料市场。

自2008年开始,迈瑞医疗就开始了国内外的并购扩张步伐。

1.png

图源:网络

迈瑞医疗董事长李西廷曾对外表示,“并购主要是为了补充渠道、品牌、技术等领域的空缺,通过‘聚团做事’来应对特征分散的行业局面。”然而,在这些收购中,美国Datascope 的监护业务、Zonare、武汉德骼拜尔、深迈瑞科技、北京普利生及上海长岛等都形成了不小的商誉。

据了解,在疯狂并购的几年中,迈瑞医疗2016至2018年,公司商誉账面价值分别为13.89亿元、13.20亿元、12.79亿元,占资产总额比例分别为10.71%、9.15%、8.81%;无形资产分别为8.39亿元、8.49亿元、8.28亿元。

WX20210622-154134.png

图源:2020年财报

记者从迈瑞医疗最新年报了解到,迈瑞医疗2020年商誉账面价值为12.24亿,较2019年的13.01亿元有所减值。有投资者向迈瑞医疗问询商誉资产高企原因,迈瑞医疗表示,公司曾在发展过程中进行多次并购,账面商誉主要由于收购美国Datascope的监护业务和Zonare而产生。

未来公司是否还有收购计划?对此,迈瑞医疗表示,公司在持续积极探索优质标的,追求业务协同、核心技术突破及国际化平台建设。

后疫情时代 抓住国内国际市场机遇

迈瑞医疗方面坦言,目前来看,疫情冲击仍然是风险之一。其2020年财报中指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冲击全球经济,宏观层面不确定因素增多。

一方面,报告期内公司生命信息与支持业务的监护仪、呼吸机、输注泵和医学影像业务的便携彩超、移动DR等与抗疫强相关的医疗设备需求量大幅增长,若未来公司业绩无法在高基数的情况下保持持续增长,将给公司带来经营业绩波动风险。另一方面,目前境内疫情已得到有效控制,但全球疫情形势仍不明朗,导致全球性流动受阻,海外对人口入境限制、货物物流运输限制,或将对公司海外销售业务、海外采购产生一定不利影响。

国际市场看,迈瑞医疗目前业务主要来自以中国为主的发展中国家,该类市场的增长机遇主要是医疗投入加大带来的市场扩容,通过技术突破和产品迭代,逐步向发达国家渗透。从产品布局来看,院内领域选择了多业务类别、多科室覆盖,通过多产线间的协同。

对于国内业务,迈瑞医疗表示将围绕医院重症、亚重症、急救、检验、超声、外科等多个科室,通过产品布局和智能化、IT 化的解决方案等进行构建。

面向未来的后疫情时代的战略,迈瑞指出:将增加对体外诊断领域的自动化、智能化流水线、以及微生物子业务和生命信息与支持领域的呼吸机子业务、院内和跨院区监护及互联互通等方面的研发投入。

进入AED、微创外科等细分赛道

据迈瑞医疗发布的2021年一季报,其一季度实现营收57.81亿元,同比增长21.93%,实现归母净利润17.15亿元,同比增长30.59%。2020年报数据显示,2020全年实现营收210.26亿元,同比增长27%,实现归母净利润66.58亿元,同比增长42.24%。

迈瑞指出,由于国内疫情控制良好,医院采购逐步回暖,常规诊疗活动体检、择期手术量显著恢复,使得国内体外诊断业务中的常规试剂需求明显复苏,迈瑞体外诊断业务实现强劲增长。

国际疫情持续反复的情况下,疫情相关产品如呼吸机、 监护仪、输注泵等需求依然旺盛。随着新冠疫情在全球范围的爆发,迈瑞生命信息与支持业务的监护仪、呼吸机、输注泵和医学影像业务的便携彩超、移动DR的需求量大幅增长,其中对生命信息与支持业务的拉动作用尤为显著。

对于业绩表现,迈瑞指出,国内市场自2020年3月份以来已经逐渐开始恢复对台式超声的正常采购,其中二、三级医院的恢复进度较快,并且随着超声产品向临床科室的不断渗透。

平安证券研报认为,随着药政改革推进,医疗仪器行业渠道价值被弱化,研发与服务能力将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目前看来,迈瑞医疗研发费用为同行业最高

2.png

图源:平安证券

面向后疫情时代的战略,迈瑞指出,将增加对体外诊断领域的自动化、智能化流水线、以及微生物子业务和生命信息与支持领域的呼吸机子业务、院内和跨院区监护及互联互通等方面的研发投入。同时,强调重点培育微创外科、兽用、AED等细分赛道。平安证券研报认为,在研发端,国内医疗器械研发陆续进入无人区,前端研发耗时长、耗资多,平台企业将有足够的纵深进行创新型研发。


奥一新闻记者 林诗妍

编辑:林诗妍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