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5月21日广州首次报告新冠病毒Delta变异株本土病例,到6月26日广州宣布全市中风险地区清零,广州新冠疫情本土病例目前已连续多日“零新增”。6月28日上午,广州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办广州市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再一次重点介绍了广州市疫情防控科技战“疫”工作情况。
据南都记者观察,在一个多月的抗疫过程中,广州无人车、快速检测、无人机等均在科技战“疫”当中得到了较好地应用。近年来,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兴科技创新技术及衍生出的相关新兴产业已成为全国多个城市的创新发力点,因为它们不仅可以赋能产业转型升级,同时可以“智理”城市生活。科技战“疫”之后,广州如何进一步做好顶层设计,率先全国开拓更多科技智能产品应用场景,可谓十分关键。
广州科技战“疫”的阵法
“要让检测速度赶在病毒传播速度之前,才能有效截断病毒流行。”这已成为我国疫情防控的共识,但此次病毒传播速度不同以往。
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公开表示,Delta变异株传播指数高达4.04-5.0,传染性比普通株高1倍。另据广州警方公布的监控画面,两个人14秒的接触就完成了病毒的传播。钟南山根据模型估计,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同一时期,广州可能会有730万人被感染。
面对传染性极强的Delta株变异病毒,广东开展了多轮次的大规模的核酸检测。6月26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广东工作组组长雷海潮表示,此次广东核酸检测创造了两个全国“最高纪录”:累计完成超2.1亿次筛查,比全省人口数还多出60%;6月22日创下1800万人次的最高单日检测上报纪录。
5月27日,广州市荔湾区城光荟采样点,志愿者帮市民抱孩子。南都记者 冯宙锋 摄
在开启大规模核酸检测前,数据很关键。广州科技战”疫“的前期排查,得益于广州相关实验室、在穗科研机构和中小科技企业迅速入战。
据广州市政府副秘书长、一级巡视员高裕跃介绍,此次疫情中,工信部电子五所应指挥部要求紧急开发了“识阳系统”,对检测数据实时抓取,第一时间筛选出阳性病例数据,为快速找出密接和次密接,开展迅速处置争取了宝贵时间。
准确的数据之后需要充足的检测试剂供给。广州给出了这样一组数据:达安基因的核酸检测试剂盒日最大产能从100万人份提升到500万人份,生产量占全国四成以上,累计销量超3亿人份居全国第一;金域医学在穗的核酸检测能力达到52万管/天,单机构检测量、日检测能力和累计检测量均居全球首位;万孚生物的抗体/抗原检测试剂盒从原来的每日产能30万人份提升到180万人份;和信健康的抗体试剂盒每日产能从40万人份提升到100万人份。这些实际投入,帮助广州在短时间内提升了检测筛查能力。
阻断病毒传播的另一大关键手段是进行区域封控管理,而如何为此次疫情相对分散的封控区域保障生活物资配送又带来了挑战。
对此,高裕跃表示,6月3日,在荔湾区芳村片区实施交通管控的当晚,广州就以“减少人与人的直接接触,降低交叉感染风险”为目标,迅速部署运用高科技搭建无人配送场景,补充封控区域生活物资配送力量。在疫情期间,这些车辆进入管控区域,搭建了无需人工、高效稳定的运输队伍,解决管控区物资配送存在的“中间断层”问题。
2021年6月4日傍晚,广州鹤洞大桥海珠区路段,一辆载着物资的无人驾驶的小巴正在往荔湾区芳村封闭区域的方向开去。谭庆驹摄
高裕跃介绍,至今,广州市共出动自动驾驶汽车20多辆(乘用车、小巴、重卡等)、小型物流配送车30多辆开展配送服务,累计配送物资265吨(配送餐食及核酸检测样品等未计入),单日最高配送物资达33.8吨。
从南都记者前期采访,这次无人配送的种类也较丰富。除了无人乘用车、大巴外,小型物流配送机器人也协助志愿者开展“最后一百米”配送直达、无人机快速送达急需物品、无接触“柜鲜生”智能售菜等科技应用,让“无接触”配送物资能够尽快地进入封控区居民生活。
