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17日,海南文昌发射基地,是时候“送别”火箭了。
王婧雨和同事们走上轨道,看着正在垂直转运的长征五号遥五运载火箭,一点一点地接近发射区,团队同事们,一步一步地跟着向前走。
那是一个可以想象的画面。硕大的火箭直插云天,背后跟着一群渺小的人影——他们是面前这个大家伙的缔造者,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的科研人员,正在“送别”火箭。
那是一段长达3公里的路。王婧雨和同事,陪着火箭,缓慢地走了2个小时,再抬头看一眼吧,再和火箭合个影。“舍不得他飞,又想他再飞远一点。今天我们送他出征了。”
一周之后,2020年11月24日凌晨4时30分,长征五号运载火箭,搭载重达8.2吨的“嫦娥五号”月球探测器,划破夜空,直奔月球,九天揽月,终成现实。
火箭迅速升空,在苍茫浩瀚的黑夜里,渺小得像一颗发光的星星——这正是王婧雨心里航天人的样子。“在伟大的航天事业面前,个体的渺小是必然的。虽然渺小,但却从事着不平凡的事业,每一个人都闪耀着光。”
长征五号遥五运载火箭,准备升空。
95后姑娘:在香港大学深造 在香港触“天”
看着窗外,车子开过香港红磡,王婧雨觉得很亲切。6月23日-25日,这个95后的姑娘,随中国航天科学家代表团走进香港理工大学、香港大学以及当地6所中学,举行当代杰出华人科学家系列公开讲座,和大家分享星辰大海里的科学梦想。
“想一想,我和航天的缘分,还真的是从香港的开始呢。”2016年,这个北京理工大学毕业的东北女孩,选择前往香港大学读研,继续深造工业工程专业。“对我来说,香港是一个能在家门口感受文化碰撞的地方,对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也有很好的帮助。”2017年12月毕业后,王婧雨进入亚太卫星控股有限公司实习,“这也是我第一次正式接触航天领域,今天再回香港,也挺有感情的。”
长征五号遥五运载火箭垂直转运,王婧雨和火箭合影留念。
“最开始,我和大家一样,对香港的航天了解不多。后来通过和香港的航天工程师接触,我发现他们和内地的航天青年一样,在奉献精神方面都很突出。”
实习的时候,单位也举办过一些活动,组织青少年参观卫星测控中心、举办航天知识讲座之类的等等。“熟悉的香港卫星工程师告诉我,现在在航天日也会组织活动、科创展览等等。我觉得亚太卫星算是香港的航天科普和爱国教育基地了,香港学生们参与积极性也很高,觉得中国航天特别牛。”
2018年回到内地,王婧雨选择进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总体设计部工作。1957年成立的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是国家航天的发祥地,第一任院长钱学森提出,航天是一个复杂巨系统工程,需要总体和分系统的有效协调配合,最终实现“技术上合理,经济上合算,研制周期短,能协调运转”的终极目标。“这就需要有人为庞大、复杂的火箭研制做好总体协调和技术抓总。”这就是总体设计部,我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总体设计单位。而“一切通过总体、一切通过地面试验”,60多年,这两个一直延续到现在的航天管理经验,成为王婧雨和同事们宝贵的财富。
文昌70天:第一次看火箭发射,航天梦更清晰
“入职后,我的感受特别强烈。我们的日常工作,是跟国家的事业发展紧密相关的。这是一种直观而震撼的感受。”
去年9月底,王婧雨作为试验队队员,前往海南文昌发射基地,参加长征五号遥五运载火箭发射任务。这也是这个年轻的女孩,第一次全程参与国家的重大航天工程。在文昌发射基地,一待就是70多天。
长征五号遥五运载火箭,工作人员做升空前的准备工作。
年轻的航天人们,上过几十层楼高的发射塔架,也去过神秘的总装厂房。如果在装配、测试过程中出现丝毫问题,就可能给火箭飞行造成不可估量的影响。
年逾古稀的航天老专家吴宏恩,就带着王婧雨和年轻的航天人,在发射场走到哪里,就讲到哪里。“我当时觉得,发射平台真的太大了,每个角落又都暗藏玄机。”
在发射场的70多天,王婧雨跟完了火箭从进场、总装、分系统测试、总检查、垂直转运到发射的整个流程,更直观地理解到航天这个复杂巨系统工程,需要涉及到方方面面。“要涉及的岗位工作太多了,而且每一个岗位上的人都带着一种严慎细实的工作态度,真的是每一个螺丝钉都会涉及到火箭发射的最终成败,这是一群追求极致的航天人。”
