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月千年,屈原李白苏轼的梦想实现了吗?6次探月飞行作答

南方都市报APP • 南都大数据研究院
原创2021-06-25 16:44

WechatIMG422.jpeg

屈原问:“利维何,而顾菟在腹?”

曹操问:“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李白问:“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

……千百年来,月亮寄托着无尽浮想。

而如今,从中国首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成功绕月飞行,到嫦娥五号带着约1731克月球样品返回地球,6次探月飞行,我们用17年的不懈钻研成功实现了“绕、落、回”。沧海桑田,“嫦娥奔月”穿透神话飞抵现实;仰望千年,古人的逐月梦想如愿以偿。

时光流转,屈原李白苏轼们对月亮的哪些祈望已经实现?南都大数据研究院与古人对话,览今朝风华,与你一同追寻穿越千年的巨擘问答。

彩蛋预告:6月26日上午,“时代精神耀香江”百年中国科学家主题展暨月壤入港揭幕仪式将在香港会展中心举办,届时,嫦娥五号采集的“天外之土”——月球土壤将来到香港公开展览。

绕月飞行

WechatIMG148.jpeg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2007年,古人的揽月梦照进现实。

经过14天、206万公里飞行、八次变轨后,中国首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于2007年11月5日进入月球轨道,成功实现绕月飞行。这是中国在深空探测领域突破的标志。

耗时一年多拍摄月面,2008年11月12日,由嫦娥一号拍摄数据制作完成的“中国第一幅全月球影像图”公布,这是当时世界上已公布的月球影像图中最完整的一幅影像。

嫦娥一号在月球轨道运行了一年四个月。为了在落月过程控制和轨道测定方面积累经验,减少后期工程风险,2009年3月1日,在精确控制下,嫦娥一号撞在月球上的丰富海区域,将生命的最后一抹绚烂留在夜空。

深空探测

WechatIMG149.jpeg

2000年前,屈原在《天问》中写道:“利维何,而顾菟在腹?”他相信月亮能死而复生,并好奇月中黑影的奥秘。

2010年,嫦娥二号探月卫星进入环月轨道,获取了7米分辨率的全月影像图,揭开了月亮的“朦胧面纱”,看清了“黑影”的真实纹理。这时,国际上尚无其他国家获得和发布过优于7米分辨率、100%覆盖全月球表面的全月球影像图。

作为我国探月工程二期的“开路先锋”,嫦娥二号的主要任务是为嫦娥三号的着陆区“虹湾”进行高精度成像,验证将来要实现月球软着陆的部分技术,降低软着陆的风险。其绕月飞行高度由“嫦娥一号”时的200公里降低到100公里,并上演“特技动作”,在月球的“背面”变轨,近月点降到15公里。相比“嫦娥一号”,“嫦娥二号”CCD相机的分辨率提高了17倍。

“这颗卫星飞得更快,离月球更近,‘看’得更精细了。”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说。嫦娥二号此行还成功环绕拉格朗日L2点探测,并“造访”图塔蒂斯小行星,验证了深空轨道设计、飞行控制、测控通信等技术。

月表着陆

WechatIMG179.jpeg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随着2013年嫦娥三号成功降落在月球虹湾区域,曹公“掇月”的夙愿终得圆满。执行探月工程二期“落月”任务的嫦娥三号,实现了我国航天器首次在地外天体软着陆及巡视勘察。

月面巡视是“落月”任务中的关键一环,嫦娥三号此行肩负着月表形貌与地质构造调查等多项勘测任务,这些任务依赖月球车“玉兔号”完成。2013年12月15日,嫦娥三号着陆器与巡视器分离,“玉兔号”巡视器顺利驶抵月球表面,两器互拍成像,并开展了一系列就位探测和巡视勘察活动

奔向月背

月背.jpeg

“日月之形如丸。何以知之?以月盈亏可验也。”沈括在《梦溪笔谈》中从月亮的阴晴圆缺判断出:月亮是“球”状的。你是否好奇,在我们看不到的月球背面隐藏着哪些秘密?

