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半建成亚洲首个全自动化码头,26名核心成员平均34岁

南方都市报APP • 时局快报
原创2021-06-23 15:09

南都讯 6月23日,中共中央宣传部举行中外记者见面会,邀请交通运输领域五位党员代表分享他们在一线的职业故事。

山东省港口集团高级专家张连钢受邀来到现场,他长期从事港口设备技术和生产工艺的研究工作,曾先后主持完成港口重点科技攻关项目20余项,张连钢和团队通过自主创新,用三年半时间建成了世界上自动化程度最高、作业效率最快的全自动化码头,这也是亚洲首个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自动化码头比欧洲的自动化码头作业效率高50%,相当于国外的一个半!”张连钢说。

山东省港口集团高级别专家、“连钢创新团队”带头人张连钢_large.jpg

张连钢。

据介绍,港口是船舶装卸作业的区域节点,以往的都是人工进行船舶货物的装卸,存在劳动强度大、现场安全风险高、作业环境恶劣等问题。为改善工人的工作环境,港口在不断地向更先进、更高效、更科学的方向发展,自动化码头是港口未来发展方向。张连钢和团队用三年半时间完成了国外八到十年的建设工作,建成自动化码头,能确保船舶装卸作业、货物在堆场的堆码以及社会车辆来取送货物全流程实现无人化。“跟传统的人工码头相比,作业效率高出30%,货损货差率可以达到零。”张连钢说。

自动化码头起源于欧洲,它的核心技术长期被欧洲一些国家所垄断。张连钢回忆,在建设自动化码头过程中,团队也曾到国外自动化码头学习考察,但没有学到真正有用的东西。“建设自动化码头是港口未来的发展方向,是我们必须要完成的一项艰巨任务。学不到国外的技术,就只能靠我们自己来自主创新、自己研发。”张连钢说。

张连钢的团队非常年轻,26名核心成员,平均年龄34岁,在三年半的时间里,团队没有节假日、没有星期天,自发成立许多工作群。“这些工作群下半夜还在讨论技术问题。”张连钢称,在研发过程中,团队曾前后召开3000多个技术分析会,对码头的所有细节都反复论证。“我们是用三年半的时间完成了国外八到十年的开发建设任务,在工期上缩短了一半,但工时并没有缩减,只不过我们是把一天当作两天用。”张连钢说。

他感慨,这些年中国港口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983年,当张连钢大学毕业分到青岛港工作时,港口的生产很大程度上仍依赖人力。这些年中国港口经历了从人力到机械化、电气化直至如今自动化、智能化的发展历程。“举个例子,1983年码头一条5万吨级的化肥船能有五个舱,每个舱都比篮球场大,你下班的时候看,舱里的化肥跟接班时没有多少变化。这样一条船,大约需要200多个装卸工,分4班昼夜装卸,大约需要8到10天。但是现在的自动化码头,同样装卸这样一条船仅需要6到7小时,综合作业能力大约提高30倍。”张连钢称,这些年中国港口行业从弱小落后走向世界前列,如今在很多经营指标数据上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现在的港口不再是笨重、粗大,靠体力劳动,很多码头工人都依靠远程控制中心通过鼠标来完成装卸作业。”他介绍,近年来,团队还在尝试在绿色生态领域开展创新,率先将化工企业的工业副产氢转化为电给装卸货物提供动力。“一个自动化码头一年可以节省二氧化碳排放约24000吨。”张连钢说。

他表示,下一步,团队将继续研发智能化码头,把程序化的智能转成将来“自学习”的智能。“将来码头可以根据生产的情况,随机应变、将计就计,它自己就能做出方案设计!”

南都记者蒋小天 发自北京

编辑:梁建忠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
戴着党徽的他们今天站C位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