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感控制专家陈祖辉:连续两年临危受命,带队啃下“硬骨头”

南方都市报APP • 南都即时
原创2021-07-06 09:21

微信图片_20210707112602.png

“管天、管地、管空气。”

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专家陈祖辉,这样概括自己的工作,“任何一个微小的疏漏,都有可能造成很大的影响。既然选择,就不应该有丝毫的懈怠。”

当新冠病毒Delta变异株入侵广州时,陈祖辉临危受命,率领一支院感防控专家团队固守本次抗疫的主战场——市第八人民医院;而当广州终于实现了本土病例“清零”,他却因为过度劳累,倒在了自己的工作岗位上。

6月22日深夜,正在审阅一份现况报告的陈祖辉,突然感到胸闷、胸口紧,被紧急送往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救治,随后转入该院的隔离病房。6月26日上午,他在视频连线中告诉南都记者,经过充分的休息和妥善的治疗,目前身体状况已大为好转,“希望很快就能投入新的战斗。”而他的队友们却透露,即便名义上是在休养,陈祖辉仍密切关注着前方的工作进展,6月27日晚,还通过在线会议软件,如常主持了院感团队临时党支部的民主生活会。

陈祖辉现任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科教办主任,附属第五医院党委委员、副书记(负责工作)。2020年初,他曾作为广东省首批援鄂医疗队队员进驻武汉市汉口医院,奋战57个日夜,创下了所在病区无一名医护感染的战绩,获评为“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再往前历数,2008年汶川救灾、1998年湖北抗洪……多个国家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中,都留下了他的背影。

谈及职业选择,陈祖辉用到最多的词不是“喜欢”,而是“责任”。他说:“做自己喜欢的事,固然能在短时间内更好地发挥主观能动性,但一个人所处的环境总会变化。只有守住‘做好本职工作’的底线,才能处变不惊,召必来,来必战,战必胜。”

带队啃下“硬骨头”

2021年5月21日,时隔270多天,广东省再次报告本地出现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其病毒为Delta变异株。

陈祖辉第一时间介入防控工作,根据省卫健委的安排,先后在荔湾区人民医院鹤洞院区、广东省中医院等单位进行院感督导。

6月12日傍晚,他又接到紧急通知:集中收治新冠肺炎确诊患者的市八医院需要紧急换防,现委派他带领一支专家队伍驻点支援,务必将院内感染的发生率尽可能降低;同时任命他为市八医院临时党委副书记,统筹协调全院的相关工作。

没有丝毫迟疑,陈祖辉在接到通知的当下便打包行李,提前一天进驻了市八医院嘉禾院区,摸查该院的感控现状。

6月13日上午,院感队伍的成员们分别从广州、珠海、惠州、中山等地的不同医院集结到位,陈祖辉立刻就带领这批专家骨干进入了工作角色。

e5c78932eddb98c0b5e1467a7b2726e.jpg

身为感控专家的陈祖辉,已是多次介入新冠肺炎疫情防控。

接手市八医院的感控责任之初,团队自然是“千头万绪”,连经验丰富的陈祖辉都不得不承认,此次作乱的Delta变异株“生性狡猾”,甚至冲撞了以往不少“常识性”的理解。

但对即将48岁的他而言,“害怕”“困惑”这些描述,早已离他远去。通过每日例行的晨会和每晚8点的讨论会,他很快将工作思路理顺,责任到人,逐层去沟通、解决各项问题。

来自广州市中医医院的陈小玲医生,后来成为这个20人团队的会务统筹,因此特别熟悉陈祖辉的管理风格。

在她看来,这位专家领队尤为强调以下几点:一是严纪律,二是强业务,三是分缓急。短短三日左右,院内14个隔离病区的感控工作就明显步入正轨,每晚复盘会议的时长,也相应地从两三个小时,迅速缩减到了一两个小时,并逐渐形成了一套规范性文件。

院感人员当然不只是“坐而论道”,更多时候,他们需要完全放下身段,深入临床一线贴身督导医护。

如今的疫情防控早已常态化,医务人员难免疲劳,而感控专家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适时为他们敲响警钟,不厌其烦地提醒各种防护细节——细到什么程度?譬如病区的医护人员每次洗手,“七步洗手法”是否不折不扣地贯彻执行。必要时,还会采取更高标准,“比如平时做院感防控,医护每4小时换一次口罩,特殊时期,我们每3个小时就更换一次。”