战“疫”经验将反哺科技创新及落地应用
“这次直接面向人们各种各样的紧急需求,这种经历是以前没有过的。”在疫情一线参与无人配送的文远知行负责人说。
无人配送任务的第一天,在物资集中收集点的文远知行工程副总裁钟华就遇到了这样一幕:当天有一对聋哑夫妇外卖员来到大桥口5次,第一次发现无法把物资送入,收货点也不在无人车的送货点,钟华于是帮忙跟收货人沟通退货,并得到对方的理解。钟华也跟聋哑夫妇外卖员说明了当时只有一个无人车送货点,其后接单的4次外卖收货点都在送货点附近。
无人车配送点和线路随着疫情防控情况经常变化,为了方便封闭封控区内外的市民更加了解卸货点的具体位置,有无人车企业迅速开发H5网页,在地图上清晰标注无人车最新的卸货点以及覆盖的小区。同时,也有无人车企业发现可以联合其他科技企业,将无接触配送从下订单到无人车配送再到送货上门整条打通。
观察:科技如何与城市融合?政府需做好整体规划
这次科技战“疫”带给企业一些思考。
“我们在荔湾东漖街卡口支援的时候发现,很多志愿者要很辛苦地在集散点的许多货物中找到他们对应的东西。” 自动驾驶企业小马智行相关负责人说,尤其是在志愿者人力紧张时,很担心货物在运送到卸货点后没有进行妥善配送,进一步导致收货人对无人车企业进行投诉。从此可见,无人车的运输效果与整体物资配送协调机制紧密相关。
有业内人士认为,以数字技术、人工智能为基础的一系列创新科技对于抗击疫情有着非常大的潜力,新技术的实际应用落地也必然会遇到很多现实问题。
不过对于创新科技企业来说,疫情造成的集中场景应用总体上更是机遇,让它们能够在更复杂、更紧急的实际环境中进行技术的实践验证。对其中遇到的问题进行经验总结和积累,也将反哺创新科技的发展,尤其是对于自动驾驶、无人机、人工智能这些正在向商业化应用迈进的科技领域,能够为它们未来的商业化之路打下历经考验的基础。
如何进一步加快落地速度?新兴科创产品在实际场景投入当中,由于有安全性等综合考虑,为此,政府层面的统筹很关键。这一点在近年来智慧城市的发展当中有较大的体现。
世界5G大会展区展示的仿生机器狗,能跑能跳还可自主避障。科技产品正在融入城市生活。
根据南都记者此前采访了解,在智慧城市发展下,数字科技由单项应用向集成融合转变当前,以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不断成熟,加速在新型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的广泛渗透应用,催生了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智慧化的公共服务新模式和城市治理新理念。这都是政府积极建设机制,助力开放场景的效果。
从本次广州市为支援抗疫的无人车发放车辆通行证,也可以看作在机制层面对无人车商业化应用的又一次推动,也传达出政府对此技术的信任和支持信息。
在社会公众层面,相关科技技术在抗疫中起到的实际作用得到广泛传播,也起到了很好的技术科普作用,有利于提高城市居民对新技术的认知度和接受度,助推创新科技的进一步推广应用。
高裕跃在6月28日的发布会上表示,无人配送作为物资保障体系的一种有效补充为目标,及时响应封控区内居民对食品、奶粉、药品等急需物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国有企业基本生活物资配送主力军的力量,同时也补充了市民个性化、多样化的物资需求,该模式正被广东省物资保障二组转发省内各地市推广应用。此外,智能消毒机器人也在金茂府等多个小区使用,实现了“无人化”的环境消杀。下一步,广州将认真梳理总结,抓紧推进自动驾驶商业化运营政策落地,进一步研究信息化、智能化(装备)在隔离酒店特定使用场景及需求。
未来,广州能否加快智能之城建设的速度,考验的不仅是广州科技的能力,还有相关机制建设的魄力与决心。
出品:南都智能汽车产业生态研究课题组
统筹:任先博
采写:南都记者 徐劲聪
编辑:任先博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专题】大湾区智造产业深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