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先辈的坚定信念!党员、学生前来参观中共三大会址纪念馆

南方都市报APP • 南都广州
原创2021-06-24 17:57

6月20日,中共三大会址纪念馆改扩建竣工开馆,次日开放团体预约参观。自当日起,每天早上9时,广东各级机关、企事业单位等团体按照防疫要求,怀着崇敬的心情有序进馆参观,聆听革命先辈的奋斗历史,不时停留在泛黄的史料前驻足感受,从百年党史中汲取奋进的智慧和力量。

6月22日,为最后一个入馆的团队讲解完毕后,中共三大会址纪念馆讲解员肖欣琪的嗓子已有些干涩,不过她的语气依旧激昂。

“能为大家讲述那段艰辛曲折而又光辉的历史,让参观者更了解党的奋斗历程,我感觉非常的骄傲和自豪。”她表示,从6月21日起,大概每天会参与至少两批讲解。

很多此前来过的观众觉得改扩建后的纪念馆更加亮堂宽敞,展线更加明晰,并且通过一些多媒体的方式使中共三大的历史更加生动易懂。“不少参观者对那段历史非常好奇,还会问我为什么中共三大代表至少四十名,还有徐梅坤老人是如何确认会址位置这些问题。”

pic_860089

中共三大会址纪念馆。南都记者 冯宙锋 摄

香港学生来打卡

6月23日一早,来自香港的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大三学生陈乐颖跟随讲解员一同参观了改陈后的“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历史陈列”。陈乐颖表示,展览加深了她对祖国的了解。其中,令她印象深刻的展件是缝制在马林衬衣上的共产国际指令。“为了不被人发现,他们竟然想到了这样一个方法隐藏秘密文件。”

1.jpg

陈乐颖在参观“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历史陈列”。

“当时参加中共三大会议的代表中有一些也是20多岁的年轻人,他们为国家贡献出了自己的力量,现在的年轻人也应该向他们学习。”陈乐影说,希望有更多的香港当地学生来内地交流,通过体验营等形式,加深对国家历史的了解。“我觉得这对于一个中国人是很有必要的,可以增加认同感。”

作为一名青年党员,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大四学生邵泽丽在中共三大会址纪念馆开馆的第一天便迫不及待地来到现场参观学习。

在此次实地参观学习前,她做足了功课,看到革命先辈们亲笔写下地字迹以及中共三大的场景还原,她还是忍不住心中的热血沸腾。“他们写下的信件、起草的重要文件,还有春园复原的办公室和会议厅,让我联想起中共三大当时的激烈讨论,以及现场庄重的氛围。”邵泽丽说,这是一次弥足珍贵的沉浸式党史学习体验。“这个展览的脉络很清晰,让我仿佛身临其境般感受到了整个会议的过程。”

pic_860148

中共三大会址纪念馆中的《国际歌》装置。南都记者 何玉帅 摄

“这次展览非常清晰地展现了中共三大的九天议程。”让广州市第七中学初二学生王贝尼感受最为深刻的是大会结束奏唱的《国际歌》。在现场,她不仅听到了瞿秋白版、萧三、法语或俄语等多个本的《国际歌》,还不由自主地跟着唱起了起来。

广州市第七中学老师、总大队辅导员汪言伟告诉记者,早在2019年,她所在的学校跟中共三大会址纪念馆为共建单位,学校会定期组织初中学生在馆内体验当一名小讲解员。“讲解过程中,孩子们就像红色基因的传播者、红色故事的分享者。在此过程中,不仅可以更加了解党史,还可以增强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零距离接触历史场景

此次展馆重新开放后,汪言伟也明显感受到一些设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今天走进展馆,有种焕然一新的感觉,这个古老的红色地标好似焕发出了新活力。”汪言伟表示,令他印象最深的就是展馆中对中共三大开会时场景的模拟,以及对南湖红船复原模型。

pic_860094

中共三大会址纪念馆中的南湖红船复原模型。南都记者 冯宙锋 摄

“这艘南湖红船前进的方向,就像党带领着中国人民艰苦奋斗、披荆斩棘,驶向新的征程。”她说,看着展馆中一份份珍贵史料和一件件红色展品,心中的信念感和力量感油然而生。学校身处越秀区,周边遍布大量红色史迹资源,作为老师要利用好中共三大会址纪念馆等优秀的红色资源,讲好党的故事,增强学生的光荣感和对祖国的荣誉感。

