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那座传说的城市!

南方都市报APP • 南都东莞
原创2021-07-10 15:30

今年,注定是东莞不平凡的一年。

“常住人口破千万” “连续5年入选新一线城市”等好消息接踵而至。东莞实力让人振奋。

抗击疫情,2天时间内全市核酸,“1116.21万人,全阴”!东莞速度令人点赞。

图片1.png

冲击万亿GDP关键之年,越来越多人看见东莞了这些年的改变与飞跃。

入莞18年之际,东莞万科将城市发展的精彩瞬间,拍摄成《看见东莞改变》TVC。

3分26秒,带你看看东莞这些年的变化

在每个发展的关键时刻,东莞总能以一个令人惊艳的改变,找到适合自己的路子,成为时代的弄潮儿。从好到更好,成长为大湾区不容小觑的重要城市。

东莞速度

“东莞塞车,全球缺货”,这句东莞制造极为贴切的形容,其背后的“东莞速度”,最早可追溯至中国内地首家“三来一补”企业——太平手袋厂。

一针一线小.gif

1978年7月29日,太平公社的东莞二轻局下属企业—太平服装厂,接到港商张子弥的首个任务:没有图纸,只有一个黑色手袋和半成品配件,要求对着款式仿造出一个手袋。

时任太平服装厂厂长刘艮和负责供销业务的唐志平纠结了许久:这样的合作,有没有资本主义成分?有没有资产阶级思想?搞三来一补会不会犯错误?

特殊年代,这是他们不得不考虑的因素。

那时,十一届三中全会还没召开,安徽小岗村18位农民还没开始冒险“大包干”,四川向阳镇还在酝酿农村改革。但改革的力量已蓄势待发,在全国正依照各自的发展逻辑破土欲出。

最后,他们还是拍板决定:做!当晚厂里的技术工人熬了个通宵,做出几乎一模一样的手袋。天刚亮,就马不停蹄地送到张子弥手中。

1978年8月30日,张子弥与东莞二轻局签订一份为期五年的合同,那张标注“粤001号”的三来一补协议在东莞诞生,这标记着中国内地诞生的第一家“三来一补”企业。9月15日,东莞太平手袋厂挂牌成立。

东莞也成为中国加工贸易的“源”,其“流”随后遍布珠三角。

被称为“借船出海”方式的“三来一补”,从改革开放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形成了“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镇域经济发展模式,32个镇街形成了自身的特色产业,也为东莞的产业发展迅速积累起原始资金。

继改革开放头20年黄金期之后,东莞再次抓住机遇。这次,从“借船出海”转向“造船出海”。

东莞厚度

数据显示,1998年,东莞外贸出口总额(海关口径)实现130.6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4.90%,增速高出全省平均增长速度13.3%;东莞出口总额超过广州,仅次于深圳、上海,跃居全国大中城市第三,稳居全国地级市第一。

出口量.gif

那一年,全世界排名前100位的企业有12家在东莞投资办厂,杜邦、雀巢、诺基亚、汤姆逊、飞利浦、索尼等一大批国际大公司都在这里投资办厂或进行技术合作。

东莞成为全球最大的电脑设备生产基地之一,生产的高级电脑磁头产量占世界市场的40%,微型马达占世界市场的20%……世界电脑业界甚至流传这样一句话,“无论你在哪里下订单,都在东莞制造”。

如视频中所说,低头赶路的东莞人,在空白之地,凭一针一线,编织出制造名城,一步一脚印,打造出三十二个镇街的骄傲。凭借“东莞制造”的黄金30年,东莞登上全球制造产业的舞台中心。

32镇街骄傲小.gif

不过,2008年金融海啸席卷全球,东莞也未能幸免。

欧美订单萎缩,人工成本攀升,没有研发能力、没有自主品牌、没有市场渠道。“东莞制造”之痛,惊醒这座城市的“梦中人”。

经济低迷、压力叠加的时刻,也许正是催生技术革命和企业转型升级的最好时期。

2014年,东莞启动“机器换人”计划,总投资超过62亿元;2015年,有媒体走访“中国电子产业名镇”——东莞石碣镇,发现机器换人和机械装备自动化蔚然成风。

中国制造的升级之路,必须借全球产业转移之机,以中高端制造占据一席之地,嵌入全球产业链中。

痛定思痛的东莞,以“机器换人“计划为新起点,最终成为“中国制造业转型的样本”。

东莞高度

2008年金融海啸后,东莞经过十年努力,经济实力上了不止一个档次。但东莞没有沾沾自喜,更没有固步自封。

因为,东莞经历数十年高速发展的镇域经济,又面临着新时代的考验。市直管镇这一扁平化的行政架构“各自为政、资源分散”等弊端,在实践中开始暴露,土地、能源、产业布局及城镇规划等瓶颈日益凸显。

寻求新的突破,必须通过园区统筹来释放结构性发展空间。

2017年3月底,在不改变现有园区、镇、街道行政架构和空间范围的前提下,东莞将全市划分为六大片区,并以“中心城区、松山湖、滨海湾新区”作为引领片区发展的“引爆点”。

