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医生,您看,小欣欣今天讲话更加流利了!”小欣欣是汕尾一名3岁女孩,过去的一个多月,她经历了一场特殊的生死救援。7月10日,刚从汕尾回到广州家里的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神经外科翁胤仑副教授一打开微信,便看见小欣欣爸爸又发来了一个好消息,这意味着,小欣欣颅内的“炸弹”已经被成功拆除,她又能和以前一样蹦蹦跳跳、快乐成长。
一个多月前,小囡囡因罹患十万分之一的动静脉畸形出现小脑出血,一度濒临形成脑疝。正是翁胤仑教授远程指导适时进行血肿清除及去骨瓣减压术,避免了脑疝及后续的呼吸、心跳骤停出现。随后通过转诊广州,及时堵住出血脑血管,确保了孩子成功得救。
翁胤仑副教授(左一)与小欣欣合影
三岁女孩突然小脑出血
脑疝形成前及时完成救命手术
时间回溯到5月30日晚上,家住汕尾的3岁小欣欣一分钟前还蹦蹦跳跳,突因头痛、呕吐抱头栽倒在了沙发上。
救护车载着昏迷的孩子和手足无措的家人冲向汕尾当地医院。头颅CT提示右侧小脑半球大量出血。可是,医院对于儿童脑出血的处理经验并不丰富,小欣欣连续辗转两家医院,都因为医院没有相关疾病处理经验无法接诊,第三站转诊到了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深汕中心医院。
这家由广东省委主导、深圳援建,本着将省级优质医疗资源下层的合作办医机构,开业仅4天,由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全面托管。
医院建设仍在推进、完善,但内、外、妇、儿、皮肤、耳鼻喉、眼科等门诊已经开设,来自广州院本部优势学科的名医专家带头入驻深汕院区,神经外科翁胤伦副教授正式进驻专家之一。了解小姑娘的情况后,翁胤仑通过电话远程指导并连夜赶赴陆丰市人民医院参加抢救。
通过检查,他认为孩子右侧小脑半球自发性出血。“自发性小脑出血是指出血原发于小脑,不包括外伤、肿瘤、感染、中毒等因素引起的出血,是一种非常凶险的急症。据文献显示,自发性小脑出血的发病率占全部脑实质出血的10%左右,50~80岁为高发年龄段,常见发病原因为高血压。儿童占发病人群的一小部分,常见的儿童发病原因为血管畸形,可以通过系列专业的影像检查确诊。”翁胤仑表示,脑疝是小脑出血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死亡率在20%左右。经过综合考虑,翁胤仑认为小欣欣最有可能还是血管畸形——一种发生率较低,每10万人每年仅1.12-1.34人发病。虽然罕见,但由其导致的脑出血年发生率占到了3%,一发病就异常凶险。
CT显示颅内出血灶几乎占据全部右侧小脑半球,孩子已经出现脑疝危象,继续发展下去随时会发生心跳呼吸骤停——一旦这条“生命线”彻底闭合,也意味着孩子将无法存活。此时,清除血肿是挽救小欣欣生命的第一要务。翁胤仑指导当地医护进行了急诊脑室置管引流和血肿清除术。
手术后,小欣欣的生命体征恢复平稳。
血肿清除术前CT图像及栓塞前后对比示意图
跨越城际救援
在广州封堵住孩子的出血脑血管
暂时的好转并没有让小欣欣马上“转危为安”,翁胤仑透露,在当时若不能及时查明出血原因并及时处理,脑出血这个定时炸弹仍然可能再次引爆,孩子仍没有完全脱离危险。情况紧急,患儿小,手术难度又高,汕尾地区暂无医院可以担此类手术,只有送到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广州本部,小欣欣才能得到进一步救治。
救人要紧!翁胤仑立刻联系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院本部神经外科,在广州本部——深汕院区“院区间”的双向转诊制度支持下,小欣欣很快被转移到了广州治疗。在院本部神经外科蔡望青教授、康复科刘慧华教授通力合作下,小欣欣在送院后第一时间接受了DSA检查。医疗团队找到了患儿小脑上动脉分支的微小供血动脉,并且为其进行了介入栓塞治疗。治疗后,小欣欣顺利地进入到术后康复阶段。
目前,小欣欣的言语和肢体运动功能均已恢复,这也意味着她颅内的“炸弹”已经被成功拆除,又能和以前一样蹦蹦跳跳、快乐成长。
翁胤仑副教授(右二)术后查房,小欣欣术后恢复情况良好
翁胤仑提醒:小脑出血往往发病急,进展快,耽误病可能引起严重后果,甚至危及生命。因此,如果短时间内发现头晕、频繁呕吐、枕部头痛或者平衡障碍等症状,务必引起注意,及时送医,通过检查明确出血病因,接受针对性的治疗,避免错过最佳治疗时机。
对于该疾病的预防,可以通过以下日常生活方面来进行:
1、控制好自身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等,特别留意收缩压升高的情况;
2、避免脾气急躁或情绪紧张,尤其在生气、与人争吵后需要控制好情绪;
3、减少不良生活习惯:如吸烟、酗酒、食盐过多、体重过重等;
4、劳逸结合,避免过分疲劳,体力和脑力劳动过度,减少排便用力,剧烈运动等。
采写:南都记者 王道斌 实习生 叶影
通讯员 黄睿 张阳
编辑:王道斌