奖章对缉毒警察意味着什么?是对缉毒成绩的褒奖,也是对缉毒从业历程的见证。但对于“缉毒兵王”郑兆瑞来说,最大的奖章是人民群众的认可。
6.26国际禁毒日来临之际,国家移民管理局举行媒体记者见面会,邀请五位边境缉毒一线移民管理机构民警代表与媒体分享缉毒背后的故事,被称为“缉毒兵王”的郑兆瑞是其中一位。
郑兆瑞。
郑兆瑞,来自云南出入境边防检查总站,他所在的木康边境检查站,曾被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缉毒先锋站”荣誉称号,被誉为高原上不倒的“云岭雄关”。郑兆瑞从2003年参加工作以来一直在木康站从事边境查缉工作,18年来,累计参与查破毒品案件850余起,缴获各类毒品500余公斤,抓获毒贩457名。2018年公安边防部队改制转隶移民管理系统,他也成为了一名职业制人民警察。
作为见面会上奖章最多的警官,郑兆瑞讲述了自己奖章背后的故事。2003年郑兆瑞入警来到木康“缉毒先锋站”,第一堂课就是参观站荣誉室,一个个身边的缉毒英雄背后不平凡的故事在他心里烙下了印记,埋下了“不斩毒魔,誓不罢休”的种子,他也渴望着自己能早日立功,登上荣誉墙。
2006年在一次开展公开查缉的过程中,郑兆瑞从一包掏空的螺丝钉内查获毒品海洛因6公斤,这起案件是国内第一起通过改造螺丝钉藏毒运毒的案件。郑兆瑞在这次案件后获得了第一枚三等功军功章,他说:“虽然不是奖章里分量最重的,但却是我获得的第一枚奖章。”
时隔11年,郑兆瑞获得了一等功奖章,这枚奖章是从事缉毒工作十多年的一个见证。毒品查缉工作对他来说,并非像电影中那样跌宕起伏、枪林弹雨,更多是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钻车底、爬货箱、翻货物,夏天顶烈日、冬天冒严寒,执勤场上的大量尾气烟尘、个别旅客的不理解不配合,每次想到这些内心总有些说不出的苦楚。
尽管工作艰苦,但郑兆瑞也问自己,“你不守,我不守,那边关谁来守。”在日常查缉工作中,毒贩藏匿和运送毒品的手法五花八门,藏毒手法不断花样翻新,通过掏空书刊,在食品饮料中夹带,用备用轮胎、名贵玉石伪装,在汽车中设置暗格等等方式藏毒贩运,只要能装的地方,都有可能。
虽然犯罪分子挖空心思变换着藏毒方式,但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现在边境缉毒工作就是缉毒警察与毒贩斗智斗勇的过程。为了让犯罪分子落入法网,缉毒警察建立了严密查缉的体系,将人工检查和设备查验相结合,摸索出一系列设备辅助查缉技战法,实现勤务模式由“人为判断”向“智能分析”转变。同时在执勤场合理使用缉毒犬查缉,在训练有素的缉毒犬帮助下,让毒品无处可藏,充分起到拦截毒品进入内地的屏障作用。
曾经有毒贩试图用金钱美色对郑兆瑞腐蚀诱惑,但他毫不动心。郑兆瑞说:“钱,有国家给我的工资就够了;美色,我媳妇就很贤惠漂亮。我始终告诉自己,决不能用手中的权力为自己谋取私利,绝不能给胸前的奖章抹黑。”
在郑兆瑞的内心深处,最大的奖章是人民群众的认可。郑兆瑞说:“每天的查缉工作很辛苦,但是过往旅客看在眼里,他们有时会隔着车窗对我比大拇指示意。当我查到毒品时,群众也会称赞,这些我并不认识的人给我太多感动,温暖着我的心,更加坚定了我为人民服务的初心使命。 ”
可能有人会说,奖章当然是越多越好,但郑兆瑞不这样想。郑兆瑞提到,“我们在缉毒战场浴血奋战,为的是什么?是家国安宁,是天下无毒!我真心希望自己再也不会因为缉毒去得到新的奖章,因为,边境地区如果没有人贩毒吸毒了,我天下无毒的心愿也就实现了。希望通过我们的禁毒人民战争,这一天早点到来。”
实习生 柏鑫 南都记者 潘珊菊 发自北京
编辑:梁建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