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群海鸟在海平面上盘旋,它们并不像往常那样迅捷、轻快地掠过海面,而是聚成一团,吵闹又密集,像是等待着什么。这异样吸引着岸边的人们,他们停步远望,将好奇的目光投向远处的海面。海面波光浮动,深蓝的海水漾着浅浪,水下隐约透出一片黑色的阴影。那阴影缓慢地移动着,渐渐离水面近了,轮廓也明晰起来。
“直到露出尾巴,大家才认出是鲸鱼。”第一时间发现布氏鲸的大鹏新区土洋社区居民张先生回忆。6月29日下午,一头鲸鱼意外出现在大鹏湾海域,其张开大嘴露出海面捕食鱼群的视频迅速引起热议,与其有关的话题多次登上各大网站、平台热搜,鲸鱼在大鹏快乐“干饭”的画面也引起大量转发。根据视频、图片以及现场观测,专家判断其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布氏鲸,体长8米左右。
大鹏新区鲸豚保护联动工作组供图(摄影岳鸿军)
7月8日,布氏鲸到访深圳第十天,南都记者来到大鹏海湾进行现场直播。“小布”依然活跃在大鹏湾,给深圳人带来不小的“鲸”喜。截至目前,“小布”的出现创下了深圳建市以来近岸健康高等级海洋生物活动的多项纪录:生物等级最高、体形最大、滞留时间最长、社会影响最大。
来了就是深圳人
鲸也一样
“布氏鲸现身深圳大鹏湾”“布氏鲸在大鹏湾逛吃逾一周”“鲸鱼小布彩虹下欢快捕食”……这头陌生的“意外来客”深受网友喜爱,在深圳成了“有名有份”的鲸。活泼可爱的亚成体布氏鲸被网友亲切地称呼为“小布”“干饭小布”,深圳市民笑称其为“深圳鲸”——“来了就是深圳人,鲸也一样。”
当太阳升起,将晨光洒向平静的海面,“小布”已开启“干饭”的一天。它悠闲地游弋在海水中,时不时浮出海面进食,引来大批海鸟相随。每次浮出水面捕食,布氏鲸都会将嘴张开至90度甚至更大,此时燕鸥们便会一哄而上,哄抢抢布氏鲸嘴里的小鱼或在旁边“捡漏”。
大鹏新区鲸豚保护联动工作组供图
“小布”每轮捕食,都会露出水面四五次,直至吃饱了,才转身潜回水中。几天来,深圳渔政部门和科研人员记录到鲸鱼捕食行为逾百次。“小布”进食看似来者不拒,但其实它在大鹏湾最爱享用的“美食”以4种鱼为主,分别是油魣、斑鰶、沙丁鱼、棱鳀,科研人员推算,“小布”每日需要捕食180公斤左右的食物才能填饱肚子。
“从现场情况来看,这头布氏鲸情况还比较正常,捕食、吃食比较频繁,不用担心。”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博士方亮说。
布氏鲸是唯一在赤道附近暖水海域常年生活的须鲸,目前分为远海和近岸两种,是鲸目动物中较为罕见的物种,相关研究在世界范围内十分有限。在2021年国家林草局颁布的最新版《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布氏鲸被列为一级保护动物。近年来,中国沿海的布氏鲸主要集中出现在广西北部湾海域。在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深圳周边海域也曾广泛分布须鲸类鲸鱼,但1980年之后,该区域的鲸鱼出现记录逐渐减少。
究竟这头布氏鲸为什么会出现在大鹏湾?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教授陈炳耀表示,这头布氏鲸与广西北部湾布氏鲸定期性活动不同,应是偶然性行为,可能与盐田港航道停航有关。根据此前已有记录,在香港外海曾有布氏鲸群体活动,目前暂未确定大鹏湾的布氏鲸是否香港布氏鲸群体因追逐鱼群而落单进入大鹏湾。
方亮介绍,根据历史资料,珠江口和大亚湾本身就是布氏鲸搁浅比较多的地方。这意味着,这块水域很有可能是大型须鲸觅食的场所。
“鲸豚类海洋生物屡屡出现在大鹏海域说明这里水质良好。”大鹏新区葵涌办事处官湖社区书记邱晓文认为,正是由于近年来大鹏海域海洋生态环境治理成效显著,才能频繁引来大型鲸豚类生物嬉戏觅食。
保护“小布”
全城护鲸进行时
“鲸”喜降临后,深圳相关部门第一时间启动了护鲸行动,有效避免了鲸鱼活动遭到人为干扰,为鲸鱼消除了种种隐患和威胁。
发现布氏鲸的第一天起,大鹏新区便向社会各界发出倡议,呼吁广大市民及船员不要靠近,不要围观,不要投喂,来往船只尽量避开绕行。
7月3日,大鹏新区鲸豚保护联动工作组在土洋社区成立护鲸临时指挥部,发动各职能部门并结合专家的指导意见,对布氏鲸开启了全方位的保护。多个部门动员多方力量,管控船只、劝退围观游客、清理海洋垃圾、检测水质,同时协调香港、惠州等地建立鲸豚救护联动机制……整个护鲸行动多方联动、迅速响应。
让市民和网友关心的是,“小布”是否适应大鹏湾海域的环境?能否一直留在深圳?专家分析,大鹏湾是一个水深较浅的海湾,布氏鲸活动的区域正好位于盐田港往来船只航线之上。近期是休渔期,渔船活动相对较少,但由于大鹏新区旅游业发达,旅游观光船较多。鲸类易受到人类干扰,可能会造成搁浅、渔网缠绕等危险情况。