长征五号遥五运载火箭合罩。
进入单位工作的日子,她时常看到这样的事,家里爱人临产前夕,同事因为技术问题仍留在单位加班;在发射基地,有同事快要做手术前,仍带病坚持在岗位上解决一些型号问题。“他们就是这样一群朴素而简单的人,自己的事情,能缓都缓了,国家的事情,纤毫都挂在心头。”
和这群航天人为伍,总让她想起,在文昌发射基地,自己第一次看到火箭总装厂房外一句标语时的震撼。“那就是一句很简单、很直白的话:颗颗螺钉连着航天事业,小小按钮维系民族尊严。无论过去多久,心中都会有很强烈的冲击感。”
一切准备都是为了火箭发射的那天。2020年11月24日凌晨,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发射进入倒计时,搭载的嫦娥五号探测器,将实现月面自动采样返回,并开展月球样品地面分析研究。
火箭发射塔架摆杆摆开,进入一分钟准备。王婧雨和发射大厅的所有目光,此刻都对准了大屏幕。
倒计时,5、4、3、2、1,点火!白色的“胖五”直插云天,发动机火焰瞬间点亮黑夜。
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发射升空。
伴随一系列正常的指令接连发出,“助推器关机,助推器分离!”发射大厅现场,爆发出了欢呼和掌声——这是这群低调、朴素的航天人,少有的情感流露。
耀眼的亮光划破夜空,九天揽月终成现实。
“那一天,像过年一样。都说航天人的工作,是100-1=0,所有的困难,都是所有人拧成一股绳顶上去的。火箭升天时的感动,不只是因为壮观,更是因为这背后凝结着无数航天人的付出与汗水。我们的航天梦越来越清晰了。加入这个队伍,我很光荣。”王婧雨感慨。
长五发射成功后,发射大厅的同事们激动地合影留念。
航天人:虽然渺小,但每一个人都闪耀着光
长征、神舟、嫦娥、天和、天问。人类的文明史,本就是一部不断探索未知世界的历史。在一个个浪漫名字的背后,是中国航天的步步破局之举。
“我觉得中国航天走过60多年,如今在世界的舞台上,我们成为了破局者。”1956年,中国航天事业正式奠基。国人在一穷二白中艰难起步时,美苏两国已经开始了宏大的较量。
“老一辈的航天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就是当时的真实写照。他们也告诉我们,航天人就是要以国为重,遇到任何困难都不该放弃奔跑。只要最后能通过我们的努力,让中国航天事业发展得更好,能攻克更难的科学技术,我觉得我们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在伟大的事业中,个体的渺小是必然的。“我们国家十数万航天人,都在用自己的力量,推动航天事业的发展。我们是渺小的,但并不代表我们是平凡的。只有我们把每一项细小的工作做实做透,才会把完美带到天空。虽然个体是渺小的,但是每一个航天人都是闪耀着光的。”
这个95后的年轻姑娘,对未来的航天工作充满期待。“我们算是全球最年轻的航天的团队了吧,80后逐渐成为中坚力量,好多90后也已经开始挑大梁了。我们新一代也会要把老一辈的航天精神积淀下来,发挥价值。”
长五升空的第二天,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总体室成员拍摄了一张大合照。
“为什么要从事航天?在这个伟大的事业中,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紧密相连,我们每一个个体都能找到自己的价值所在。我们心底最深的情感是爱国情,这就是航天工作带给我的感受。”
2021年6月17日9时,神舟十二号载人航天飞船顺利升空。王婧雨和同事正在单位观看发射实况收视。她发了一条朋友圈,“圆满成功,神箭超稳!”
6月23日9时,王婧雨随中国航天科学家代表团,与香港师生分享航天奋斗故事。彼时,中国太空站正与地球通话,“天和”传来了一声属于中国的声音。
航天青年名片
姓名:王婧雨
年龄:26岁
毕业院校:香港大学(硕士)北京理工大学(本科)
工作单位: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总体设计部
统筹:王海军 王卫国 游曼妮
采写:南都记者 董晓妍
图片:受访者供图
编辑:董晓妍,游曼妮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时代精神耀香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