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华社报道,6月29日上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七一勋章”颁授仪式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据悉,“七一勋章”是党内最高荣誉。南都记者注意到,29名“七一勋章”获得者中,有来自贵州遵义的黄大发。
他曾带领村民历时36年,在悬崖绝壁上开凿出一条主渠长7200米、支渠长2200米的“生命渠”,用实干兑现“水过不去、拿命来铺”的誓言,为改善山区群众用水条件、实现脱贫致富作出巨大贡献,被誉为“当代愚公”。南都曾记录了他“求水”36年的事迹。
高山阻隔水源,在悬崖上修水渠
1995年,身处贵州大山腹地的草王坝村,迎来命运的转折——绝壁之上,一条天河般的水渠倾泻而下,生命之水终于流入草王坝。
这条天河般的水渠,历经36年的波折,凭借人力,硬生生地绕过三重大山,接通草王坝与水源地,村民叫它“大发渠”。大发,取自村中老人黄大发的名字。
2018年黄大发沿着修建在绝壁上的“大发渠”巡查。新华社记者 刘续 摄
黄大发,土生土长的草王坝村人。周边最高的山海拔1400米,最矮的600米。西面的螺蛳水河,距村子不过六公里,但一层层屏障,将水源生生隔开。面对巍巍群山,人们穷得无可奈何。
直到1992年,村民仍然不知道白米饭的滋味。因为缺水,他们只能年复一年喝着带着黄泥的“望天井”水,一日三餐吃着玉米粒磨碎蒸的“饭”。
“让村里通水,让大伙能吃上大米饭”,是黄大发多年以来朴素的梦想。
1958年,黄大发23岁,出任草王坝村大队长。从上世纪60年代初起,黄大发便开始带领村民兴建水渠。由于技术条件落后,村民们屡战屡败,跟着黄大发上山干活的人越来越少,直到不了了之。
但黄大发不愿接受贫穷的“宿命”。54岁时,他被调到枫香区水利站学习。
有了水利方面的知识储备,时任村支书的黄大发再次把修建水渠提上村委的议事日程。为了解决资金问题,黄大发一次次往县里跑。因为缺钱,每次都是步行往返,到处找领导,一点点磨。
1991年,在县政府财政困难的情况下,黄大发终于向政府争取到了6万元现金、38万斤玉米折抵为工程款以及水利局的技术指导。为了凑齐水利局要求的1万元押金,黄大发家家户户地劝,钱才终于凑齐。
1992年春,水渠正式动工。黄大发遇到的困难四边八方地来,与村民的不少纷争都要靠黄大发出面顶住。在悬崖上修渠道,遇到危险,黄大发总是冲在前面。在转拐岩,山体像刀削般直立,没人愿意下去打炮眼,黄大发便自告奋勇,黄大发安全确认了,工程队才先后跟着下去。
1995年春,第二次修渠开工仅三年,7200米主干渠、2200米支渠全线通水。黄大发的梦想终于实现了。村里随即开始搞“坡改梯”,把山崖开垦成梯田。到1997年春天,全村坡改田约300亩,人均粮食增至千斤,人均产值则从80元翻至300元。
带村民盖小学,离任后不忘护渠修渠
通水后,黄大发带领村民盖起了小学。小学缺老师,黄大发就把在县里打工的儿子黄彬权劝回村里当教书。
2003年,黄彬权曾到县里去打工,两天的工资就抵得上当老师一个月的工资。哪知道没过多久,黄大发来县里找他了。
“说村里面缺老师,让我回去。”黄彬权不想回,但更不愿为难父亲,最终还是跟黄大发回了家。2006年,因为待遇问题,他再次进城打工,又被黄大发劝回,自此再没有离开草王坝村。
2004年,黄大发离任村支书,不再担任村干部职务。他心里始终牵挂着护渠修渠,时不时就到渠上看看。通了水,多了田,村里的经济状况渐渐好转。有编制的正式老师也逐渐进驻。
2017年,黄彬权下岗了。年纪已大的他没有再动打工的念头,转而务农。生活自给自足,盖起了二层楼房,但也仅此而已,家里并没有更多的积蓄。他有时候会想,如果当年坚决不回村里,生活不会是现在这样。不过,黄彬权从未对父亲说起过这些。“当时已经做出选择的事情,就不能怪罪别人了。”
上世纪90年代至今,村里考出了20多个大学生。“没钱,哪里供得起大学生?”有村民说得直白,“水通人发。”
2017年,黄大发82岁了。他告诉来访的南都记者,“让村里通水、通电、通路,这就是我的梦想,我一直没有放弃。”
当时的他,还有更多的想法待实现:水渠让塌方砸坏了多处,得重新翻修;村里的路通了,但还有好些地方是黄泥路面、一下雨就泥泞不堪的“毛路”,能都改成水泥路就好了;村民还未全部脱贫,要重视起来,帮大家增收。
绵延三十多年的修渠往事,在他眼里不值一提:“想吃大米饭,我们就要大家干。我是党员,我带头,全力以赴,敢于担当。”
采写:南都记者 林子沛
编辑:张亚莉,向雪妮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
点赞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