3000x2000_60dff5bd7b651.jpg

陈祖辉在临床一线“护航”抗疫医护。

从硬件设施的改造,到各项规章制度的完善、人员感控意识的强化……短短十几日,市八医院的院感控制就得到了全方位的提升。

陈祖辉说:“在进驻市八医院的所有医护人员的努力之下,同时也是在国务院疫情联防联控机制专家组广东工作组专家的指导下,在国家卫健委以及广东省新冠肺炎防控指挥办相关领导的帮助下,我个人觉得,这片战场已经取得了阶段性胜利。”

“永远在线”的有心人

显著成果的背面,离不开逆行者与承重者的默默付出。

从来到市八医院的那一天起,陈祖辉就成了众多工作伙伴心中“永远在线”的人。每天清早7:00起床,7:45前和队友们一起进入病区就位;结束一天的沉浸式病区工作后,当晚回到驻地酒店,还要处理种种案头事务。

负责整理每日会议纪要和次日整改清单的陈小玲,有时需要加班到凌晨一两点,而后将长长的文件传给陈祖辉审定,她惊讶地发现,不论多晚,对面基本上都是“秒回”。

历经11天的连续作战,身高1米78的陈祖辉,体重从76公斤降到了70.7公斤,平均每天掉秤1斤。

他一直认为自己的身体素质很好,没想到6月22日晚主持例会时,突然觉察到某些异样,当夜11时许,发展成了明显的胸闷、胸口紧等症状。

市八医院临时党委书记唐小平知道后,赶紧安排了一辆负压救护车,严格遵照疫情防控相关规定和程序,把陈祖辉送往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救治,随后转入该院的隔离病房。

经过诊断得知,他的体内出现了心肌缺血、I度房室传导阻滞、三尖瓣返流(轻度)等病变,好在程度不算太严重,顺利接受了对症处置。

85019333卡.jpg

陈祖辉在隔离病房中接受南都记者的视频连线采访。

陈小玲回溯起来才意识到,陈祖辉这次突然发病,不是完全没有预兆。

“那天晚上,他叫到我们的名字时,第一次出现了卡壳,好像思维没像平时那么清晰了。有几个同事还开玩笑说,是不是太累了?但当时大家的注意力都在工作上,每个人都是很拼的状态,根本没有引起重视。当夜12点左右,我突然接到祖辉书记发来的信息,说他有点不舒服,我一下子就紧张起来,提出送他去医院急诊。他说不行,让我继续整理会议纪要。”

第二天早上,院感团队从驻地酒店一起乘车上班时,看到陈祖辉常坐的位置空了,大家都非常难以接受。

在他们的描述中,陈祖辉完全不像临时工作团队的领导,更像一个班集体中备受敬爱的班主任,尽管实际上才相处了11天,却在周围所有人的生活里留下了深深的印迹。

2020年武汉抗击疫情前线的支部会议。左陈祖辉,右吴义.jpg

2020年初,武汉抗疫前线的支部会议。左一为陈祖辉。

团队成员邝艳兰告诉南都记者:“陈祖辉书记本身是一个非常守时的人。记得他跟我们说过,‘就算让别人多等一秒钟,我都会浑身不自在’。所以后面他说什么时候开会、什么时候要准点发车,我们都严格遵守;在他暂时离队之后,到现在为止,仍然保持着这样的‘时间纪律’。”

与陈祖辉同样毕业于暨南大学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专业的陈小玲说:“在参加这次任务之前,我对他的认识仅仅停留在‘比我早毕业12年的大师兄’‘院感管理领域的前辈’,但现在他在我脑海中是一个很鲜活的形象,而且我觉得,他很有心。”

接受南都记者的采访时,多位院感团队的成员都提到,没想到在如此忙碌的情况下,陈祖辉还特意去了解每个人的生日。

有一晚结束工作后,他专门准备了小蛋糕,组织大家给即将过生日的成员“云庆祝”。他会关心每个人吃得好不好、睡得好不好、有没有出现心理波动,外市来的队员能否适应,甚至会主动关照成员们的家人。