“官湖附近海域有大型遗留渔网,可能会对布氏鲸产生威胁。”潜爱大鹏秘书长王晓勇十分担心“小布”会被渔网缠住。连续几天,潜爱大鹏的志愿者们不停地潜水清理海底的垃圾。志愿者们身着潜水衣、氧气瓶,跳入海中,进行海底垃圾清理。
大鹏新区群团工作部、葵涌团工委紧急招募了200名保护鲸豚志愿服务者,在土洋沙鱼涌、官湖、溪涌海域一带清理岸边垃圾,劝导游客不围观不聚集不投喂,劝导游船尽量不出海。
严格管控人类活动的同时,深圳鼓励开展科学研究。目前,来自国内多个权威海洋生物研究部门的科研团队通过连日不间断监测,已成功记录到丰富的科研信息。
南京师范大学陈炳耀教授,国内两个布氏鲸研究团队之一负责人,对布氏鲸进行了现场行为观测,模型估算体长,个体识别,与广西布氏鲸数据库进行比对等工作。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方亮,提取水体环境DNA获取布氏鲸栖息地食物鱼类多样性,利用水下声音记录仪监测布氏鲸发声行为和水域环境噪声。
根据连日观测情况和数据分析,科研团队发布了初步分析结果,认为近期在深圳海域出没的布氏鲸有较为频繁的“鲸吞”捕食行为,潜水和呼吸行为总体没有观察到异常。
“鲸”喜常来
城市与自然和谐共生
2017年3月发生在大鹏新区和惠州海域的抹香鲸救援事件引发了社会各界对于海洋生物保护的广泛关注。此后,深港惠三地政府部门、科研机构、公益组织携手共建全国第一个“鲸豚类海洋动物保护联盟”,建立了联动应急、救护绿色通道、快速处理等机制,形成海洋生态环境资源保护合力。
在民间,越来越多的志愿者开始参与珊瑚保育、海底垃圾清理等活动,修复和维护海洋生态系统。海洋环境保护的理念也深入深圳人的心中,游客们在海边游玩时,会主动捡起冲上岸的垃圾。
随着深圳周边海域的水质逐渐改善,海洋生态环境持续向好,吸引了大量海洋生物前往,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连日来的“鲸喜”,更为深圳的粼粼海面增添了几分灵动与活力。静静远观、不打扰,是对生命的尊重与关怀,也是城市表露的姿态。
深圳“十四五”规划、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设规划中,提到要建设生态之城、美丽家园,体现海湾城市之美。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翟生强说:“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不只是经济发展,还有一方面就是公众与自然的亲近和互动程度。深圳正建设深圳自然博物馆、海洋博物馆,但大自然本身更是最好的博物馆。良好的自然环境也是公众获得感和幸福感的一个来源。这次鲸鱼来访如此受关注,就证明了这一点。”
构建蓝色生态屏障、打造绿色活力海洋名城,深圳率先编制完成了相关规划,初步划定陆海衔接生态保护红线,确立了海洋生态保护整体格局。与传统海洋城市注重生态环境“硬指标”相比,布氏鲸在深圳大鹏海域出现,是生物多样性的一次生动展现,是深圳海洋生态建设“软实力”的重要例证。
大鹏新区,作为深圳市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集中承载区,目前正创建国家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近年来通过陆海统筹在海洋生态建设中取得不少成果。大鹏新区有着约占深圳四分之一海域面积,近岸海水水质100%达到国家一类标准,64条河流100%达到IV类,92%达到III类。新区海域面积仅占南中国海面积万分之一,却拥有近1/5的生物物种,珊瑚平均覆盖率逾30%,生物多样性状况良好。
2021年6月,大鹏新区生态文明保护与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启动,发布全国首个《海洋碳汇核算指南》。接下来,大鹏半岛生态文明建设公益基金将设立鲸豚保护相关项目,支持开展海洋生物多样性方面的科研、科普工作。
“布氏鲸在大鹏湾是城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体现。”北京大学深圳研究专家院翟生强说,生态是一个高度复杂且充满各种有机联系的系统,对于鲸鱼等野生动物的保护,不单单是对某个单一物种的保护,更应是一种整体性保护。
“鲸鱼都来深圳了,我们有什么理由离开。”有网友在南都的直播间留言评论道。专家们的心态则要复杂得多,既希望鲸鱼回归大海,也希望鲸鱼能常来。
采写:南都记者 刘诗豪
撰文:袁冰清
编辑:李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