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载国家厚望的低碳试点创新!先行先试广东十年攀“峰”路

南方都市报APP • 粤港澳大湾区
原创2021-06-22 23:21

封面图.jpg

4月8日,广东省发展改革委会同省生态环境厅、省科技厅、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自然资源厅、省生态环境厅、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省交通运输厅、省农业农村厅、省统计局、省能源局、省林业局等十几个部门,召开广东省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会议。

从出席会议的阵容可看到,这是一个关涉到能源利用、科技创新、体制机制等方面进行快速变革和大规模转型的系统工程。要顺利实现 “双碳”目标愿景,其中的困难和挑战,不言而喻。但肩挑全国节能减排先锋任务的广东,早在十年前就已冲锋向前。

源头控排

请出市场这只“无形之手”

十年前的广东,自从1989年登上GDP冠军宝座后,虽已连续20年领跑全国,但离赶超“亚洲四小龙”,率先实现现代化,仍差一个韩国。

快马加鞭鼓足干劲大搞经济建设的广东,在“十一五”期末,被国家寄予厚望,成为全国第一批国家低碳试点省。2010年11月,“十二五”开局前夕,广东正式启动国家低碳省试点工作。

按照国家“十二五”(2011至2015年)规划的节能降碳目标来看,广东任务并不轻。比如,要在五年内实现单位GDP能耗下降18%、二氧化碳排放强度降低19.5%。和很多省份一样,此前广东部署节能减排的达标任务,大多采用的行政主导、问责推动的减排机制。尽管取得阶段性成效,但广东要在“十二五”期末全面实现节能减排目标,任务依然繁重艰巨。

党的十八大以来,新发展理念中的绿色发展理念,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着更重要的作用。“先污染再治理”的弯路遭到摒弃。走绿色低碳发展之路,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成为全国经济建设的重要议题之一。

在此大时代背景下,广东省碳排放权交易所在国家发改委和省领导的响亮敲锣声中,于2013年12月19日红火开市。而在这两天前的12月17日,广东省政府常务会议也通过了《广东省碳排放管理试行办法》(下简称《试行办法》)。《试行办法》总则的第一条,开宗明义地表示为实现温室气体排放控制目标,要“发挥市场机制作用,规范碳排放管理活动”。

广东省碳交易市场(不含深圳特区)的启动和《试行办法》的出台,意味着市场经济本就发达活跃的广东,再次发挥市场配置机制这只“无形的手”:全国首度试点配额免费和有偿发放相结合制度,率先引入竞拍制,有偿拍卖碳配额。不到一年,又将竞拍所得与碳金融工具结合起来,形成对低碳项目投融资的碳基金。

在国内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处于初级阶段,碳排放配额发放以无偿为主,有偿为辅的大环境下,广东这种重点运用基于总量控制又以激励为主的碳排放权交易方式,极大地激活了广东碳排放交易市场和企业减排动力,成为广东实现节能减排的重要路径。

8年后,由生态环境部部务会议审议通过的《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自2021年2月1日起施行,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同日启动。作为七个试点之一,毫无疑问,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总体规模已居全国第一、全球第三的“广东样本”,镜鉴意义不小。

局部突围

打造多层次“试点体系”

“实行配额有偿和免费发放结合”的碳排放权交易,不过是广东在绿色低碳发展方面,进行创新性试水的一个缩影。

早在国家低碳省试点工作启动一年多以来,《广东省低碳试点工作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成为13个试点省份中,首个获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复的低碳试点工作实施方案。这也意味着广东低碳省试点,在2012年初就开始进入全面组织实施阶段。

有业内专家认为,《实施方案》是广东后续低碳工作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指引性文件,为后续相关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总体的方向性把握。此后五年,在这份《实施方案》的指引下,广东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指导性文件:

1fec28a219203076f48704a8788f402.jpg

这些文件,共同构成广东多层次成体系的行动方案,也构筑成广东生态文明建设的“四梁八柱”。

与此同时,广东还践行“低碳发展不能‘一刀切’,要因地制宜”的理念,深入开展低碳市县、园区、社区试点,探索不同地区、不同发展阶段的低碳发展路径。除深圳、广州和中山先后成为第一、二、三批国家低碳城市试点外,珠三角多个城市、城镇也进入了国家低碳城镇试点和广东省低碳市县试点名单。此外,广东还开展了碳标签以及CCUS(碳捕捉、利用、封存)等领域的各细项的试点工程建设。

688108f3cdad67c3ea3bae6b426a9c5.jpg

从省到市到县再到园区、社区试点,广东一直在探索不同地区、不同发展阶段的低碳发展路径。

试点,意味着打破常规,不走寻常路;

试点,意味着机制体制与技术手段的创新与突破。

实施多项低碳综合试点建设,是广东走绿色低碳发展道路上,领先全国的一大法宝。

那些可圈可点之处,也让广东的改革创新,不断向细节和纵深推进。

如2015年7月出台的碳普惠试点,首创“公众低碳激励机制”,激励市民和中小企业履行低碳行为从而获得收益。“碳币”的横空出世,不要说在中国,在世界上也尚未找到类似先例。