图片5.png

此后,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推进,三大中心的“地位”不断提升。

如今,东莞举全市之力高水平推进松山湖科学城建设,滨海湾新区列入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特色合作平台和省级高新区,东莞中心城区的摩天大楼拔地而起,国际都市的面貌呼之欲出。

图片6.png

中心城区、松山湖、滨海湾新区“三位一体”都市核芯区初具雏形,加上具有适合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优质综合环境,东莞成为广大企业投资兴业的沃土。

时至今日,全市拥有工业企业18万家,每年数字化、信息化方面的支出接近200亿元;规上工业企业总数突破1.1万家,位居全国第二。经过多年发展,培育形成了涉及34个行业和6万多种产品的较完整的制造业体系,绝大部分产业都能在东莞找到配套产业。

不管是“全球下单、东莞制造”的黄金30年,还是“机器换人、智能升级”的转型时期,乃至打造“全球智能智造创新高地”的现在,东莞永远都是那么包容。

东莞温度

这座城市的精神是“海纳百川、厚德务实”。

在百度地图发布的报告中,2020年东莞的“人口吸引力指数”位居全国第3位。时至今日,东莞已集聚高层次人才超过15.6万人,人才235.2万人,熟练产业工人500多万人;常住人口超过1000万,近十年每年人口净流入量都在20万人以上。

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东莞,因为它的发展不仅有速度、厚度、高度,还有始终不变的城市温度。它以开放的姿态接纳来自全球各地的人。

以年轻吸引年轻.gif

很多人为了追求梦想来到东莞,又被东莞的城市包容性深深吸引。他们把东莞当成了自己的第二故乡,在这里安家扎根。

他们说,东莞,是一座值得托付的城市!

改革开放以来,把制造做到了“东莞塞车,全球缺货”;面对金融风暴,顶住压力重新崛起;率先走出传统制造业的舒适区,转型为智造之城。

从当年的广东四小虎,到如今的湾区智造名城,即将迈入万亿GDP俱乐部的东莞,书写了无数波澜壮阔的传奇。

从好到更好,东莞从未停止追求卓越的脚步。

无论是“十年磨一剑”蓄势待发的东莞国际商务区,还是让农民工吴桂春写下“余生永不忘你”的东莞图书馆我们可以看到,在一批批城市建设者的努力下,东莞“先进制造业之都”的另一面,是同样令人骄傲的“图书馆之城”、“音乐剧之都”、“博物馆之城”、“全国篮球城市”。

东莞,正用实际行动,一步步改变外界对它的刻板印象。

2021年,对东莞来说是特别的一年。同样,对万科而言也是特殊的一年。

今年是万科进入东莞的第18年。

以往,东莞万科打造超50个住宅项目,服务超12万户家庭;建设市政景观工程三江六岸龙湾段和黄旗南香遇走廊;在松山湖打造万汇云谷产业园区……持续践行“城乡建设与生活服务商”定位,立足于综合住区开发、商办、产业、EPC、城市更新等多元业务发展,助力建设品质东莞。

图片8.png

由万科代建的三江六岸滨水岸线龙湾段

万科为越来越好的东莞贡献了自己的力量,也希望更多人能够重新认识这座闪光的城市。所以,希望通过《看见东莞改变》TVC,记录东莞蝶变升级,为这座城市的高质量发展鼓与呼。

从好到更好,是东莞所追求的,也是万科所追求的。

2021年,东莞进入新的发展十年,东莞市民也追求更高品质的居住环境。在今年下半年,万科希望以“让城市更好”为出发点布局,打造一系列城市代表作,以标杆作品来礼献这座越来越好的城市!

这几个作品都有不同的特点和特色,但都能看出万科与城市共生长的决心。

【万科城市封面代表作】虎门-未来之光项目——立于虎门中心发展轴上,以开放姿态、公建化外立面,打造城市封面作品。

图片9.png

【万科都市花园代表作】寮步-万科时富·金色家园Ⅱ项目——距东城星河城约3km的花园洋房,约45%园林绿化率,献给城芯居者的绿色诗意。

产品:建面约75-150㎡洋房

750x310_60e90892ba3d5.png

750x310_60e908939f8f5.png

【万科城市人居代表作】厚街-瑧山悦项目——位于厚街核心地段,为改善城市人居而来,以颠覆性的产品和更相融的社区,创造东莞人居的崭新时代。

图片12.png

以上为效果图,仅供参考,最终实际情况以合同及现场输出为准

【万科水岸生活代表作】洪梅-万科星城项目——位于东莞大道延长线·东莞西站旁,一路主城区、4轨道交汇,楼下即约15000㎡水岸公园,带来城市副中心的全新水岸生活。

产品:建面约77-117㎡装修3-4房

880x364_60e908f8e7979.png

800x331_60e908f98439e.png

【万科理想湖居代表作】麻涌-万科公园里项目——华阳湖国家湿地公园旁,打造自然风景和生活融合共生的社区。

750x310_60e90915d9385.png

750x310_60e909164a3a6.png

更好的城市,邂逅更好的作品,值得我们期待。东莞的改变值得被看见,让东莞成为我们心中的骄傲!

图片17.png

编辑:莫晓东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