而在专业工作中,陈祖辉也不仅仅是督促大家完成交办的工作。他知道很多队员将此行视为学习提高的契机,因此有意引导一种交流探讨的气氛。

邝艳兰来自惠州市第一妇幼保健院院感科,她说自己虽然也有10年工龄,在队里不算很年轻了,但在专科医院,毕竟比不上综合医院见识丰富,“陈书记在时,每天晚上8点几乎‘雷打不动’地组织我们开讨论会,鼓励大家把白天遇到的问题或者新的体会拿出来交流。大家在不同角度的碰撞当中,其实很能激发自己的工作思路,这一点是我感触最深的。”

6月27日晚8时,她心心念念的“头脑风暴环节”又回来了。这一次,陈祖辉是在隔离病房中,通过在线会议软件发起了讨论,也作为院感团队临时党支部的第二次民主生活会。

邝艳兰告诉南都记者,在一个半小时的连线中,陈祖辉带领他们学习了党史,跟每个成员谈心、交流:“因为真的很久没有见到他了,会议结束之后,感觉大家都舍不得下线。”

这些细节,陈祖辉始终没有对南都记者提起。

“缓冲区暖爸”

即便现在的陈祖辉身形瘦削、面带病容,但在谈到自己从事的院感工作时,眉眼之间蕴藏着一种和暖的笑意,无形中令人受到感染。

其实,在一年前的武汉抗疫中,他就曾因工作上的温和、体贴,获得了一个“雅号”—— “缓冲区暖爸”。

去年1月24日,除夕,陈祖辉辞别妻儿登上逆行驰援武汉的专机,随广东省首批援鄂医疗队接管了距离华南海鲜市场仅4公里的武汉市汉口医院,与另外两名资深院感专家刘大钺、何达秋共同为130多名队友保驾护航。

陈祖辉仍记得,相较于广州市八医院,汉口医院的客观条件更为有限:“它原本是一个以康复为主的二级医院,在物理设置方面、人员培训方面,都有很多上升的空间。我们三个院感人也是科学地分析、布防,用尽可能短的时间明确了病区院感控制上的软、硬伤,并进行了整改。最终在广东医疗队全体队员的努力下,不到两个月时间,我们就将汉口医院的所有存量病人‘清零’,没有出现任何一例医护、包括我们院感人的感染,拿到了一份非常满意的成绩单。”

而在一些年轻的院感人和曾经受其培训督导的医护人员、媒体工作者们看来,陈祖辉令人感佩之处还在于,他能在高压且琐细的工作中,永远保持平和的状态,从不向外界释放负面情绪。

当年轻的队员进入病区时,陈祖辉会用一些肢体语言进行鼓励,帮对方穿戴好防护装备,做好姓名标示;医护从病区下班后,他会从旁迎候,道一句“辛苦”,递上一个新口罩。

陈祖辉对南都记者坦言:“我觉得作为感控人员,应该要适当地多一点共情,多一点同理心;既要有专业深度,又要有人文温度,这样会更便于解决问题。”

去年9月,陈祖辉被授予“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称号。荣誉加身之时,他却淡然地说:“可能因为新冠肺炎疫情,大家更多地关注到了院感这一块工作,但对于我自己而言,并不会改变我对工作的态度。我还是会继续踏踏实实地做好本职工作,专注于每一个细节的整改和落实,同时还要把握好大方向,这样就足够了。”

1998年武汉抗洪前线。左起吴义、陈祖辉.jpg

1998年,陈祖辉(左二)与同事在湖北抗洪前线。

从业至今,陈祖辉曾历经多个岗位,包括医务管理、保健、临床、内科、外科、急诊等,也曾在广东省河源市和平县挂职卫生局副局长,最终锚定在了院感。

当南都记者问及,这种职业方向的选择是否出于喜欢,他有一瞬间的愣怔,而后回答说,自己没有深入思考过这个问题,“可能更多地是认为,干一行就要爱一行,并且专一行吧。有人说21天就能形成一个习惯,我觉得也差不多。每一次‘领命出征’,一方面我觉得是自己的一项任务,同时我也把它当作一个机会、一种挑战。这种好事应该一直做,慢慢变成习惯。”

陈祖辉相信,岗位无所谓平凡与伟大,“平凡的人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好本职工作,才是最伟大的。”

出品:南都即时

采写:南都记者 婧婧 王道斌 通讯员 刘丽芳 张灿城

摄影:南都记者 钟锐钧

视频:李琳 吴佳琳

编辑:张亚莉,向雪妮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广东抗疫群英谱
共同守护美好家园·广州中高风险区战疫日志
热点人物访谈
2021科学抗疫专题

19
对这篇文章有想法?跟我聊聊吧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