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
中国百年沧桑巨变,校园也在见证着历史。
广东,作为中国近现代革命的策源地,拥有光荣革命传统和厚重红色文化——红色校园,见证着广东红色革命历史,烙刻着广东红色记忆,更传承着南粤红色基因。
循百年建党路,探红色校园根。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之际,广东省教育厅联合南方都市报、N视频正式推出系列节目《红色校探》。
寻找广东校园中的红色文化印记,让学生真正了解身边的红色历史,为红色校园文化赋予新时代内涵。
戳视频,看本期红色校探
第一站,我们走进暨南大学。
暨南大学是中国第一所由政府创办的华侨高等学府,至今已有115年的办学历史,素有“华侨最高学府”的美誉。学校是中央统战部、教育部、广东省共建的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直属中央统战部管理。
百余年来,暨南大学形成了爱党爱国爱校的红色基因,书写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学生党支部之一”“最后一课”“东南民主堡垒”等爱党爱国的瑰丽篇章,涌现出了江上青、陈镇和、符保卢、符克等众多爱国志士和革命先驱。
7月初,南都记者特别邀请暨南大学党委书记林如鹏,革命先辈后人、暨大退休老师李胜利,学生党员王文巧等人,实地探访这所百年侨校的红色故事。
暨南大学。
重温暨大“最后一课”,挺起中华民族的脊梁
走进暨南大学第一文科楼一楼大厅,右手边一面名人墙,上面记载着暨南大学文学院的办学历史以及著名人物介绍。这面墙不仅是暨南大学百年校史的缩影,更承载着文学院丰厚的历史底蕴,著名的“最后一课”,正是发生在当年暨南大学文学院院长郑振铎的讲台上。
来自暨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应急管理学院、学校“忠信笃敬”党员班的王文巧向记者介绍,“在入学时,我们观看了一部《忠信笃敬》微电影,其中就有著名的‘最后一课’的故事。这个故事当年不是发生在广州,而是在上海。”
暨大党员学生王文巧向记者介绍“最后一课”的故事。
1941年暨大坚持在“孤岛”办学,以康脑脱路(今改称康定路)的一栋楼房作为临时校舍,那是一栋三楼三底的小洋房。珍珠港事变发生的次日,“孤岛”局势突然恶化,暨大师生还是不约而同地返回学校。
走近名人墙,王文巧在郑振铎先生的照片前介绍说,“珍珠港事件爆发的时候,日军占领了上海租界,何炳松校长召开会议含泪宣布,‘当看到一个日本兵或一面日本旗经过校门时,立即停课,将这所大学关闭’。”
上课铃敲响时,时任文学院院长郑振铎先生走进教室,照常为同学们上课,大家的脸上露出坚毅的神色,因为大家都明白“最后一课”的意义。郑振铎教授在楼下临街的一个课室里,向学生们说:“今天的事,你们都知道了吧?”学生都点点头。郑振铎又说:“但是,我这一门功课,还要照常讲下去,一分一秒钟也不停顿,直到看见了一个日本兵或一面日本旗为止。”
暨南大学《忠信笃敬》微电影,文学院院长程国赋饰演郑振铎。
王文巧继续讲述着故事,“当日军军用车经过暨南大学的校门时,郑振铎先生立刻站起身来,挺起脊梁,坚决地宣布,‘现在下课’。”
这是暨南师生的脊梁,更是国家的脊梁。听者动容,“最后一课”的故事感动了一代代的暨南学子,王文巧也再次发出感慨,“正如微电影中郑振铎先生在下课前所说的那句话,‘要永远记住我们是中国人’。”
暨南大学第一文科楼名人墙。
漫步暨大校史馆,走进革命校友江上青烈士的故事
漫步在暨南大学校史馆,馆内详细介绍了暨南大学的办学历史。三落三起,经历了五次辗转播迁,暨南大学始终与民族命运共沉浮,与时代脉搏同起伏,每一位在动荡年代为暨大无私奉献的革命先烈都在这里被牢牢铭记。
暨大生科院退休老师、红色教育专家李胜利望向一幅幅图文展板,又翻开一本《百年暨南》画册,向记者讲述暨大校友江上青烈士的革命故事。
暨南大学校史馆。
“这位就是江上青烈士。”李胜利指向书上的照片说,“江上青烈士是2009年中央宣传部、中央组织部等11个部门联合组织开展评选的‘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
1929年,18岁的江上青加入中国共产党,从事地下学运工作。1931年8月至1932年3月,他带着革命任务,作为党的派遣人来到暨南大学历史社会系学习,他追求进步思想,就读期间与党支部书记李致民一起组织学生进行抗日救亡运动。两人为了保护学生挺身而出,不惜暴露身份。“他是我们暨南大学的骄傲。”李胜利自豪地说。
暨大生科院退休老师、红色教育专家李胜利介绍江上青革命故事。
“江上青烈士作为左联的文学家,在学习期间创作了许多爱国诗篇。九一八事变后,江上青非常愤怒,写下了《前进曲》,诗中写道,‘只有当人民大众的阳光与地下的熔岩能够融化冰雪,能够洗掉血腥的时候,这个时代才能够顺利前行’。”李胜利握着拳头,眼神坚毅,慨叹道,“江上青一生两次入狱,病痛缠身,1939年遭遇反动武装袭击不幸遇难,年仅28岁。”
“我们应该铭记、传承江上青以及其他革命先烈的精神,没有他们就没有我们现在的生活。”李胜利说,“作为红色教育工作者,挖掘红色历史也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
《暨南忠魂·江上青》影片介绍。
广州重建克服困难,校长陶铸带头捐两个月工资
花木繁盛,湖水碧绿,暨南大学石牌校区的明湖,如今是不少暨南学子留影打卡的地方。清晨,穿过明湖明媚的阳光赶赴教学楼上课,傍晚,走出宿舍在湖边吹风散步。而就是这一湾湖水,背后还有1958年在广州领导重建暨南大学的一位重要人物——陶铸的故事。
据悉,新中国成立初期,暨大一度停办。1957年5月,广东省政协第一届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上,有不少归国华侨政协委员建议筹办一所新型的华侨大学。这一建议得到了时任中共广东省委第一书记陶铸的大力支持。
暨南大学广州重建时期的校门(今暨大石牌校区北门)。
1958年9月,暨南大学得以在广州重建,并举行了复校后的第一次开学典礼。陶铸兼任暨大校长。
陶铸在任期间,不断完善学校各项建设,多方招揽贤才,云集大批专家,使得暨大一时之间人才济济。陶铸还带头捐出两个月的工资1000元,在他的感召下,海内外华侨华人慷慨解囊。
陶铸十分关心暨南师生的生活,创造良好的校园环境。位于暨南大学石牌校区的明湖,就是陶铸带领师生们一起修筑的。分为两边,一方一长,方为日,长为月,寓意“战胜困难,取得光明”。如今的明湖,成为了暨南大学标志性景点。
暨南大学在广州的重建和发展凝聚着陶铸校长的无数心血和汗水。这段故事,也留在如今无数暨南学子的记忆中。
如今的暨大明湖,夜色温婉动人。
统筹:尹来 陈成效 游曼妮
执行统筹:董晓妍
文字:南都记者董晓妍 实习生马欣瑞
视频:南都记者陈灿荣
摄影:南都记者陈灿荣 部分由通讯员供图
通讯员:李伟苗
编辑:董晓妍,游曼妮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南都校探
循百年建党路,探红色校园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