碳普惠试点创新,甚至还扩展到扶贫行动中来。以碳排放权抵消为特色的市场化生态补偿机制,允许贫困地区、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和生态发展区的林业碳汇、分布式光伏类等碳普惠减排项目引入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为全省精准扶贫、生态扶贫提供了有效的补充手段。

又如2017年广东在珠三角推出近零碳排放示范区试点,这是“低碳示范”的升级版,也是广东省“碳中和”在局部范围内的尝试。

着眼未来

低碳转型催生新兴战略产业

试点初期,曾有人担忧,搞绿色低碳发展道路,对于传统工业大省的广东,必然遭受打击。有此疑虑并不为奇。毕竟广东以劳动密集型、粗放式增长起家。

对此,广东不仅不回避现实,还以更加务实的态度积极找出试点突破口。碳排放交易方式的尝试最能体现这一点。

为何采用以行业划分的交易模式?据知情人士回忆:“当时考虑到几大高耗能行业占全省碳排放的约80%。按行业分,相对公平一些,也比较科学。”截至2021年3月,包括电力、水泥、石化、钢铁行业等在内,共有6大行业245家控排企业,纳入碳排放权管理和交易范围。

048abcc34cabcf5ae3dda25168d6890.jpg

2010年—2019年广东能源消费总工量和碳排放情况。

但从排放源头上管住高排放企业,不代表一劳永逸。自党的十八大召开以来,广东就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让“绿色低碳”成为广东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词,成为广东主动走向高质量发展之路的转型支点。

走绿色低碳之路不代表抛弃传统产业。技术为王,让广东一批优势传统产业看到了低碳转型之路上的希望。

既立足当下,更着眼未来。在这种战略思维下,广东不断主动作为。首先表现在能源结构的调整,如严格控制煤炭消费,大力推动天然气利用,大手笔投资布局非化石能源,如核电、海上风电、光伏等。其次,就是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为广东可持续发展的“造血”。

e4d9cc30c00aed3e6f3b64210c6e8ac.jpg

广州大学城光伏项目。图片来源:广东生态环境公号

同步并举之下,广东开启未来经济的新兴产业的布局,就此吹响号角。而前各类试点,也在优化产业结构、优化能源结构、提高能效、大力推动低碳交通和绿色建筑、积极推进碳汇建设、不断创新体制机制等方面作出部署,强调低碳与经济转型和节能降碳的协同,并逐步探索出适合珠三角地区的低碳政策体系。

这种主动作为,使得绿色低碳“演变”成广东产业转型升级的内生动力,并以一份优秀的答卷给当年的担忧作出了响亮的回应:

广东超额完成了国家下达的碳强度下降目标,十年累计下降超44%;广东单位GDP能耗全国第二低位,与江苏并列,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全国第一低位。

2020年全年经济总量超11万亿元,连续32年居全国首位。第三产业占比由2010年的45.1%调整为2020年的56.5%。服务业已成为广东经济第一大产业。

节能家电、绿色食品、低碳陶瓷……自“十二五”期间就开始布局的电子信息、生物制药、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至如今广东共发布了20个战略性产业集群行动计划,初步形成了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先导、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体的产业结构。

2a7495d63a3f70d422e41c188ccdc0b.jpg

广东20个战略性产业集群行动计划。图片来源:广东生态环境公号

挑战率先达峰

“攀峰”不止机遇不止

从“广东制造”向“广东创造”“广东服务”的转型升级之路,虽然历经十年并取得显著成绩,但对于广东而言,一切才刚刚开始,甚至离渐入佳境尚有一段距离。因此,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之路不仅要坚定不移地走下去,而且还要向更高目标迈进。

面对国家提出的“双碳达标”目标,压力不可谓不大。毕竟,发达国家从碳达峰到碳中和有60-70年的过渡期,但中国只有30年时间。

纵若如此,广东还是以“先行者”的态度,自我加压。今年4月25日,在省政府新闻办举行的“十四五”《规划纲要》相关情况介绍会上,省生态环境厅副厅长陈金銮表示,“十四五”期间,广东将抓紧制定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推进有条件的地区或行业碳排放率先达峰。

6622d3814a22f7b744616aaf1050be8.jpg

广东“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到2025年,一次能源消费中,煤炭占比下降到31%,天然气、可再生能源以及核能占比分别达到14%、22%和7%。

33b0a16b82b74e375994ae146dcce4a.jpg

广东省生态环境厅在年初召开的2021年全省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会议上就提出,“十四五”要更加注重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实现经济结构绿色低碳转型,全省碳排放达峰走在全国前列。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据了解,目前广东的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正在编制与修订中。要打赢“双碳达标”这场硬仗,广东一直在作为。这是广东的担当,亦是广东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而广东未来发展的大机遇,也将在“率先达峰”的勇敢挑战中孕育而生。

总策划:戎明昌

执行策划:王海军 王卫国

采写:南都记者 黄海珊

制图:金国华 何欣 林泳希

编辑:黄海珊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广东达“峰”行动

3
对这篇文章有想法?跟我聊聊吧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