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黛青:广东在很多方面引领了国内氢能产业发展

南方都市报APP • 粤港澳大湾区
原创2021-06-30 18:09

e4.jpg

南都:普通市民对于氢能源、燃料电池还并不了解,甚至有人会担忧氢能源是否安全,能否给大家科普一下?

赵黛青:氢能属于二次能源,把氢能推向能源消费结构中的一元,安全问题当然是非常重要的,必须掌握氢能在制备运输和使用中可能存在的不安全因素。靠可靠的技术手段和装备来监控、防范安全隐患非常重要,离不开对技术可靠性持续验证和改进。例如,目前氢燃料电池车的储氢罐都在车的上边,就是考虑氢气轻、散逸快的特点。

南都:制氢过程是否低碳?会否仍存在污染或高能耗?目前广东氢能发展情况如何?亟待解决哪些问题?

赵黛青:目前佛山制氢方式以丙烷脱氢为主。从生命周期视角,其碳排放比国外主流的天然气制氢少,也比煤制氢碳排放少。未来广东还会发展生命周期碳排放接近于零的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绿氢)路线。

目前广东制氢成本还比较高,储运和加氢站的费用占了很大部分,随着氢能技术及基础设施的完善,制氢成本能大幅度下降。

总之,目前的问题主要在于,还需要减低氢气价格,技术成熟度还不够,储运基础设施建设不足等。这些都需要继续探索、研究和应用示范。

南都:目前广东在氢能源发展中有哪些突破性的技术和经验?

赵黛青:2020年9月,国家五部委发文组织开展燃料电池示范城市群,广东城市群包括佛山、广州、深圳、珠海、中山、阳江、云浮、东莞,佛山牵头。

目前佛山的南海区、高明区,有全套的燃料电池产业链,在燃料电池电堆、整车制造、重卡等方面掌握了很多国内领先技术;南海氢能研究院汇集了很多院士专家,对制氢、燃料电池、内燃机等技术进行基础科学及应用科学的研究;广州黄埔也在打造“氢谷”,城市群之间优势资源的协作能推动全省氢能产业链的形成和发展。

目前广东已经有了“制、储、运、加、用”全产业链的生产模式,一些企业如鸿基创能、广顺新能源、广东国鸿在全国处于行业领先地位,广东在很多方面引领了国内氢能产业发展,比如佛山的第一辆氢能源有轨电车、佛山南海将建全国首个“氢能进万家”智慧能源示范社区等。

南都:在氢能源发展方面,大湾区应该如何进一步“组队”发展,形成更好的协同?

赵黛青:广东各个城市的资源禀赋和研发能力不一样,所以在氢能产业中的定位是不同的。

目前看,佛山因为制造业有优势,整车制造技术已经有了积累,技术转化、专利转化速度快,主要是示范应用基地

广州则更多承担研发职能,比如黄埔、南沙有很多氢能研发企业。

广东其它一些城市多依据自身的城市条件,来定位其在氢能产业链的地位,比如目前广东氢气来源是东莞巨正源丙烷脱氢项目,茂名石化企业的副产氢也可以提供氢气。

所以广东发展氢能产业应继续做好规划和布局,城市间通力合作。

南都:氢能源未来怎样更好地走进普通市民生活中?

赵黛青:佛山的“氢进万家”项目就是全国首例。“氢进万家”就是将氢能用于建筑用能需求,也包括一些商用的空间。其技术主要利用了氢燃料电池的分布式热电联产技术。该技术已经在德国、日本等国家得到应用。这个技术以天然气或液化石油气为燃料,通过燃气管道输送至家庭住宅,经过重整产生氢气,供燃料电池热电联供系统发电向家庭负荷供电,同步回收发电余热用于家庭供热,有利于建筑行业的节能减排。

氢能应用有多个场景,“氢进万家”只是其中一个路线,在交通工具的能源替代、利用氢气来改变钢铁、石化行业一些依赖于化石能源的工艺路线,都是目前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重要攻关方向。

采写:南都记者 路漫漫

南都制图:林泳希

编辑:黄海珊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广东达“峰”行动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