6月23日15时许,虽是雨水频繁的天气,却无法阻挡人们参观学习的热情。来自广州大学的党员刘先生在参观结束后,对改扩建后的中共三大会址纪念馆赞不绝口。“这些最新投入的全息投影设备给了我一种沉浸式的体验,仿佛让我零距离地‘触摸’到了中共三大会议时的历史场景。”刘先生表示,展览通过立体化的呈现,使他能够更可触可感地体验到先辈们在艰苦的条件下坚定信念,为了心中理想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

pic_860101

上世纪30年代的东山鸟瞰照片。南都记者 冯宙锋 摄

隔河相望,东山街道新河浦社区党委书记张艳早早就惦念着要到新馆参观。站在上世纪30年代的东山鸟瞰照片的展板前,张艳对于自己所处的历史文化街区的面貌变迁,有了更加清晰的认知。 “进馆不久,我就看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与使命’的文字,多年前向党旗庄严念出的入党誓词仿佛又在耳边回荡。”张艳表示,党的奋斗历程和伟大成就让她的前进方向更加明确。等到纪念馆全面开放后,她还想带着孩子,带动更多的街坊、朋友来这里学习党史。

在东山街道办工作,已有36年党龄的李钊清拿着手机对着展馆内一份份珍贵的史料,不断变换角度进行拍摄。“我打算发个朋友圈,让亲朋好友也看看展馆改扩建后的样子。”李钊清表示。

揭秘馆内作品幕后创作故事:“每个人每句台词都是有出处的”

沉浸式体验是本次展览的一大亮点。在展馆二楼,中共三大会址的模拟建筑中,全息影像沉浸式场景《共识·1923》便使用了三折幕虚实结合全息影像技术配合中共三大代表的人物雕塑,再现代表们在大会上思想交锋、激烈讨论,对共产党人加入国民党的问题最终达成共识的过程。

《共识·1923》影片编剧罗丽介绍,该场景使用的影片《共识·1923》的创作早在今年年初就已经开始,对于呈现形式则经历了反复的讨论,最终馆方决定复原出一个供参观者“真听、真看、真感受”的三大会议场景。

pic_860146

《共识·1923》。南都记者 何玉帅 摄

在创作过程中,罗丽一直坚持“忠于历史”。“我是学史论出身的,这次可是用足了写学术专著的劲头来写剧本,里面每个人的每句台词都是有出处的。”她说,写作过程中,她努力要求自己每个人物的每句台词都要有出处,严格按《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档案文献选编》里的文件等进行创作,力图以历史文献还原历史现场。

创作的难点在于对史料的拆解与重组。罗丽说,这次创作十分考验编剧的文献功力。在创作时,能够支持人物台词的原文不一定会出现在某篇单独的文章中,而是散见于不同的文献资料里,还要甄别文章作者的立场观点,才能甄别出一两句合适的对白。而她要做的就是把她所找到的东西交织起来,构建戏剧冲突、营造戏剧情景。

“如果对近代革命史不熟悉的话,可能会困难重重,”罗丽坦言,“这也得益于我既是土生土长广州本地人对广州这一近代革命策源地有着深厚的感情,同时也是一名有将近20年党龄的老党员,所以才有点底气。”

在创作过程中,让罗丽感受最深的是中国共产党人始终牢记初心使命,以及从百年前延续至今的党内民主氛围。“在中共三大召开期间,每一位代表都很充分地发言讨论,充分展示了我党党内民主的一面。这种传统一直延续发扬到今天的,现在仍旧进行的党内民主批评、民主生活会,开展自我批评,正是在建党百年的过程中从来没有丢失过的优良传统。”罗丽说,此次回眸百年党史进行创作,对她而言也是一次重要的党史学习过程。她明白到,正因这不变的初心,使得中国共产党能永葆活力。

另一方面,她也提到了创作中关于服装的小细节。通过阅读一些中共三大代表的回忆录,她发现,代表们在会议第一天时都是正装出席,到了后面几天,代表们都纷纷脱下了外褂,只因广州天气实在太热。

采写:南都记者 王美苏 杨丽云 实习生 陈卓睿 钟宝仪

摄影:南都记者 何玉帅 冯宙峰 杨丽云 实习生 郭子扬

编辑:王美苏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