2018年12月8日,嫦娥四号探测器搭乘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开始了奔月之旅。她肩负着沉甸甸的使命:首次实现人类探测器月球背面软着陆。

绕着月球飞了20多天,嫦娥四号软着陆在月球背面南极-艾特肯盆地的冯·卡门撞击坑。与相对平坦的月球正面不同,月球背面高山和深谷叠现,遍布坑坑洼洼的撞击坑。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院士打比方称:嫦娥三号好比降落在华北大平原,而嫦娥四号好比降落在祖国西南的崇山峻岭中。

此次嫦娥四号降落的艾特肯盆地,是整个太阳系最大、最深、最古老的撞击坑,直径约2500公里,深十多公里,这里蕴含着月球最早的信息,是从未实地探测过的处女地,对这里的探测将为人类了解月球、地球、太阳系的演化提供一手数据和线索。

“去月球背面比去正面风险增大了很多,但从技术发展角度来讲,如果我们未来要建设月球科研站,就需要航天器能够高精度着陆。”嫦娥四号探测器总设计师孙泽洲表示,完成这次任务可为后续的深空探测和小行星探测打下基础。

月球“挖土”

采样.jpeg

“积阴之寒气为水,水气之精者为月”,古人认为,月亮由水构成。

月球上究竟有没有水?有没有那么多的氦-3?2020年11月24日,长征五号遥五运载火箭托举嫦娥五号月球探测器呼啸升空,执行我国首次地外天体采样返回。这次“挖土”之旅结束后,科学家们会通过样品检测去进一步验证古人的猜想。

这是我国探月工程的第6次发射任务,此次发射的嫦娥五号探测器重达8.2吨,是嫦娥四号的2倍有余,我国目前运载能力最大火箭“胖五”将其直接送入近地点约200公里、远地点约41万公里的地月转移轨道。历时23天,嫦娥五号成功带着约1731克月壤样品返回地球,样品进驻月球样品实验室。

月球样品中究竟有哪些奥秘值得我们如此费力去挖掘?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行星科学研究所教授肖龙表示,“科学家通过研究这些月壤物质,既可以了解月球的地质演化历史,也可以为了解太阳活动等提供必要的信息。”

“1731这个数字也很偶然巧妙,探月工程启动至嫦娥五号返回,正好17年,分3步走,1次成功。刚好是1731。”6月23日,探月工程三期总设计师胡浩透露,2024年希望完成对月球背面的样品采样。

登月驻月

登月.jpeg

“玉宇琼楼,乘鸾来去,人在清凉国”,千年以前,苏轼在《念奴娇·中秋》中抒写了对“月宫”清净自由的向往。“月宫”虽是神话,但“月球科研站”却已在科学家的蓝图之中。

据悉,十四五时期,我国将发射嫦娥六号、嫦娥七号探测器,实施月球极区环境与资源勘查、月球极区采样返回等任务。而在未来,嫦娥八号将持续深化月球科学探测与应用,并进行相关关键技术月面试验,为构建月球科研站做前期探索。

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透露:“未来有望在月球南极建立国际月球科研站,中国载人登月也提上了日程”。

“所谓的‘探月精神’,其实就是追逐梦想,勇于探索。”6月24日,嫦娥四号探测器项目执行总监张熇在香港理工大学的演讲中表达了她对探月精神的理解,她说,看不见的是融入航天人血脉的精神力量,点亮着航天人无数个不眠之夜,折射出航天人自主创新的熠熠星光,激励着航天人永远前行。


总策划:戎明昌

总统筹:王海军

统筹:邹莹

采写:南都记者 张雨亭 张稆方

设计:刘寅杉

资料来源:中国探月与探空探测网

编辑:张雨亭,邹莹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时代精神耀香江

5
对这篇文章有想法?跟我聊聊吧
张雨亭7570W
南方都市报记者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