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举国同庆;这一天,也是香港回归纪念日。七一期间,还有嫦娥五号探测器携带的月球土壤,正在香港进行公开展出。
建党百年正当时,湾区青年有态度。为此,南都记者邀请了来自中国香港的三位大湾区青年们一道,两两组队、兵分三路,在广东科学中心体验“电动转椅”,在航天育种基地了解上过月球的水稻生长情况,在中共三大会址纪念馆探寻“三宝”……
探访广东科学中心,见证我国百年科技成就
“世界最大的科技馆/科学中心” “中国绿色建筑代表工程”“广州的城市名片”……具备众多头衔、极具现代感与科技感的广东科学中心,成了此次南都“湾有引力青年行”的第一站。来自中国香港的暨南大学学生司徒聪颖和记者一道,参观了此处的“建党一百周年科技成就展”以及“飞天梦之馆”。
在科学中心二楼的“建党一百周年科技成就展“展区,设立着多个图文展板、多媒体屏幕和模型。该展区分“不忘初心”、“开天辟地”闯新路、“一张白纸”绘新图、“伟大变革”奠新基、“走向复兴”谱新章、“接续奋斗”六大板块,向她们清晰展示“科技强国”下的中国辉煌发展史。
行走在林立的展板之中,记者与聪颖回顾了中国的航天史。聪颖表示,自己比较有印象的是2008年圆满成功的神舟七号发射任务。“当时还懵懵懂懂,但已经知道是电视里正在发生的一件大事。现在长大了,觉得自己见证了这样的时刻,很骄傲。”
在介绍 “天问一号”的展板前,两人停下了脚步。2021年5月,负责分析火星地形地貌的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着陆于火星,其中就有来自香港理工大学的研究团队。聪颖表示,虽然自己身边没有同学就读航天航空类专业,但据她了解,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以及香港理工大学都开设有相关的课程。
而在 “飞天梦之馆”,广东科学中心专业导览人员永浩带领着聪颖了解了一些航空科技方面的知识。据永浩介绍,在太空失重的环境下,宇航员会有出现头晕、呕吐等“太空病“的可能,需要通过特殊的体能训练器材提升自身的平衡能力与前庭功能,从而避免失重下的身体不适。
在工作人员的指引下,聪颖也坐上了馆内的“三维滚环”以及“电动转椅”模拟载人航空体能训练器材,真切地感受了一把航天员的训练体验。“其实这已经是很慢的转速了,但自己体验之后还是感觉有些晕。”聪颖表示,想到正式的航天训练只会更加艰苦,她对航天员又多了一份钦佩。
打卡航天育种基地,了解上过月球的水稻生长情况
2020年11月,嫦娥五号探测器在文昌卫星发射中心升空。在航天育种产业创新联盟和华南农业大学的共同组织下,一批共重40克的“航聚香丝苗”水稻种子和返回器一起,历经22天的“星际穿越”后顺利回到地球,并于今年2月,在华南农业大学的实验场和试验田中种下。
那么,现在这批航天育种水稻怎么样了?本期“湾有引力,青年行!”七一特别节目,南都记者就与香港青年梁刘轩一同走进国家植物航天育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实验室、华南农业大学试验田基地。
作为自媒体人,梁刘轩目前正在拍摄内地真实、正能量的视频题材,提供给两地青年观看。“我们也致力于成为两地青年沟通桥梁的角色,以及粤港澳大湾区宣传大使的角色。”
“嫦娥五号搭载种子是全世界范围首次进行深空诱变育种研究。”国家植物航天育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郭涛表示,如果项目进展顺利,首先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空间环境与生物遗传进化的关系,为未来的航天育种技术创新提供理论依据;其次,嫦娥五号搭载的品种是香型丝苗米,是针对产业新需求精心准备的新材料,有望为优质育种提供更多更好的种质资源,对于广东的优质水稻生产也是非常有意义的。“这批航天育种水稻在今年七月上旬即将迎来第一次收获。”
在华南农业大学试验田基地,梁刘轩与郭涛一同下田,了解航天育种水稻的生长情况。“这里真漂亮啊,金灿灿的。”梁刘轩不禁发出感慨,表示才知道原来香港很多稻米都是广东这边供应的。“非常震惊,原来我们国家的航天事业可以和我们的农业做结合,联系特别紧密,确实让我大开眼界。”
走访中共三大会址纪念馆,探寻珍贵史料文物
闹中取静的东山口恤孤院路,一座砖红色三层建筑掩映在婆娑绿荫中,显得格外亮眼。98年前的6月,毛泽东第一次来到广州。与他前后抵达的,还有来自国内各地的党代表和工运领导,如李大钊、陈独秀、张国焘、谭平山、蔡和森等。他们在这里秘密召开了一场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全国代表大会——中共三大,这是首次、也是唯一在广州召开的中共代表大会。
时间一晃来到2021年6月,中共三大会址纪念馆改扩建竣工,重新开馆。此次“湾有引力青年行”七一特别节目,南都记者与来自香港的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大三学生陈乐颖,便来探寻中共三大会址纪念馆的“馆内三宝”——三件最新引进的珍贵史料文物。
自纪念馆开馆以来,讲解员汪会的步履就没停下来过。重新开馆后短短几天内,中共三大会址纪念馆就迎来了多批团体预约的党员与群众。
在汪会的带领下,乐颖见到此行探索的第一件“宝物”——缝制在马林衬衣上的共产国际指令;第二件“宝物”,是一张20世纪30年代广州东山一带的鸟瞰照片。照片旁一块多媒体交互屏幕引起乐颖的注意。通过点击电子照片上的热气球,会址周边不同地点的旧貌影像便悉数呈现眼前;再对其进行稍稍涂抹,便可一睹百年后这些历史建筑的全新风貌。
“近一个世纪里广州东山一带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生活环境也越来越好。”陈乐颖不禁感慨道。
步入会馆二楼,第三件“宝物”旋即映入眼帘。这是一份最早详细记录中共三大选举结果的德文报告,由作为共产国际派驻中国代表的马林参加中共三大后记录整理所得。“当时参加中共三大会议的代表中有一些也是20多岁的年轻人,他们为国家贡献出了自己的力量,现在的年轻人也应该向他们学习。”陈乐颖希望有更多香港当地学生来内地交流,通过体验营与展览参观等活动,加深对国家历史的了解。“我觉得这对于一个中国人是很有必要的,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国家的历史,还可以增强认同感。”
统筹:游曼妮 陈成效
执行:孙小鹏 董晓妍 杨丽云 程小妹 实习生 陈乐颖 郭子扬 梁颖怡
视频:董梓浩 实习生 陈杰豪 李士标
摄影:孙小鹏 董梓浩 实习生 郭子扬 陈杰豪
编辑:孙小鹏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湾有引力青年行,粤港澳青年走起!
时代精神耀香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